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 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2010-08-15林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8期
关键词:史者回顾性输液

林亮

我院内儿科 2009年 3月 19日上午 10时左右发现 13位有使用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香丹注射液(批号:080524)的患者陆续出现寒战、头晕等药品不良反应现象。我院非常重视,立即全部停用香丹注射液,并对情况严重的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全面监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身体体征,在停用香丹注射液大约 30min后,所有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症状全部消失,未造成患者的身体任何损害。同时我院药剂科在收到香丹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后,立即向中山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汇报,并将 13位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在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进行网上报告。从该事件发生后,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更进一步受到重视,为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笔者对我院 2009年 4月以来的 24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 2009年 4月以来的 24例,且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 16例,女 8例;年龄最小者 15岁,最大者90岁,平均 43.5岁;有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者 4例,无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者 15例;有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者 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对 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家族药品不良反应病史、既往史)、药品不良反应类别、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及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的判断标准,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属于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1例,其余 23例均为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经减少用药剂量甚至渐停药及对症治疗等处理后,治愈 19例、好转例 3例,有后遗症1例,使原患疾病病程延长者1例,无病情加重者,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由于不同年龄机体器官功能、血浆与药物的结合能力等不同,因此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使用药物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及程度亦不相同,一般儿童及老年人较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1]。本文中 24例药品不良反应有 14例是 19~59岁患者用药发生的,18岁以下仅有 3例,60岁及以上患者有 7例,此结果说明老年人是药品不良反应易发人群,因此开展对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应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的重点。

3.2 24例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神经、消化、内分泌、免疫、心血管、血液、皮肤、泌尿、呼吸等系统及器官,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抗胆碱能效应,如口干、视物模糊、心动过速、便秘、尿潴留等。上述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及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减弱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4 预防措施

根据我院经验,一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剩余液体及输液用具备查。同时,肌肉注射非那根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烦躁不安者给予鲁米那或水合氯醛,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冰枕以防止脑水肿。反应严重者给予 0.1%肾上腺素 0.5~1ml皮下注射,休克者按休克处理。正常采用的预防措施如下:

4.1 静脉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如果配伍不合理,可使药物理化性质改变引起不良反应。要避免和减少液体内加入多种药物。临床输液中,因不合理用药导致加药后发生理化学反应而产生浑浊、沉淀、结晶、微粒等现象时有发生。如维生素 B6与穿琥宁混合后药液会浑浊。所以,应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

4.2 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且储存期愈长被污染的机会愈高。输液器具贮存不宜过久,同一个批号尽量在短期内使用。

4.3 注意药物使用浓度、药液配制顺序、加药方法: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微粒数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不能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用药量。

4.4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注速度:最好选用药品说明书上要求的稀释剂,选用输注速度则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滴速不宜过快,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输液,进行相应处理。

[1]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十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杨君,黄仲义.我院 18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房,2005,16(6):455.

猜你喜欢

史者回顾性输液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子宫内膜息肉刮宫术后复发及对再孕的影响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
骆氏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有流产史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女性健康行动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有流产史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女性健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