APP下载

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以长子古城为例

2010-08-15王建华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长子县长子古都

王建华

(长治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 长治 046000)

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
——以长子古城为例

王建华

(长治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 长治 046000)

作为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精华,古都体现着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在市场化、城市化状态下,如何充分尊重历史,同时光大古都文化,如何将富含文化历史价值的古都资源保护和重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都城;长子;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若星河。作为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精华,古都文化类型各异、姿态纷呈。据统计,中国共有古都164处,涉及的王朝或政权269个。[1]历史上曾经有19个王朝(政权)在山西的14处建都,若计方国、侯国、割据政权等在内则有53个政权在山西的30处建都,其中长子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曾为西燕的都城。都城既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灿烂文明的直接见证和世世代代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而对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则是保存这种美好记忆的最有效途径。

一、历史和文化视野里的古都重建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组织的政治中心,甚至有时是经济文化中心,它作为一个政权实施统治的神经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都城的重要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历史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文化方面。

历史是凝固的文化,而文化则是流动的历史。历史具有唯一性,只可独尊,而文化是多元的,是可以共享的。

历史始终在表述一个客观事实。History与Story一词的词源共同出自希腊文historia,本意是“一个人的调查记录”。汉语的“历史”是“历”和“史”两个单音节词的合成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卷二·止部》:“历,過也。从止厤。聲郎擊切。”《说文解字·卷三·史部》:“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屬皆从史。疏士切。”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这说明中西历史的核心是由客观记录组成。古都的气质最直观地体现为历史的厚重。客观事实是历史的灵魂,因而,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的客观事实的尊重。在历史学的视野中,长子城曾经作为西燕国的首府,有过8年的建都历史。386年十月,慕容永自称皇帝,建都长子,改元中兴。同是前燕宗室的慕容垂,在法统意识的主导下,于中兴九年(394年)八月攻克长子,杀慕容永,灭西燕。西燕强盛时,统治南抵轵关(今河南济源县西北),北至新兴(今忻州市境),东依太行,西临黄河。同样,作为一个地理名称,“长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云:“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执孙蒯于纯留,为曹故也。”这里的长子即现在的长子,因此,长子名称的出现至少有2400年的历史。作为县一级政区,长子至少在前4世纪中期就出现了,亦有2350年历史。[2]其间,作为上党郡郡治从秦建立到董卓之乱,应有400年的历史。“隋開皇九年,移寄氏縣理此,屬潞州。十八年,改寄氏為長子縣。”[3]至清不废。这就是历史,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不容半点牵强,而文化则不同。

文化有时在表达一种主观愿望。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虚拟的)。在古都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中,虽然许多地方均不辞辛苦试图再现古都的历史风貌,实际上再现的不是历史,而是附丽于历史的文化。所谓的真实的历史,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它不可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真的历史只能是一种曾经。文化虽然表达一种主观愿望,但却不防碍我们使用它来表述对古都的认识。因此,古都的价值可以通过历史来体现,同样也可以通过文化来体现。中国古都文化的核心依存是文物古迹。古都中的文物古迹是古都物质表现的最直接的形式。历史是凝固的,而文化是流动的,而凝固的历史过程所流传下来的文物古迹均可以作为张扬古都文化的蓝本。古都文化的价值高低和影响大小,取决于其历史信息,同样也取决于其文化的内涵。诚然,像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之高、影响之大,自不待言。但在文化的视野中,长子优秀的文化品质亦风骚独领。从长子现存的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等历史遗迹我们可以解读出,5000多年前,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羊头山上获得嘉禾而试种五谷,教民稼穑;从丹朱岭上,我们可以解读尧王长子丹朱封地;从发鸠山上,我们同样能解读炎帝小女儿“精卫填海”的故事,这一故事至今传颂天下,闻名遐迩。

在经历了无数的教训和挫折之后,我们认识到古都历史和文化所承载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保护和重建历史和文化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认识到在古都的保护与重建的过程中,历史和文化都是宝贵的资源,既要充分尊重历史,更要光大古都文化。对于长子县而言,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历史和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很好地保存和放大的问题。只有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才能科学地保护文化、光大文化。

二、市场化和城市化状态下的古都保护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不当行为对古城文化遗迹的破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复兴过程中许多城市的文物建筑及其环境一度受到严重破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急功近利意识,使我们无暇接受西方历史发展的教训,许多地方以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代价,古都文化资源也在劫难逃。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永劫不复,成为城市文化建设永久的遗憾。中国被联合国认定的文化遗产尽管在数量上位居三甲,但是,历史和文化名城只有平遥和丽江两座小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三分之一为历史和文化名城。

