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2010-08-15王春晖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考试题意象诗人

王春晖 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100)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里,诗歌始终散发着熠熠光彩,以其优美的语言、博大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诱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投入诗的长河,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作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形式,诗歌凭着其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今人学习、吸收、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四种文学作品中,诗歌一直是学生理解鉴赏的难点,80%的高中语文老师一致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中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不可捉摸;二是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性与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三是学生古文知识积累不够,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对备战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研究,权作引玉之砖。

一、知人论世品诗

诗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灵魂的写照,要想读懂一首诗,就必须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不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例1:2006年北京高考试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解析:陶渊明的两首《移居》诗,写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义熙四年,由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陶渊明只得栖身船上;一年多以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写下了这两首诗。他借移居之乐来表达自己朴素的人生理想。

这首诗以春秋开篇,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生活中常有的乐事,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呢?“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自在。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何等实在,何等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吧。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从移居之乐中,表达自己朴素的自然观。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诗人认为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

【参考答案】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例2:2007年江苏高考试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解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参考答案】(1)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陶渊明、辛弃疾大家并不陌生,只要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诗歌流派有所了解和掌握,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把握清楚。了解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能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质朴;了解了文天祥的抗金经历和爱国情怀,就能理解其对生活的感悟及壮志难酬的压抑和痛苦……由上可知,只有“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将诗歌的情意理解的全面透彻,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实际上,读诗就是在读中国社会的发展史,读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读小注明诗意

小注主要出现在两种类型的诗歌中:一是句中有艰涩难懂的生僻词,对其进行解释和对上下文语义进行梳理;二是诗作出自一些不出名的诗人,对诗人及其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小注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实际上也就给出了学生思考的线索和答题的角度。

例3:2008年的四川高考试题: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第二小问: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这首诗对于广大考生来讲,不管是诗人还是诗作都是比较陌生的。何逊,南朝诗人,杜甫曾称赞他“能诗何水曹”,何逊“能诗”的特点之一是擅长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衬托自己的主观感受。在此诗的小注中,出题者明确了诗人和孙郎擢的关系,表明这是一首写给友人——抒发友情,倾吐胸中情怀的作品。诗的前半阕写“野夕”之景,围绕“野”、“夕”字描绘出一幅山野和村野的晚景图,充分渲染出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下半阕诗人直抒胸臆。“虚馆无宾客”,“虚”字照应了上面四句的总体气氛,使人不由得隐隐联想到:正是诗人独处无友、心无所属,所以放眼远望,感受到一片空旷幽暗。“幽居乏欢趣”,“幽居”,指幽静的居住处,“乏欢趣”,直说出友人不来,生活即无欢乐。这两句率直道来,显得情真意切。收尾二句“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化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杂诗》)之意,以有形之流水比喻无形之情思,亦复深情绵邈。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寂寞和无趣的生活,表现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

【参考答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三、品味意象,解读诗眼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与象的统一,“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是指在诗歌作品中由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予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境和增强表现力的词句。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就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在众多诗歌体裁的作品中,透过意象来凸显诗歌主题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该诗中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这些凄凉、肃杀、毫无生机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游子思归而不可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情的意境。

例4:2009年的广东高考试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第一小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它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在这里,诗人借助明月这个意象表达了绵绵的思乡之意,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自己颠簸流离生活的感叹。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参考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同时,还要注意抓住诗眼分析诗歌,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唐朝的诗人贾岛就被称之为“苦吟诗人”,其推敲的故事天下闻名。因一个好字、好句,而使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这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自古以来广为称道,作者把这个表颜色的形容词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既有色彩感又有动态感,小小的一个“绿“字,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使全诗增色不少,“绿”就是本诗的“诗眼”所在。

以上的诗歌鉴赏题型的解题方法,是我在近几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拙见,希望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掌握解题技巧,学生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做到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1]2006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2]2007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3]2008年四川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3]2009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分析.

[4]王春利.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和应考策略.黑龙江教育,2006,6.

[5]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30.

[6]练继琼.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读与写,2007,8.

[7]陈佩娴.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8]王立峰.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考试题意象诗人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