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光扬

2010-08-15肖绍斌

重庆行政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节传统节日华人

□ 肖绍斌

中国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光扬

□ 肖绍斌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诞生了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在华夏儿女心中的情结是最重的。

春节是中国第一大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甚多,最有名的乃7个,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位居三大节的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公认的第一大节是春节。理由有三。

一是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相对其他传统节日,历史更为悠久。据史籍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春节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又与农耕文化的“年”相结合(“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春节一年一次,含庆丰的寓意)。虽然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腊八节)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真是大节套小节,喜庆气氛长达一个月左右。春节俗称“过年”、“过大年”。 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春节的庆祝活动异常丰富多彩,仅从习俗上看,就有“扫尘”、备年货、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挂贴年画、守岁(现为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拜年等等。再说食俗,有吃年糕、饺子、汤圆、荷包蛋、全鱼、美酒等,还有糖果、花生、苹果相佐食。“团年”和“喜庆”是春节的两大特点。君不见,每年的春运,列车、汽车、飞机前后繁忙40天,运送客人约三、四亿,这一“壮观”的景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春节几乎让全体国民人人参与其中,欢天喜地。岂不喜哉,能不乐哉!

二是春节文化最为丰富。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圆、和谐、兴旺、对来年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有段话说得好:“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于是,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春节相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其主题更显鲜明、宽泛,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从古至今,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寄托情感。体现春节文化的载体很多,对联最为流行,还有高雅的诗词歌赋等。宋代政治家、大诗人王安石的春节诗《元日》很有代表性,传诵最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不仅描写了过年的喜庆场景,更寄托对新年的期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说:“春节的内容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是指张贴的各种对联、年画,造势的鞭炮、锣鼓等,无形的是指拜年、走亲访友等。两种形式互相烘托,但实质都是在张扬民族的自尊、自爱、勤劳、忠孝等品质。”有人说:“春节是传统美德教化和规范的大课堂。”此话很有道理。春节文化集中昭显了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春节文化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因其享有人特别多而越有价值,越受到尊崇。

三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同年12月23日,新中国的人民政府顺乎民意,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这在国家法定假日中是最多的。还需称道的是,从2008年起,国家又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还把大年三十纳入春节放假。这再一次体现党和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民意的尊重。党和政府重视春节的表现形式很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每年春节前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春节团拜会,由总书记主持,国务院总理发表讲话。这种高规格只有春节这一传统大节才能独享。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每年也举办春节团拜会,借春节之机,表达良好的祝愿。每年春节前,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都要开展“送温暖”活动(即向特别困难群体送钱送物送关心)。从1983年开始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十三亿国人和海外华人在年三十的一道精神大餐,这是一台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晚会盛典。

中国春节走向世界

作为中国第一大节的春节,早已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各国。

——春节成为亚洲一些国家的传统大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日本等亚洲国家,都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例如,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过节习俗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大同小异,其中也在家里贴上“福、囍”等字,或挂年画。在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政府规定春节放假两天,加上双休日,可休假四天。马来西亚把中国的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学校、机关单位都可放假至少一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超过1000万(其中大部分加入了印尼国籍),2002年2月,印尼政府决定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亚洲不少国家对中国春节的尊重,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程度不同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二是拥有众多华裔人口及带来的影响。

——华人将春节带到世界各国。有人曾说,凡是太阳照着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春节,成为世界华人的盛大节日,成为各国华人文化身份的展示日。例如,法国巴黎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办彩装大游行。美国纽约市的春节华人大游行,已成为该市一项重要的观光项目。在新西兰、阿根廷、印尼等国很多地方的华人社区都在春节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海外华人的春节庆祝活动中,有不少“老外”积极参与,表达对中国的祝福。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海外华人的地位也随之上升,这是中国春节在海外升温的重要原因。中国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海外华人共享春节的盛大聚会,也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春节这一民族特色的一个窗口。

——中国春节得到世界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重视和承认。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各国政要给中国人民拜年,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和祝福。仅举几例。2004年1月19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发表电视录像讲话,祝愿中国人民春节快乐,并用中文祝中国人民“恭喜发财”。2009年1月24日,继任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联合国总部亲笔用汉字写下:“祝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所有华人新年快乐!”近十年来,每年的中国春节,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俄国等国政要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都要向中国人民拜年。美国纽约市在2003年将春节定为市民的公共假日,专门为华人安排了燃放鞭炮的时间和地点。之所以出现这些可喜的现象,重要原因是中国已逐步富强 (如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的国庆大阅兵和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等就是实证),中国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世界离不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共识。

——中国主动把春节的舞台搬到国外。每年春节,中国驻外使馆都要举办春节茶话会、酒会之类的庆祝活动,向所在国各方人士表示春节的祝福。中国的政府部门或有关组织和文艺团体春节期间出国办展览、开展演出等活动,展示了春节文化。例如,2005年2月9日,中泰两政府联合举办中国春节文化周活动在泰国首都曼谷拉开帷幕,中国总理温家宝特地致信表示祝贺。又如,2007年2月7日晚,在联合国总部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礼堂,举办迎接中国农历鸡年的晚会,为各国外交官成功献艺的是中国福建泉州木偶剧团。

由此可见,中国春节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了。

春节是一个伟大的节日,春节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包容性和开放性。如今,中国春节不再只是中国人的节庆了,它融入了多元化文化的世界。春节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于有悠久而强大的文化合理性基础,包含有值得其他国家和民族予以理解甚至尊重的成分。这就再次印证了越是传统的,越可能是现代的,越是中国的,越可能是世界的。春节文化也揭示了传统不可割断,世界不可脱离。透过春节文化在今天的发扬光大,其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共产党执政的伟大,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伟大,国家实力增强和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裕,以及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的影响。

春春有节 华夏儿女同欢庆

年年思变 神话大地齐争辉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成教部主任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大节传统节日华人
何为“华人”?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USTER 自调匀整并条机上粗节和大节的控制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大节段钢箱梁吊装施工技术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