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0-08-15毕宏君崔雪莲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青少年

毕宏君 相 蔚 崔雪莲

(青岛虎山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100)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备受关注。人文精神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而提出的,它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包括情感追求、审美追求、道德追求、认知追求与创造追求等)——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它是任何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1]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由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的核心是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它的终极目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人和人类社会最本质的属性。人文精神所主张和追求的,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本质追求,所以无论我们的社会在物质上和技术上有了多大的发展,人文精神都应当是我们所永远提倡的。“只有注重人文,才能化育美好的世界和生活”。[2]

二、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1.思想道德的滑坡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更有一部分人以耻为荣,以荣为耻,出现了一些与现代化进程相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一致的道德缺失。[3]

他们忽视甚至漠视人与人之间的宝贵情感,缺乏同情心和关爱之心;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缺乏必要的荣辱观和是非观念,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的进程。青年人的颓废、彷徨,以及毫无责任心、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种种不良的表现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且正在为不远的将来的社会埋下危险的种子。[4]近年来,我们不时地能从媒体上看到青少年的各种恶性案件,便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的极端体现。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遏制,则后果不堪设想。

2.人文素养的匮乏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部分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喜欢读书,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不注意文学方面的修养,人文知识面狭窄,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口头和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差;不会自我调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过于强调自我,缺乏合作意识,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缺乏高尚的情操,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追求享乐,没有意志力,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很好地立足,更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三、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长期以来科学主义文化观的盛行

科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贬义的意思,它过分强调科学的作用,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这种“科学崇拜”声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解决,甚至科学能检验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它把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看作是人类知识的典范,自然科学以其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而成为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或唯一有价值的部分,它可以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种文化观势必影响到教育,当今教育所追求的“能力本位”“行为目标”等,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工具理性”的反映。[5]这种观念在课程上的直接反应就是重理轻文,出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人文学科受到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遭到忽略。尤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巨大经济价值和效益,科学精神被无限地强化,导致与人文精神分离,造成人类文化的片面化。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有人开始倡导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但是长期以来科学至上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使广大青少年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逐渐形成了“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学习心理。广大青少年整日被题海所淹没,厌学情绪严重,也没有时间去阅读其他有益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考试所带来的不良竞争,破坏了青少年合作意识的培养;升学带来的压力也常常让他们心情烦躁、压抑,甚至心理扭曲。这些都很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更不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德育工作被严重削弱,这种只关心成绩的做法是导致广大青少年人文素质缺乏的根本所在。

3.社会转型时期非主流文化的异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旧的道德秩序被打破,新的道德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各种非主流文化正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外来文化通过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外来影视、节日、快餐、品牌服饰等各种文化,这些文化对青少年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了部分青少年价值迷惘、崇洋媚外、漠视传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盛行。其次,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丰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化“不足”的青少年也是巨大的考验,许多青少年成了这把双刃剑的牺牲品。再次,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4.家庭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忽视

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更多的对子女进行的是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教育,而很少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大,许多青少年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包容心,缺乏诚信。

四、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加强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培养,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社会层面上的关心和爱护

青少年是祖国的前途和希望,制止不良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首先,成年人群体要以身作则,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通过耳濡目染来提高其人文素养。事实上,青少年的许多不良习惯正是模仿成年人的结果。其次,大众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引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多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再次,政府要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使之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让那些危害青少年成长的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人文精神是由人文知识的内化而形成的,这个内化的过程同时也需要社会主流健康文化的同化。可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掌握人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全社会的职责和义务。

2.家庭教育上的重新定位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孩子的成才绝不仅仅靠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成才,先成人”,这种成为人(becomehuman)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平时要多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多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鼓励孩子多读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科学与人文的内在一致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家庭教育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让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3.学校主战场的全面教育

(1)全面贯彻新课程关于加强青少年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特别强调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目的上,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的做法,传统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从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6]新课程将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重,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向他们传授人文知识,并使他们将这些知识内化为意识、思想和情感。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环境。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它通过对青少年的强烈熏陶,从而直接影响其价值观念、人格完善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要从物质环境建设、文化传统建设及校风校纪建设入手,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让民主创新、平等和谐、求真求善成为学校人文建设的主题。

首先,学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进行有目的筛选,并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施加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善良的情怀、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以及自己动手的本领。

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可以通过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的制约,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他们做人的准则。

加强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可见,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关系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前途。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不能单靠学校,它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乃是源于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的迷失,学校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7]因此,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推进,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8.

[2]汪青松,张国定.从文科综合到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80.

[3]黄东桂,张艳,胡玮.未成年人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18.

[4][7]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17.

[5]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37.

[6]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8.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