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文化因素

2010-08-15迟秋玲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文化背景译者

迟秋玲

(青岛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一、引言

传统上,翻译活动一直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因而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的对照为主要任务。但事实上,翻译活动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交换过程,它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传递过程也不可能只是字、词、句子之间的机械的转换。不同语言各自所特有的文化沉积和体现使它们彼此之间的转换就变得异常复杂。把翻译研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研究语境之下,仅仅解决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技巧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译者都不是独立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的,每一个译者的头脑中都深深地打着文化的烙印。研究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的文化因素对于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丰富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文化因素

影响和制约译者翻译策略的文化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来阐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把握译入语文化和译出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迥然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使人们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方面自然不同。Sapir和Whorf甚至认为,语言的不同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假想未必能站得住脚,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言和思维方式之间关系的密切。首先,译者与作者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他们都按照自己的兴趣重点对现实世界进行切分,兴趣重点不同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词汇意义的不对应。另外,不同民族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遣词造句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比如,英美人一般来说重形合而中国人重意合。由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不同还表现在谋篇布局方面,还拿英语和汉语为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语篇的安排上一般先说出结论或事情的结局,与中国人喜欢根据来龙去脉,按照时间的顺序娓娓道来的习惯自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2.价值观念

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观上,时代和社会的印记最为明显,因为价值观是人的世界观的一种具体反映,包括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得失观等许多价值判断标准。这些自然而然地会左右译者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例如,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曾提及哈姆雷特,他是莎士比亚的剧中人物,在英国家喻户晓。但在西方文化尚未传入中国的当时,严复担心国人看不明白,采用了增译法,处理为:“罕木勒特,孝子也。乃以父仇之敌,不得不杀其继父,辱其亲母……”(王克菲,1997:122)这里严复将哈姆雷特描述为“孝子”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礼教影响的结果,现在读来,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因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孝子”与西方人心目中的a child who loves one’s parent是大相径庭的。另外一个经典例子如下:

People believe that a wife who has done so well in memorizing her dead husband like her deserves to find another husband soon.(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

上面这个句子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应该是这样的:

人们认为一个悼念亡夫如此尽心的妻子理应尽快再嫁个丈夫。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认为,有贞德的妇女应该恪守三从四德的古训,结婚后,即使丈夫死了,也要从一而终。这种观念与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冲突的,虽然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对这种古训不以为然,但封建礼教的残余思想仍然对一些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但是,译者或是译入读者的价值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影响和制约译者的选择的可能是一种价值观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异域文化向本文化的日益渗透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对外来文化理解的不断加深,另一种价值观念又会成为本土文化的主流,这就使一些译本显得陈旧、过时,重要作品的重译也就成为必然。

3.译者的语言文化背景

译者的文化背景因素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各个国家的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的事物,因此认识、审美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在欣赏异域作品的时候,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也就会有不同,继而也就对代表那些事物的语言赋予不同的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不能对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以接触和了解,译文势必会与原文表达有所背离。如在中国,“山羊”被看作是一种老实的动物,如“替罪羊”,而英语里“goat”却还有“色鬼,好色之徒”的意思;汉语中“喜鹊”象征有喜事,而英语中的“magpie”则指“嘴碎的人”。另外,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每种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沉淀下社会历史文化的东西,这反映在语言中主要是典故和习语。如汉语中有“天高皇帝远”、“班门弄斧”、“黔驴技穷”、“女娲补天”;英语中有“Zeus”(宇宙的主宰)、“Achilles’heel”(致命弱点)及“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等。对于这些表达方式的翻译,不能脱离文化只凭借字面意思来解释。综上,中英文化因其渊源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必定有着诸多不对应。一个真正合格的译者应该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析判断,从而确定最贴切合理的译文,真正让文字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翻译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译者从事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还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既然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英汉翻译既是英汉语言的转换,也是英汉双语文化的对接,只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的传递,很难真实反映原文思想。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过程中,时刻注意原文中所传递的文化因素,真正做到语言的准确转换和文化的成功移植。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邵志洪.汉语对比翻译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文化背景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