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从感恩开始

2010-08-15王中福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孝心德育实验

王中福

(平度市南村中学,山东 平度 266736)

传统德育中,人被理解为是抽象的“现成”存在物,是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静观的对象。其实,这个概念本身就太过于抽象。基于这一理念,中小学传统德育观念保守陈旧,重成绩轻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方法单一,主要依赖课程教学。而传统德育课本内容则存在“旧、大、空”的现象,不能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而落后于潮流,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仅仅成为存在的一种形式。相反,美国人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全家人在丰盛大餐面前,进行祈祷和感恩。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激之情细说他们感恩的事、感谢的人。现在,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甚至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实际上,感恩的心在平时就足以培养和流露。不管你在什么场合,请让“谢谢你”、“非常感谢”等不绝于耳。因为看似简单的一声“谢谢”,不仅能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待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一、加强德育,就从感恩教育开始

感恩教育又有多大魅力呢?我们来看一下教育家哈尔·厄本曾经做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不准抱怨。对这项实验任务,学生的第一个反应便是一阵抱怨。他们接着讨论了一些具体的事宜。他的第一个要求是,即使他们在第一个小时里便违规发出抱怨,也不能停止实验。其实大多数学生在第一小时里就开始抱怨。假若不能在24小时里不发出抱怨,要至少在一天中尽量减少抱怨。接着,他建议学生在兜里揣张纸条,每次发觉自己在抱怨前便记个数。第二天,他要求学生们猜猜,多少人自昨天以来没有抱怨。他们都写下一个数字。在那个班的30名学生中,大家猜出的不抱怨的人数在6到12之间。而厄本猜出的数字是零,而且这个数字从来不会错。在过去18年里,这个实验反复搞,没有哪个学生能在24小时中一句也不抱怨的。这一实验最精彩的部分是接下来的讨论。他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们从参加这项实验中学到了什么?大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完全一致。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你想要我们知道我们多么容易抱怨。”正确。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我懂了,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抱怨。我们的抱怨实在有点傻。”同样正确。不论学生们是否真的抱怨或者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他们都熟悉了两样事情:自己常常抱怨、自己抱怨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以上这两项是这项实验的第一部分。紧接着展开了实验的第二部分。他给学生们一张表格,顶端写着:“我感激,因为……”下面是三栏,第一栏的标题是“事物”,要求学生在下面列出自己很高兴拥有的物品;第二栏的标题是“人物”,让学生列出自己赞赏的人物;第三栏的标题是“其他”,他们可以在这一栏列出不属于前两栏的任何事物。大约20分钟后,三栏全部填好。紧接着是实验的第三部分。他要求学生在以后的24小时内把自己填写的这张表格读4遍:午饭以后、晚饭以后、睡觉之前、第二天上学之前或开始学习之前。第二天上课时,他问学生,努力不抱怨后,感觉与前一天有没有什么差别。当然,他们的答案他早已经知道了。学生们走进教室时的体态和手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与前一天不同,而且与以往任何一天都不同了。大家脸上开心的微笑更多了,眼睛也睁得大多了,身体也显得更具活力了。这是魔术吗?不,只是赞赏,是感恩。感恩精神让心灵发生了奇迹……

而今天,部分学生生活浪费,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亲人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感激,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些事实证明,我们迫切需要使感恩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心底,进行一次真正的灵魂洗礼。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尘埃。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多姿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就应从感恩教育开始。

二、加强德育,感恩父母

经过几轮反复的商讨,我们决定以“孝心”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施以孝心为基础的感恩教育。2005年9月,学校向全校家长发放了“孝心教育问卷调查”,征询家长关于学校开展孝心教育的意见及建议。没曾想,这一活动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家长在问卷中纷纷留言,表达出对孝心教育的热切期盼。我校开展了以“孝心教育为基点”,以“感恩滋润生命成长”为特色的“感恩教育”的活动。

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于是活动一启动,我们就开始精心营造“孝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和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硬件资源,学校的四层楼梯、墙壁变成了长达30多米的“感恩画廊”,囊括变成了“孔融让梨”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的文化长廊;17个教室,都开辟了“班级孝育文化墙”,“孝心小文章”、“孝心名言”等的展区,创意设计虽有不同,但却有着同一个目标———于点滴中熏陶孩子的“孝心”。

与此同时,全体实验教师群策群力,开设了“孝育课”。孝育课上老师不仅给同学们讲孝敬父母的人和事,而且组织同学们开展“孝敬父母”主题活动。让“孝”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走出来,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走下来,真正进入孩子的生活,影响孩子的行动,熏陶孩子的心灵。

我们的“孝育课”深深地打动了孩子,孩子们学会了感激父母、回报亲人,每天放学回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而父母也乐于和孩子一起分享这种家庭活动的乐趣。

三、加强德育,感恩师情

我们将“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日定为学校的“感恩日”,要求学生在每个“感恩日”至少用约一个课时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想出了不少办法,如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系列讲座”、邀请家长中的“孝子贤媳”来校作报告、与家庭签订《感恩教育协议书》等。

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机制,设计推出了“感恩存折”。存折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家长、孩子的欢迎,目前,全校孩子们中间已经形成了“日日争填感恩存折,人人争当礼仪标兵”的良性竞争风尚。

在孩子的感恩清单上,除父母之外还没有忘记有教诲之恩的老师。于是,在教师节,我们便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对老师说句知心话”活动,鼓励孩子给老师写一封信,用流淌的文字来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并且组织红领巾记者团采访、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以此激发学生对老师每天辛苦工作的理解,对老师教诲之恩的感激。

四、加强德育,感恩社会

一个人,一旦对社会有了责任心、感恩心,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精彩。我校建立感恩教育校外基地,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之心。学校举行了“为福利院奉献一片爱心”大型感恩社会捐赠活动。捐赠中,有的学生家长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人人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图书,拿到学校摆成书摊转卖给其他学生,而活动后又自发将义卖所得一千七百余元,全部捐赠给了社会福利院。通过这样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将对社会的感恩转化为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

五、加强德育,感恩祖国

在我们为活动开展得如此成功兴奋之时,却发现,孩子们对于周杰伦等偶像明星耳熟能详,对革命历史却一片茫然。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感到了爱国教育的缺失,“国民无之,国不将国,将若乏之,国则实亡”,爱国教育才是最大的德育。爱国教育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国家的感恩是最根本的感恩。

此前,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组织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爱国手抄报评比、革命歌曲合唱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所以我们利用国庆七天长假,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项实践课题——“走进历史上的今天”资料选编整理:一年365天,每天在祖国的历史上、世界历史上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根据兴趣自选某一天,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接下来,我们又为学生布置了第二个实践课题 “走进大中国”,同样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调查、收集祖国的地理地貌、人文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特产等相关资料,查阅中国的名人、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的世界之最……在这些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孩子们为中国的秀丽山川而惊叹,为中国的发明创造而骄傲,为中国的飞速发展而自豪。

从感恩父母和老师,到感恩社会,再到感恩祖国,我们在感恩教育的征程上一路前行,“感恩教育”已经走进了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了他们的自觉行为乃至习惯,融进了学生的心灵。孝心、爱心、责任心——感恩教育在延伸。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冰心老师的这句话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也希望它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执着表达的一种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孝心德育实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做个怪怪长实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排毒孝心汤
用爱和孝心撑起一个家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