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浮云》看林芙美子的战争观

2010-08-15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纪子浮云战争

金 山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从《浮云》看林芙美子的战争观

金 山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长篇小说《浮云》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作品分析了林芙美子的战争观。小说由两条主线构成。在第一条主线下,作家重点表现了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以及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终将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观;在第二条主线下,作家从战争带给人心灵的巨大痛苦这一角度,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林芙美子;战争观;浮云;侵略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期的著名女作家。“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世的苦难却是漫长的。”她的这两句广为人知的诗句正是其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1903年,林芙美子作为母亲与一位行商之间的私生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学生时代,穷困的家庭环境、平凡的外貌,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自卑的阴影。孤独的她常常一个人躲进图书馆,沉浸在美妙的文学世界里,梦想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作家[1]。高中毕业后,她追随到明治大学读书的恋人去了东京,一边打工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其间,她曾几次经历情感的变故。痛苦中,文学成了她唯一的追求与寄托。1930年,林芙美子发表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放浪记》,并凭借着这部作品一举确立了其流行作家的地位。之后的岁月里,文学成为了她的生活手段。为了赚钱,林芙美子笔耕不辍,一生共创作了 270余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951年,林芙美子因积劳成疾阖然辞世,年仅47岁。

纵观林芙美子所处的时代,战争构成了日本社会的主旋律。出身卑微,以写自传体小说成名的林芙美子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到了战争之中,战争也成为她晚年作品的主题之一。本文尝试通过她的代表作《浮云》来解读作者的战争观。

一、《浮云》所表现出的战争观

在林芙美子的作品中,除《放浪记》外最为有名的当属其晚年所著《浮云》①前篇 1949.11~1950.8刊载于《风雪》,后篇 1950.9~1951.4刊载于《文学界》。。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林芙美子以战后混乱颓废的日本社会为背景,用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描写了战争中于异国越南相识相恋的农林技师富冈和打字员由纪子①《浮云》中女主人公的名字“ゆき子”,目前有“雪子”和“由纪子”两种译法,本文采用“由纪子”的译法。,战败回国后的一段欲罢不能、藕断丝连而又充满痛苦的爱情故事。作品通篇洋溢着透入骨髓的哀悯,深得日本古典美学之三味,被评价为“不仅是林芙美子个人的代表作,也是日本战后小说中的杰出之作”[2]。

女主人公由纪子为了摆脱与伊庭的畸形恋爱关系毅然报名从军,来到了越南大叻。在那里,她邂逅了已有家室的农林技师富冈。作为占领者,他们在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难耐的心灵寂寞和对战局走势的不安。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一段恋情。战败后,富冈和由纪子先后回到了日本,可是富冈却始终走不出战败的阴影,变得颓废而自暴自弃,对由纪子的感情也日渐淡薄。失望中,由纪子自甘堕落,流落风尘,但在内心深处却始终无法忘记富冈。在对越南生活的共同回忆中,他们曾一度重拾旧日的恋情,然而不久富冈又陷入了与他人的情事。万般无奈之下,由纪子重新成为已是新兴宗教组织骨干的伊庭衫夫的情妇。后来,当先后失去了情人和妻子,生活陷入穷途的富冈找上门来时,由纪子心中沉寂的爱情再一次被点燃。她带着从教会偷出的一笔巨款,追随富冈去了屋久岛,最后悲惨地死在这座南疆孤岛上。

尽管小说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曲折恋情,但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从头至尾都是在战争背景下展开的。正如男主人公富冈所感叹的:“假若没有战争自己不可能遇上这个女人,也不会跑到遥远的越南去。如果没有战争,自己现在想必还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公务员,过着安稳的公务员生活。”小说通篇看不到一丝硝烟和战火,但却处处可以感受到战争的阴影。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浮云》有两条叙事主线:一条是战时的越南大叻,一条是战后的日本。作家讲述了发生在这两个不同时空下的爱情故事,透过曲折的故事不难发现她对这场战争性质的认识和态度。

首先,在战时的大叻,男女主人公过着难以想象的奢华生活,但却总“觉得自己像是偷偷地住进了无人留守的豪宅一般,充满了不安和心虚的感觉”。无法理解“日本人有什么权力突然闯到这里来,强取豪夺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财富?”预感“日本人不可能长久占据这块越南的土地……可怕的报应很快就会以某种形式降临到日本人的身上。”在他们看来,越是像日本那样“没有教养的贫穷民族,越喜欢战争”,那些优雅的法国人“对战争丝毫不感兴趣,只管尽情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到作家表现为两个层次上的战争观。第一,是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在她看来,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其性质为日本人闯进别人的国家掠夺资源,即“侵略”。第二,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不久,男女主人公的预感变成了现实。日本战败了!小说的叙事主线也转到了战后的日本。在这条主线下,作家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心灵创伤。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的确,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就像是一个可怕的恶魔如影随形。尽管战争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却总是伴随着杀戮、毁灭、破坏和伤亡。更为可怕的是,在硝烟散尽之后战争带给人的痛苦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要长久地困扰人类,给人的身体、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在《浮云》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发生在战时的恋情,在战后仍久久地困扰着双方。透过小说,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个消失的灵魂和肉体。正如女主人公所说的,战争把人们“变成了无可救药的行尸走肉,成了不知何去何从的游魂”。面对着一面“将热乎乎的鲜血强行咽回喉咙”,一面在内心中呻吟“我要活下去”的由纪子,我们无法不痛恨悲剧的制造者——战争,而作家对于战争的态度——反战——也借助她所讲述的故事鲜明而深刻地传达出来。在小说的这一部分,作家从战争带给人心灵的巨大痛苦这一角度,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二、林芙美子战争观的变化轨迹

