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式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关键词:乐学阅读课美育

于 颖

(大连市一○八中学,辽宁 大连 116100)

“寓教于乐”最早是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来的,是美学中的一个概念。美育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而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学,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样式,都在借助无声的文字传递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对时代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即使是议论文,如《纪念白求恩》、《谈骨气》等,也饱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深思索,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关注。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美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各有特点,教学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讲授知识,说明道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缺乏内在的自觉性。而美育则总是在适应着不同个性在不同年龄水平上的情感生活要求,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生命的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满足了个性生命的发展要求。因此,美育没有任何形式的规定和束缚,只是通过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施教于人,接受者是心甘情愿、乐而忘返的。所以说,美育是一种自觉、自愿、自由的教育,是一种使人“乐”的教育。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则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

当今中学生在冷酷无情的应试教育下,已不堪重负,急需“寓教于乐”的全面实施,这也正是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在应试教育下,多少学子为应付繁重的学业,每天奋战到深夜;又有多少学子提起考试就心惊胆战,避之不及;又有多少学子背负深重的学习重负,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寻求解脱……他们总在思考:何时把减负落到实处?何时把“苦学”变为“乐学”?令他们苦不堪言的还有父母那殷切而高标准的期望,还有与社会的丰富多彩形成鲜明对比的单调枯燥的校园生活。他们在疑惑:社会需要有多种才能的人,可为什么对我们却“一卷定终身”,扼制我们个性的发展?学海无涯,何时“乐”作舟?

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我觉得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寓教于乐”刻不容缓。美育既然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应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只有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才能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把被动地负重苦学变成主动地轻松乐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出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那么怎样实施“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发挥美育的重要作用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着试行了如下几点。

一、初探情境教学,产生“乐学”效应

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得有乐趣。”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在求知中的乐趣。教师可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鼓励学生自动求知,满足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如我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就让一位学生身穿竖着高领的棉大衣,戴着一顶帽子和一副大墨镜,脚蹬高脚雨鞋,手拿一把装在包装袋里的雨伞,走进教室,然后故作惊讶地嚷:“啊,男女同班,男女同桌,这成何体统?可一定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顿时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加深了学生对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性格特点的理解。然后选几个学生排演文中的“恋爱事件”。学生演得很投入,观看者看得也很专注。这样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的深刻理解。这也许就是美育的“动于内”(经内心的情感打动人)所带来的效果吧。

正因为美感教育是“动于内”,所以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学生往往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掌握了知识。如我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扼要讲解完课文后,我把小说中的几首词:《葬花吟》、《枉凝眉》、《终身误》抄录在黑板上,然后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几首主题曲。那悲凄悠长、如泣如诉的曲子一响,学生就沉浸其中,或凝神谛听,细细品味,或随手记下瞬间感受。有的为感伤情绪所染,脸上写满忧伤;有的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哀叹。学生陶醉其中,如痴如醉。课后,一篇篇短评,如《简评凤辣子》、《小议林黛玉》等纷纷出笼,班内掀起阅读《红楼梦》全著的热潮。这就是情境教学带来的“乐学”效应。

二、开设阅读课,培养创造力

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推进,使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博揽群书,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才能有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我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一节读书笔记讲评课。在阅读课上,我只发挥指导作用,其它不予限制。如:列出必读书目,包括古今中外名著,当今文学精品,名牌期刊等,使学生既学习了我国传统文化,又能紧扣时代脉搏。同时介绍一些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周写1—2篇读书笔记、随感等。然后,在一周一次的讲评课上范读,赏析优秀之作。这两节课深受学生欢迎,而在此之前,一切小说、期刊作为课外书,属于被禁之列。一旦为他们课外阅读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书海中去了。虽然开始,收效甚微,因为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一学期下来,在每个学生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里都至少有三四篇成功之作。有的爱好写作的学生不但写的篇幅多,而且几乎篇篇优秀。

阅读课开设一学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一些学生的作文由刚进入高二时的文不成句、错字连篇,使我频频皱眉,变成文如行云流水,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令我拍案赞叹。更令人可喜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他们边读书边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情感体验,困惑与见解。为激发他们更大的读书写作兴趣,我把两班内优秀之作各编成文集,题名为《心灵之约》,在班内传阅,使同学之间能互相借鉴,学习。

三、形式多样,学有所用,提高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无所不包,所以单凭课堂听讲,课外阅读与大小作文,也是很难学好的。因此,需要我们遵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实践于社会”的原则,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到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小到为黑板报写稿,为交通广播站投稿,举办演讲会、朗诵会、辩论赛,办校报、校刊等,大到假期采访,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组织文学社团,报刊投稿,等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机会,而美育和教学的共同目的就是促使人全面发展。

美育作为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求知欲,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独特的个性,促使人格和谐平衡发展。这些功能全是人在处于快乐自由状态下实现的。如果语文教学也能使学生在这种快乐自由状态下学习,那何愁学不好语文呢?所以只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真正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还青少年一个充实、愉快、生机勃勃的学生时代。

最后用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话结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乐”的教育如甘霖,如阳光洒遍我国大江南北的每个角落,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猜你喜欢

乐学阅读课美育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