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2010-08-15何海静

文教资料 2010年10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德育音乐

何海静

(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何海静

(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突出任务。本文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处于相对独立和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和任务,它还应该贯穿在任何一项教育中。音乐教育由于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性,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较高。所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培养,也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放在首位的事情。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衡量和评价“合格”这个要求,不仅要看他掌握多少从事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知识、理论,音乐技能技巧能力等要素,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以及能否以其学得的技术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

一、音乐教育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秉承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音乐教育。

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除了与教育事业中其他门类的教育学科有相同的共性外,还有着其特殊性。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可以组织协调人的意志与行为,表达与交流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审美情趣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形成高尚品德,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这正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该将德育时刻融合在音乐教育与审美中,应该秉承全面“立人”的美育宗旨,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生活体验、和谐而深刻的艺术情感、平等而协作的群体精神及崇高的思想品德意识。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它们如鼎之三足,其中有一足不济,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工艺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而且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而且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毫无疑问,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乃至畸形的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是最直接最神妙地打动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也同时最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贯穿德育思想的渗透,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

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它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军舰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教士们打着宗教的幌子蜂拥而入,向中国人民灌输精神鸦片,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以期达到长期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中国有识之士,如蔡元培、肖友梅等提出了“以美育替代宗教”,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作为抵制封建礼教、反对帝国主义、陶冶国民个性的手段,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目的。在“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大江南北高唱的《国民革命歌》、《五四纪念爱国歌》等革命歌曲,激励着广大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家,如革命音乐家聂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他们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亿万同胞的战斗热情,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人们高唱着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毕业歌》、《游击队歌》等,奔赴抗日前线。总之,在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主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音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音乐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架起了人们心灵沟通的彩虹,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人心。这种特殊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

3.加强德育渗透是当前音乐教育的突出任务。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指出:“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肯定了音乐在人的品格、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讲:“盖欲改造国民之素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一首好歌、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可以从世界观、审美情趣、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的素质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作品,鲜明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人民的心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鼓舞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德”居首位。一个学生智育、体育方面不好,可能是“次品、处理品”,而德育方面差则可能成为“危险品”。所以,我们要始终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教导,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音乐教育由于具有特殊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思想渗透会更具优越性。

二、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德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的,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像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应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民族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可谓五彩缤纷。教师应做好德育教育的“导游”,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例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去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2.在音乐实践中提升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例如,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的,学生也要天天唱歌、听音乐。如果我们不带领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他们可能就会去听、唱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为了使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音乐工作者就必须占领这块阵地。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器乐训练、技能技巧训练、合唱训练、卡拉OK活动等。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总之,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1]徐宁.浅谈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音乐天地,2005,(4):56-58.

[2]陶花鸣.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J].辽宁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5):66-67.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