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学生工作

2010-08-15刘本荣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科学工作

刘本荣

(三江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本质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及方法,才能不断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很重视学生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学生工作的纷繁性,教育对象的日益复杂性,学生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工作的内涵尚需进一步提升。

(一)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有一定的滞后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处于“管理”思维模式下,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把学生看作需要管理、需要约束的对象,这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个体意识的发展,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小就融入信息化的海洋,且多数为独生子女,同80、9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个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倡导“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事情我负责,个人价值追求多元化,更急切地想脱离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以充分彰显自我个性。目前大学生的这种自身定位同高校一贯的“严管”模式发生了巨大碰撞。各高校频频出现“刺头学生”、“问题学生”,败坏了学风,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高校一定程度上加大惩罚力度,以求“杀一儆百”,但是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部分高校以“不出事”作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造成了学生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学生只堵不疏,只求“管住”学生而不激发学生的潜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重日常管理,轻学生工作理论研究。

很多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承担的就是辅助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对象的复杂化,高校学生工作更加繁琐,学生工作者除了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集体建设、一日常规的考核工作、学生夜不归宿处理、宿舍卫生检查工作、党团建设工作等常规事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诸如学生评优、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就业服务与指导等工作,致使学生工作人员分身乏术,每天忙于日常事务,工作负担过重,无暇顾及学生理论研究工作。

另外,大多数高校更重视专业建设及专业方向的科学理论研究,而对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支持和工作考核方面也存在不足。

(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被片面地认为“一看就知、一学就懂、一做就会”,是一项可有可无的琐碎职业,不具备理论的系统性和专业的科学性,致使学生工作遭受不应有的歧视和冷落,导致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滞后,学生工作存在凭经验办事,对学校发展贡献率偏低的问题。用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学生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学生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学生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生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的服务意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等学校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观念,彻底摒弃“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从管理本位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的变革和转型。[1]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片面强调考试结果,忽视教育过程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这种以考试为中心,僵化的管、卡、压式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人才关键在于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即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为此,应当进一步拓宽师生的交流渠道,为师生双方提供更多沟通的平台,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创造便利的条件。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这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体魄强健的人,更是有健康心理素质、良好心态的人。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谈心室”,在学生一入校时,即展开心理普查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但由于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数量有限,心理咨询的规模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建立学生的“自我治疗”模式。只要学生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化解很多心理问题。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业是人生基本的需要,也是人生的重要保障。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社会就会增加很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学生工作需要从各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必须为他们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从个人实际出发,把自身发展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的科学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确立职业奋斗目标,鼓励大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培训与认定工作,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能力结构和技能机构,促使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2];以生为本,全方位动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尤其是为家庭经济、就业门路“双困难”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能力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3]建设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使他们成为“复合型”的教师,集教书、科研、育人、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双师型”。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热爱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学生与任课教师、院系领导之间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工作者具有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能够把政治理论课同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作为学校,应时刻关注和研究学生工作与学生工作队伍,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培养、建设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使学生工作者把学生工作作为其事业的平台,在学生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五)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学生工作理论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是学生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实践—理论—实践的发展模式要求学生工作应上升到理论高度,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从而促进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各高校应将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纳入科研工作范围,重视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调动学生工作者积极性;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工作者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改革工作量统计方式,使得学生工作者能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事一定的理论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的时代赋予了高校学生工作新的内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1]雷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做好新时期学生工作[J].科技教育,2008,(6):87-88.

[2]曾琦斐,周安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学生工作 [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7-50.

[3]熊模英,秦炎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创新高校学生工作[J].党史文苑,2009,(04):43-44.

[4]雷莹,张季菁.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林静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学生工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76-177.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科学工作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不工作,爽飞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科学拔牙
选工作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