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思想品格与生活品格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10期
关键词:资本论品格资本主义

胡 佳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赞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建立在一种内在的价值或内在的标准之上的,这个内在价值或内在标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价值之上的,即自由、平等、正义,以及自我实现。这些被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之间的结合构建起了一种前后一致的整体价值观,这个整体价值观可以称之为革命的人道主义,它的主要作用是成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谴责和批判的主要指导原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代表工人阶级而言的,他们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最有力的社会力量,也是最真实的社会力量,也是代表因生产力的提升而产生的潜在性和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滞后而产生的限制性之间的冲突而言的。由此看来,马克思的批判是无所不包的。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依据马克思的观点,无产阶级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受害者,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正如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的前言中明确提到过的一样,他对于资产阶级的上述深刻洞察是根源于他对资产阶级国民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把握。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丑行所产生的讽刺和批判,在《资本论》的所有章节里可以随处看到。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由两个基本问题构成:剥削的非正义性、工人因各种异化而丧失的自由。

1.剥削的非正义性。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发展是以工人们无偿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它是独立于这种或那种经济政策的,是所有形式的经济收益和利润的来源。这种剥削的非正义的极端表现就是对儿童的残酷剥削,付给工人低于基本生活费的工资,不断延长不人道的劳动时间,以及无产阶级愈加严重悲惨的生活状况。虽然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社会环境、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比以往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无论工人的状况处于何种情形,这种制度自身在本质上都是非正义的,因为它是寄生的,是靠剥削生产者的劳动力才能存活的。这一论点在《资本论》中占有核心位置,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得以形成的本质要素。

2.工人因劳动异化而丧失自身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工人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但是反过来却被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所控制,产品或者商品以被崇拜物的形式存在,摆脱了工人的控制转而控制工人。这一论点大量出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出现在《资本论》在论述商品拜物教的著名章节中。马克思对于异化的核心观点就是指出资本主义其实是某种被去魅化的“宗教”,在这种“宗教”的教义中,商品替代了神的位置,“工人们越是在其劳动中疏远自己,他所创造的疏远的、客观的世界就越是强大,而他却变得贫穷……宗教的情况同样如此。人安置在上帝那里的东西越多,他自己保留的就越少”。[1]

(二)对资本主义的赞美

1.对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认识的不断改进。资本主义疯狂进行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人民施以残忍的高压统治,殖民者勒令这些殖民地的生产必须屈从于宗主国的生产,以此造就了原始资本的高速积累。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似乎在赞颂“农夫”或“野蛮”国家对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屈从,然后在他写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他好像显然开始关注到了西方殖民统治的阴暗的方面,但他仍然将这视为原始资本积累与资本发展必要的罪恶。只是到了《资本论》中,特别是在论及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章节中,我们才能发现对殖民扩张的恐怖的真正批判:当地居民或者屈从,或者被消灭,征服战争,以及奴隶贸易。

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为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统治而赞同,他认为这有赖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只是在这之后,尤其是在《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侵占才被考虑到。在一处著名的段落中,马克思认为,根据资本的破坏性逻辑,劳动力的损耗和土地的损耗之间是成正比的:“资本主义农业的每一进步,不仅只是剥削工人的技艺的进步,也是掠夺土地的技艺的进步;每一次短期的多产的进步,也就是一次对这种多产基础的长期破坏的过程……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同时消耗着两个产出所有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劳动力。”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关于进步的真正辩证的观点,这可能是某种体系化的生态学思想的萌芽和初始,只是马克思在这里并未进一步论述这个思想。

二、马克思的生活境遇

与丰富高产的思想著作相对,马克思的生活是相当困窘难捱的。马克思唯一的职业是办报人。在《莱茵报》频临破产时,马克思入驻主编一职,给《莱茵报》带来丰厚的收入,《莱茵报》因此也具有了大众化特点,并有革命倾向。可以说,马克思也是现代新闻事业的先驱,只是他在哲学上的建树太光辉了,以至于把这一点掩盖了。他对新闻理论微妙的论述至今被人有意无意地引用。例如报纸的有机运动理论,就是现在流行的系列报道模式的最原始理论。然而就是因为他首先看到并且运用了媒体舆论这一致命武器来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他的后半生都是在流放中度过,再加上他的不善经营,所以生活上也是潦倒不堪。

马克思潦倒的一生也许是上帝给他安排的。人们如果在某些方面显露出惊人的天赋,那么上帝就给他们另外一些惊人的遗憾。马克思生活潦倒,并且不喜欢受拘束。他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且对这个制度还有着一定程度的好感,但是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却是在与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和斗争,这个奇异的矛盾在马克思的思想著作中经常会被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的思想品格与生活境遇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赞美之后,对于他的思想品格和生活境遇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主要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生活中的贫困潦倒让他更加能够体会到底层劳动工人的苦难,为他一生所奋斗的工作——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最牢固的理论依据,他了解工人的生活环境,知道什么是他们要达到解放的目的所最需要的,只有这样,马克思写出来的著作才是最能够贴近工人的,才是最能够被最广大的人民所接受的,也是最能够被无数工人所正确理解的。他的著作给广大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出路,而与此同时,他不断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使得欧洲各国政府不断地对他进行驱逐,让他流浪于欧洲各国,这种经验也为他理论的广泛适用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了解各国的工人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共性和个性,才能够让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层次。所以,他的思想品格和生活品格是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辩证关系的。而他在生活中与现存的资本主义的接触又增强了他著作的力度。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是赞成的,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和变革,他认为资本主义在一段时间里是进步的,但是资本主义与身俱来的罪恶也在他的著作中逐渐被深刻地阐述。

总之,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品格与生活境遇之间的关系就像威廉·李卜克内西在谈到英国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特殊作用是提出的一样:“马克思只有在英国才能成其为马克思。德国直到本世纪中叶(指19世纪中叶)仍然是一个经济很不发达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马克思不可能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也不可能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正像经济不发达的德国不可能有经济发达的英国那种政治机构一样。马克思和其他任何人一样,依赖于他所处的周围环境和条件,没有这样的环境,缺乏这样的条件,他就不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因为在当时的全球环境下,只有英国具备了解剖资本主义的条件。“在这个世界的瞭望塔上,可以纵观整个世界的商业、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动态,这在地球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是办不到的”。[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41.

[2][德]曼弗雷德·克利姆.马克思文献传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19.

猜你喜欢

资本论品格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