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2010-08-15陈小萍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生命

陈小萍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关于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陈小萍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本文介绍了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并对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原因途径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承受着空前的压力,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尤其重要,因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关系未来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新世纪基础教育水准的高低”。[2]然而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这门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对这一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因

相关研究把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1)课程内容设置陈旧,时代性不强。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学习、求职择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对他们造成的困扰也是不同的,但教材的更新似乎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2)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主要的形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基于此,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应切实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例如:“将课堂讲授+作业+心理影片+心理测试+网上辅导。”[3](3)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发展中的学生,但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从这点上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是不够的,例如大一的学生主要解决的是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和学习方法的的转换问题,大四的则主要是升学就业问题。

为什么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除了前述的课程内容设置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外,还有以下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1.1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一个核心和基础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发展中的正常健康的学生,解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难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有一定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唯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人际交往、学业、恋爱和求职问题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即便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也仅仅限于表层,很难使它们进入其灵魂的深处,其结果便是“无力接受挫折,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4]那么所建构起来的心理防御体系一触即溃,犹如空中楼阁。当今,“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5]目前的教育只是充当了谋生的工具,而很少启迪学生认识生命,了解死亡,进而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所以,生命教育既是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始终的主线,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2 当代主流心理学的弊端

现代心理学涉及很广泛的领域,现代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踪迹,心理学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心理学的责难似乎已经很多,但毕竟它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不应再对它求全责备。但是有一点是要肯定的,它缺乏应有的深度,缺乏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缺乏对爱、关怀、善心、慈悲等人类高级情感的探索,缺乏对人性超越部分的探讨及对超越存在着误解。

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追求以自然科学的模式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在研究对象上追求可观察性,在研究方法上追求可实证性、可操作性。不可否认,在关于人的基本心理过程,例如记忆、感觉、知觉、表象、遗忘等方面,主流心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才得以巩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发现,主流心理学在理解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时显得那么贫乏和无力,面对现代人道德迷失、生命失重、前途渺茫,人们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时刻感受到空虚、无聊、绝望、迷失,这些没有责任感、道德良知和精神追求,面对此,人们不禁发问,人的本性究竟如何?怎么样的自我才算是真实的自我?如何寻找迷失的自我?但对于这些,主流心理学在根本上回答不了。就像保罗·凯林所说:“冷静一点,睁开眼睛,看一看所谓的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人们像鸭子一样赶过去,饥渴地寻觅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却发现找到的东西没有营养,纯粹一堆垃圾。”[6]那么建立在主流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上的心理健康知识可想而知缺乏应有的深度,触及不到人性的深处,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价值则在于提升生命的意义与境界。[7]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关注生命的教育,如果不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其终极意义,那么它将失去存在的根本意义。

2.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途径

2.1 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8]至于其具体内容的设置,国内目前的研究颇多,主要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方面:(1)生命认知。生命认知就是对“什么是生命”和“生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回答,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核心和基础”,通过生命认知使大学生“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和热爱他人生命”[9]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脆弱与美好。(2)了解死亡。“今日的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就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10]而“否认死亡可怕的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的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远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已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的足以毁灭未来。”[11]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或不去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揭开生命的真相,那将是极大讽刺,通过揭示死亡的真相,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不仅自己,更包括周围所有的人和生物,每时每刻都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进而能以怜悯之情对待一切生命,不再把很多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3)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生命教育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我们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这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生命教育迫切要回答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教育使学生能理解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准和尺度,进而认识到人不仅仅为活而活,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努力保持内心世界的完满和富足,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人拥有幸福的前提和基础,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则因人因物而异。

2.2 开发本土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

2.2.1 加强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心理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吸收

不得不承认,当今的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内容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的实践中,往往引不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很多学生认为书本上所传授的知识、方法太过于架空,无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例如,关于如何应对挫折,大部分的教科书认为应该:(1)保持乐观的态度,(2)理顺人际关系,(3)培养健全的人格,(4)进行合理的宣泄。可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进而理顺人际关系呢?其建议看起来那么的苍白无力,当然,这主要与前述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弊病有很大的关系,因其对人性的研究是割裂而片面的,所以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形成整个学术界所认可的统一理论原则。当代的心理咨询、治疗理论、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上,而中西文化、人性观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西方心理咨询、治疗理论与方法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

相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自成体系。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亦非常丰富,而且是在漫长的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真正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点,进而建构中国心理咨询的理论框架,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上”[12]。“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素以关系社会、人生、伦理等人事问题见长,是一种直面人事、伦理中心、道德先行的文化,这种文化本应该富含心理学成分。纵览中国史籍和有关的现代及当代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中确实多有心理学方面的感性经验描述和直觉洞见式的深刻见解,其中有些看法至今仍令人惊叹,光辉无比,非西方文化可及”[13]。中国古典的人文著作例如《庄子》、《论语》、《大学》中包含了大量提升人格素养的宝贵知识财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切实提升自己的内涵和课程的深度,那势必要从中国古典的人文著作中吸取大量的精华,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2.2.2 加强对宗教心理学思想的吸收

因为汉民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所以在建立本土心理健康知识体系的时候,很容易忽视对宗教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多神崇拜的泛神信仰,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从原始的宗教到世界宗教无所不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在对民族性格和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上起着难以估计的作用。而且宗教心理学思想中所涉及对道德、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对人们爱和善的启发,对生死意义的论述,对人性超越部分的论述,也都是对西方心理咨询、治疗缺陷的补充,同时也是我们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所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2.3 加速心理测量的本土化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中,所能见到的标准化量表几乎全是从西方进口后移植的,虽然修订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验证这些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效度、信度,但在具体施测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所以,心理测量的本土化问题已提到日程上来。“而心理测量的本土化要从测量内容、测量手段、测量对象的本土化上入手,首先在测量内容上,目前不应再区分所谓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因为在未对中西文化做彻底的了解以前,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心理现象才是国人特有的心理现象,而是只要涉及到本土民众的心理现象都应作为研究对象,在测量的手段上,或许可以发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民俗当中所体现的心理测量的手段,并尽量使其规范化和科学化,例如农村妇女大都擅长刺绣、做荷包、剪纸,此外,在中国自古就有的七巧板、猜字谜、猜灯谜、对对联等或许可以将其程序加以规范化,作为测量思维流畅性、敏捷性和变通性的工具,而在测量的对象上,自然是本土的民众,但是也要有时间、地域、性别、阶层、民族、宗教信仰上的区别”[14]。

[1]黄志强,石青林.试论中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0,(4):57.

[2]单振生.高师生命教育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2005,15,(2):69-70.

[3]孔晓东,吴学思.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心理健康教育,2007,(6):44.

[4]任丽平.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93-94.

[5]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

[6]保罗.凯林.郑伟建译.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装[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7]单常燕,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9):54.

[8]黄志强,石青林.试论中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0,(4):58.

[9]董佳男.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2):39.

[10][11]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

[12]缪榕楠.传统文化下的国人心理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4,(3):6-71.

[13]程刚.魅力与困惑:心理学本土化追求的两难处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6,(5):78-79.

[14]黄姗,陈小萍.当代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途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6):121-122.

咸阳师范学院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0902007).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生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