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挥构成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价值

2010-08-15祝博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关键词:创造性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祝博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如何发挥构成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价值

祝博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本文通过对构成艺术教学与课程体系、视觉体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及探索性实验环节的关系的阐述,探讨如何挖掘构成艺术教学的潜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学科教学。

构成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价值

在我国的美术院校中,构成教学早已成为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它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组成,通常称之为三大构成,也可统称为构成艺术。它与一般绘画作品的不同点在于,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构成艺术则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因此,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始终是构成艺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视觉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这些美感能够打动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例如: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上升、高耸的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形式感。而构成艺术恰恰是认识和掌握形式美的最佳研究手段。因为它是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将其概括、单纯,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

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从美学观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质一直为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追随。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深受苏联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艺术教学中注重内容美而忽视形式美,甚至将形式美视作不注重思想内涵只注重感官享受的洪水猛兽。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美术教育实践证明,关于形式美方面的教学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抽象思维方式最为有效的手段,是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必须经历和掌握的环节。这其中,构成艺术的教学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以下我依照自己的切身感受,分析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多年来,三大构成一直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时间一般安排在各专业课程之前,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对形式美的把握能力,为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由于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所赋予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构成艺术的作用,造成构成艺术所追求的形式美法则不能很好地应用在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再加上各个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脱节,每个教师只注重本课程内容的讲授,却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上,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是如何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依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构成课应设置安排在部分专业设计课程之后和多数专业课程之前进行,时间大约在二年级的上半学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之前的设计实践建立一定的感性认知,对于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产生一种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在接下来的三大构成学习中,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形式美法则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的作用,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所谓矫枉过正之法;其次是注重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先行后继”原则,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先行课程为后继课程做铺垫,后继课程是先行课程的延续,这里指的先行后继不仅是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关系,更包括其他设计课程与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门课程的教师的共同努力,如采用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从而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构成教学中的视觉体验

视觉是人的高级感官之一,人们接受的外来信息中约87℅是靠视觉获得的。而视觉体验是构成教学中的基本的学习方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看画”的过程。学生在对图形、肌理、色彩、形状、形式、空间等知识的认识中,获得了对形式美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解,尤其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会大大加强。在构成教学的视觉体验中,应着重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视觉观察记录、识别、变形的练习,达到发展他们视觉阅读能力的目的,并且对设计作品中点、线、面、块、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产生全新的认知,把他们从以往形成的具象认知拉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上来,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洗脑”。这一过程应首先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灌输给学生,之后依次在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进行不断强调,目的是训练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是单纯的具象思维所不能及的。在视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和对知识的积累,将成为学生进行未来专业课程学习和创作的基础与财富。

三、构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其中,再造想象是再现记忆的形象;而创造想象则是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我们的构成教学就应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最终目的,这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说起“创造性思维”,我国古代也早已有之,《学记》中就曾提出了“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开而弗达”意即“开而有限,达而有标”的启发式教育方法,提倡的是既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对学生提出一种有难度的既定目标,让学生在思考中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必依附在老师的指挥棒上,这与现代西方教育中所说的“创造教育”是相通的。而在美术学习上,虽也有“师心”、“师法自然”的提示,但与实际中所形成的“画匠作坊式”的师带徒的教育方法相比,远没有后者见效快,因此这种提倡长期不被重视。但“千人一画”的教育结果,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压抑,这恰恰与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从艺术设计教学自身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双重的:一是观念的改变,二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的观念是揉合在新的教学实践手段中表现出来的。比如:教师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将传统的“一朵花五片叶”的教法改为“花开五叶”、“一花一世界”的启发式教学,从培养整体素质的角度来谋划、组织所教的内容,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探求知识的氛围中,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观察、思考,同时分析、讨论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建立自己独到的观点。又如:教师在授课中以构成形象为依据,根据创作新形象可取其形似、取其神似、取其质同、取其意反等几种原则,引导学生创作出一件可能不同于现实状态,但却符合逻辑的作品,而这一逻辑应是设计者建立起来的并强加给观者的,同时又能使观者接受和认可,从而产生共鸣。因此,注重构成作品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由平面到形体的想象、由抽象再回到具象的想象,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洗脑”的过程。

构成教学的独特性在于通过感官的接触、学习,达到理性思维的成熟,并且正是这种独特性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构成教学的实验性特征

过去教师在评判学生的作品时,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完成作品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制作或者说创作作品的过程。这是在构成教学中尤其不可取的。实际上,正是学生在反复的推敲与实验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才能更快地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原理。如:在立体构成中学会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巧的同时,体会的是创造的快乐和对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思考的一种满足感。这其中,培养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发展的是他们对工具和技能的控制能力。并且,在实验性的探索中他们体验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构成元素的组合形态,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去创造新的形象,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筹划、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让自己所表达出来的视觉形式能够在社会群体中交流。因此,从实验性的角度看,实验的结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指导老师则更应注重对每个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监控与引导。

综上所述,在科学的课程体系保障下,通过视觉体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探索性的实验环节,学生能够准确地感受美、运用美,构成艺术教学在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1][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

[2]赵殿泽.构成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4.

[3]林书尧.基础造型学.维新书局,1970.9.

[4]文增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10.

[5]王跃平.美学概要.河南人民出版社.

[6]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创造性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星.云.海》
《花月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