作为一个县城,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失去古城文化历史资源的遗憾随着历史渐行渐远而变得淡漠了,长子城目前可能不存在对古城历史和文化资源破坏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现在缺少机会谈论长子城市古迹的保护问题。这种对于历史和文化资源变得淡漠了的遗憾正是我们古城文化建设之痛。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丧失了处理古都保护和城市建设关系的机会,相反,它正是我们加大古都保护的理由所在。因为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而留给我们的更加弥足珍贵。首先,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要对古今“一视同仁”。保护古都历史和文化资源不能只停留在古代层面上。古都历史和文化的最直接体现为古都的历史风貌。但深层次进行分析,文化作为一种流动的历史现象,它应该体现的是古代历史与现实社会的交汇,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理念的融合。因此,古都的保护从深层上解读应该是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承传。杭州市提出,凡50年以上的建筑不能拆,如果要拆,一定要经过专家的考察论证。年代不到50年而有历史价值的也要保留。这些措施对保护杭州的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有现实意义,而对于长子古城的保护也有参考价值。

其次,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要“软硬兼施”,既要注重硬环境的建设,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创造。加强对古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摸清古都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底盘,深化对古都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是进一步开发古都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在古都历史和文化科学研究中,不管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有针对性的应用性研究,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一时又见不到效益,影响到政府对于研究投入的积极性。像杭州、西安这样的大城市对于古文化的保护,首先是组织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一个较长时段的规划,然后投入经费进行古建筑的修复或重建,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收回前期所付出的成本。但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由于受包括经济条件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城市文化建设早期,它的运作程序可能没有什么规则可循。大体上,在古建的重建和修复上,政府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于古建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在设定预算时,虽然各地做法不同,但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是,与政府在硬件投入相比,在研究等方面的投入非常不足。古都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与重建好比一台电脑,它不仅需要主机和显示器,也需要好的操作系统。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不足,是中小城市历史和文化保护与重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喜的是,对历史和文化研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然得到愈来愈多的政府的认同。这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讨论长子古都历史和文化问题。

第三、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要“是非不分”。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可移动或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得以流传的重要载体,同样,传承独特、难以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是我们的珍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活态文化”、“文化活化石”之称,是一种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靠的是一种人为的代际传承,一旦出现人才断层,这一文化形态就会陷入失传甚至消亡窘境。在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之下,大量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正在遭受人为的破坏或毁弃,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所以传承和延续这一历史文脉,抢救、挖掘、整理这一濒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且显得迫在眉睫。在这方面长子县做了大量的工作。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据《长子县·金石志略》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年),在今长子县西南呈村所在区域范围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已享誉天下,现今西南呈村的中青年一代精通全套手艺的人已为数不多,而生产铜乐器的工厂可能已屈指可数了。欣慰的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已录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山西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精卫鸟神话传说故事、长子鼓书赫然在列,真的可喜可贺。这些工作不仅可以为其它同类的城市借鉴,而且亦可以作为长子县在古都历史和文化保护与重建中的范例。

第四,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要“天人合一”。长子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3摄氏度,年日照时数平均2565小时,年无霜期143-196天,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长子山川秀丽,西南环山,东北平川。特别是由于长子是个农业大县,工业污染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近年来又新发展起来以卉懋园区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农业景观。这些有利的条件为长子打造“天人合一”古都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人文与自然交辉中的古都旅游