人们常说小说是作家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作家对于人和事的看法、态度决定了他写什么、如何去写。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事件的发生过程、场景等,无一不蕴含着作家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点,对于以自传体私小说见长的林芙美子而言尤其如此。小说《浮云》所表现的战争观无疑也是作家本人的思想。

纵观林芙美子的作品,早期阶段的《放浪记》《风琴和渔镇》《哭泣的小僧》等大多以其本人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描写的是普通平民的艰辛生活,很少涉及战争内容。然而,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日本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文化的管制,限制出版不利于战争的作品,另一方面又积极号召作家们创作美化战争、为侵略战争歌功颂德的作品。当时,林芙美子的一些作品因揭露社会阴暗面而被禁止发行,由她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也被禁止放映。而这对于以写作为生、视写作为生命的林芙美子来讲,显然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于是,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现实的生活压力下,她和当时绝大多数的日本作家一样选择了屈服。1937年,她以《每日新闻》社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的天津采访、报道。1938年 8月,她又作为“笔部队”陆军班的第一批成员来到中国,先后到北平、南京、武汉等战场采访,创作了《战线》《彼岸部队》等一批以美化侵略战争为内容的侵华文学,被当时的媒体誉为“笔部队”陆军班的“头号功臣”,得到了日本军方的首肯,客观上成为了战争的协力者[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内的舆论导向和对战争的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面对战争给社会、个人带来的创伤,林芙美子开始重新审视战争,反省自己的战争责任,先后创作了《吹雪》《雨》《旋流》《晚菊》《浮云》等多部描写战中、战后平民痛苦生活的作品。

综上所述,林芙美子对于战争的态度经历了从不关心到支持再到反战的一个相当大的起伏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包含着很多被动的、不得不的成分,毫无疑问它也给作者的内心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困惑和痛苦。《浮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审判战犯的内容,富冈恳求由纪子不要听这种让人揪心的节目,由纪子则生气地说:“你应该听……你我都应该接受审判。”此处的“你我”,显然并不仅仅代表男女主人公,而是包括作家在内的所有的战争发动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而作家对于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设计,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的惩罚和审判。至于那个像迷路人一般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广袤无垠的雪野上,找不到心灵归宿的男主人公,则更像是作家的化身。他的那种困惑、茫然,也正是林芙美子内心世界的流露。

当然,由于所处时代、社会的局限,《浮云》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给日本国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在小说中,作者写道:“想来在任何一场战争中,战败的一方总是既可怜又可悲。战败者的灵魂,似乎总在无声地呼唤往昔的旧梦,并且总要在旧梦中,反省自己的过去。”很明显,这里缺少了对被侵略者在战争中所遭受痛苦的理解。虽然他们属于胜利的一方,但却因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小说的这种缺陷很容易片面地给人留下“日本是战争的受害者”的印象,从而妨碍人们更深入地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怎样才能使战争不再发生的问题。然而,任何一位作家、任何一部作品,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也总是要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局限。对此不可能也不应该苛刻求全。当我们把《浮云》这部小说放在刚刚战败后的日本社会去考察时,不得不承认它的反战思想对于促进人们反思那场战争,提高人们对战争危害的认识,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的。而这也正是它能够引起人们共鸣、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源所在。

三、结 语

在《浮云》的后记中,林芙美子这样写道:“这部作品描写的是某一时期的我。我想描绘的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看破的,在空间流动的人的命运。”希望“在所有的幻想全部破灭之后,会有新的希望产生出来”。

由此可见,林芙美子的写作意图在于从繁乱无序的战后生活中寻找一种新的希望。然而透过整部小说,我们体会到的却都是战争带给人的消极、堕落、困惑甚至是绝望的情绪。从这一意义上讲,作家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她成功地揭示了战争的罪恶,描绘出一个所有幻想全部破灭了的世界,却没能找到一条医治战争创伤的有效途径。

[1]林芙美子.文学自传[M]//现代日本文学大系.东京:筑摩书房,1969:429.

[2]日本现代小说大事典[M].东京:明治书院,2004:97.

[3]王劲松.侵华文学中的“他者”和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以林芙美子《运命之旅》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2.

[4]谭姗姗.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的战争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80.

(责任编辑 王莉)

Hayashi Fum iko’s Viewpoint on War inU kigum o

JIN Sh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 570228,China)

Ukigum ois the masterpiece of Hayashi Fumiko,a famous Japanese woman writer. This novel includes two subjects,war-time Vietnam and post-war Japan.In the first subject, the writer shows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s nature and her viewpoint on war that the war of aggression is doomed to fail.In the second subject,the writer focuseson the mental pain caused by the war to the hero and heroine,showing her strong anti-war thought.

Hayashi Fumiko;viewpoint on war;Ukigum o;aggression

book=7,ebook=174

I106.4

A

1009-315X(2010)04-0351-03

2010-03-29

金山 (1966-),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及民族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纪子浮云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鼠小弟的小背心
百般皆浮云,淡然一笑间
不畏浮云遮 巧识庐山面
被风吹“偏”的战争
《镰仓物语》:善良的人,有永恒的爱
他们的战争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
海绵钛市场:莫被浮云遮望眼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