旅游是现代社会赋予古都历史和文化保护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实践已经证明将来更将证明,中国古都文化旅游大有作为。许多古都之所以成为中外著名的旅游城市,皆因古都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些旅游名城尚有其独到历史文化品格和自然人文奇观。有的秉赋山水之胜,如杭州;有的据有皇城之尊,如北京;有的彰显汉唐风韵,如西安……。作为醉心打造古都历史文化的长子县而言,深化对长子古都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寻找能够代表古都历史和文化的自然人文旅游佳景以光大古都魅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长子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而这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中富含巨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近年来,长子县以三山两寺一水一城(发鸠山、仙翁山、首羊山、法兴寺、崇庆寺、申村水库、长子县城)为重点的旅游区开发建设已初见端倪。同样,在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的视角下,究竟哪个或哪些能够作为长子古都历史和文化旅游的代表品牌,是遍地撒网,还是重点培养?抑或是“遍地撒网,重点培养”,这是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其一、古都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重建的核心自然是古都。长子古都的历史价值是一定的,那么,如果把都城作为品牌,必然要延伸它的历史价值,放大它的文化价值。历史时期长子城不仅曾经作为西燕国的首府,有过9年的建都历史,而且还有至少400年郡一级行政首府历史,有至少2350年县一级政区建制的历史。所以,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精心研究和挖掘它的附加值——文化价值。其二、长子人杰地灵,西汉忠臣鲍宣、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南北朝杰出诗人鲍照、北魏功臣尧宣、五代后蜀重臣韩保正、宋代名相王曙、元代名相宋子贞、明代荣禄大夫阮勤、清代著名书法家冯士翘等一大批贤士英才的尊贵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成为构建历史和文化资料的不可或缺的素材。确定这些素材的历史价值,更有利于在保护和重建长子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作适当的定位。其三,在距离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646.8米的发鸠山,这里就是精卫填海的传说地。《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沧海固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亦可以作为长子古都文化的一种象征。可以将炎帝文化与精卫精神进行捆挷包装,建立长子的文化品牌。其四、堪称世界珍稀、距今约2.5亿年的南陈乡壑则村一带的总面积为2047公顷树化石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树化石,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分布,几乎世界仅见,它的发现不仅佐证了燕山运动前期太行山曾短暂暖湿的推断,同时也为揭示地球环境、地质结构、物种变迁提供了充足的实物标本。木化石负载较多古自然地理环境信息,不仅对当时古植物面貌研究具有价值,对重建长子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具有意义,而且还为精卫填海这一文化资源提供了历史的佐证。其五、作为一种文化认同,长子县被认为是尧的长子朱的封地。《尚书·逸篇》:“尧子(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对于丹朱封地学者目前仍存在文化层面的争讼,有的认为在今天河南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有的认为在山东省昌乐县尧沟鎮大丹河一带,还有人认为在翼城县里砦镇唐城村。对此,我们的先人对长子与丹的关系也表现过不自信。康熙《长子县志·卷之三》释文丹朱:“《汉书》曰:尧处子朱於丹渊为诸侯;《竹书》曰:后稷放丹朱于於丹水。《荆州记》云:丹水县在丹川,尧子朱之所封也。据此则丹水不在长子明矣。旧府志云,舜受禅封丹朱於长子以奉先祀,谓之虞賓,其说无考。按县南境有丹朱岑,其下丹水出焉,水流於高平。故邑乘山水不载,或即汉书、竹书之所称與?”[4]或者我们可以认为之所以丹朱与这么多地方有关系,可能是由于封地和放逐地引发的,或有多个封地或放逐地。文化这个东西比较可憎和可爱的地方就表现在这里,它包含着太多的主观和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喜欢文化的原因。对于文化上的争讼我们完全可置之不理,我们可以自说自话。因为不管丹朱本人和长子这个地方发生过关系没有,或发生过怎么的关系,但作为一种的认识,丹朱已经成为长子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的重要因素。当然作为古都历史和文化旅游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法兴寺、崇庆寺彩塑及石舍利塔,熨台春晓、漳源泻碧、紫岫睛云、慈林晚照、月坞环清、荷塘烟雨、丹岭西风、岚水长虹等八大胜景,抑或是长子理发、长子炒饼。

古都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积淀,也是人类和都城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所以,保护和重建古都历史和文化对每个人都是义不容辞的。为此,我们尚需从意识层面坚定地树立历史和文化保护观念,从制度层面系统地提出历史和文化的保护措施,从物质层面科学地创设历史和文化的保护手段。

[1]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6.164.

[2]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68.

[3]乐史.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河東道六[M].光绪八年,金陵书局.

[4]徐飏廷修,徐介纂.长子县志卷之三.封建[M].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G122

A

1673-2014(2010)06-0017-03

2010—03—15

王建华(1961— ),男,山西襄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辑 卫崇文)

猜你喜欢

长子县长子古都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近60年来长子县降水量变化特征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扶贫模式创新
山西省长子县人民医院:诚信务实服务社会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水环境污染源调查
【活跃领域】:美食百年手艺撑起深夜食堂
基于变步长子空间追踪的DCT域非均匀采样图像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