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丢开教学的“臭脸子”——有感于林黛玉诗歌教学中的低位思想

2010-08-15汲安庆

中学语文 2010年7期
关键词:香菱林黛玉黛玉

汲安庆

教学“臭脸子”的存在实在不是什么新鲜货色。

课堂内外的严格区分,课堂常规的严密规定,以及课堂角色的严肃限制,使得教学如同演戏,台上台下的身份判然有别。“师道尊严”、“这是在上课”等指令强硬地化作师生共同的内心语言,机械地调整着、制衡着。倘若有一、两位乱了这教学之伦,以生活化,甚至享乐化的心态步入课堂,一定难逃被视为小丑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命运。课堂是益智、健体、修身的所在,如同教堂一般神圣,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更有甚者,将课堂当作攻克知识高地的战场,学生要对老师教学语言保持十二分的警惕,对各类题目要像敢死队员一样拼命冲杀,对老师排山倒海的各种命令要绝对服从,这早已成为师者心照不宣的一种共识,一种美德,甚至一种潜意识了。

可是这种神圣化、威权化的“臭脸子”并不讨人喜欢,学生成绩的徘徊不前,想象力的迅速退化,个性思想的悄然消失,求知热情的严重降温,课堂上的集体失语,无不散射着由“臭脸子”所带来的隔膜和低效。一些“严师”痛苦感叹:辛辛苦苦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人才,不但不懂得感恩,反而还仇恨老师,也决不是什么私德缺失,或者公德沦落所能解释得了的。毕竟,“臭脸子”的背后还隐藏了师生等级、话语霸权、传道授业、人文关怀等很多复杂的精神气象。

非常奇怪的是:毫无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知识,也根本不摆“教学脸子”的林黛玉,却很轻松自如地避免了上述的所有尴尬,在谈笑之间和学生香菱进入了“师生同体”的境界,并顺利开启了香菱的灵性之门,让人清晰地听到了在她启迪之下,一个言语生命的智慧不断拔节的声音!

林黛玉的教学秘笈主要体现在“低位思想”上。

在《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林黛玉的这种低位思想可谓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展现。譬如香菱讨教作诗之道,她笑称自己“不通”;香菱央求她出个诗题,她告诉香菱:“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当探春决定邀请香菱加入海棠诗社,香菱害羞地说自己“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时,黛玉立刻接上话茬:“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低位思想如此之低,宝玉心疼了,情急之中不禁脱口而出:“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黛玉呢,又喜又怨地嗔怪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这里,低位思想几乎成了林黛玉的一种自觉,一种本能,甚至一种个性,可是,很有意思的是这反过来却无声地培养了香菱学诗的自信、热情、勇气和毅力。小说中虽然没有明写香菱听了这些话后的内心活动,但是从她废寝忘食的阅读,心无旁骛的思考,挖心搜胆的创作中,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属于阳春白雪的诗歌,香菱并没有觉得高不可攀。这对虽然出身乡宦家庭,但三岁被拐卖,十二三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几乎没有多少机会接受教育的她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她写的第二稿诗没有得到肯定,内心也觉得“扫了兴”,但是依旧“不肯丢开手”。试想,如果当初黛玉也像薛宝钗一样嘲笑香菱“得陇望蜀”,或者在香菱写出诗后,像我们现在的某些老师一样很不耐烦地指责:“猪头啊,你!怎么会写出这么烂的诗呢?”香菱即使吃了豹子胆,断然也不敢再谈读诗、写诗了。黛玉的低位,虚拟了自己的弱势,却催生了香菱的强势,这很类似于老子“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的思想,所不同的是老子富有机心,而林黛玉则是心中谦冲自牧一面的自然流露罢了!

与放低自我相伴相随的,还有“简化所教”。“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不是毫无创意,连篇累牍地照本宣科,也不是故弄玄虚地将诗歌神圣化,或者妖魔化,而是忠实遵循自我体验,将复杂万端的诗歌创作,用区区几句话和盘托出!或许谈不上科学、严谨、系统,但是这对初学者来说,绝对是消除畏难情绪,增强攻坚信心的不二法门。更何况,这平易简明的话语实际上是黛玉在宽广的阅读,深刻的体悟,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开出的智慧之花!香菱听后,立刻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正是一个言语生命唤醒并照亮另一个言语生命的形象写照吗?

简化也不意味着降低难度。恰恰相反,对进入简化之境,黛玉其实有着极为高远甚至苛刻的要求。“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用众多大师的作品进行深广的奠基,入门正,且使初学者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视界一下子就博大了,这和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强调的“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的理论不谋而合;要求“细心揣摩”,熟透了再读下一个人的作品,又和今天西方美学中强调的“生命融合”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可是黛玉没有大谈这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以极其通俗的语言,极其个性的方式,道出了这些真理。比之于考什么教什么的唯利是图者,将考点试题的训练视作命根子的激进主义者,甚至觉得语文教学可有可无,不去记诵、不去思考、不去阅读、不去写作,自以为是地引领学生在题海里傻游、死游,或者干脆连这机会也卑微地让与数理化学科的心理变态者,黛玉的诗歌教学之道确实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这种“迂远”反而一下子切入了诗歌教学的本质,使受教者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不仅为僵化、腐朽的科举体制带来了一丝弥足珍贵的教育曙光,也为当下自恃先进、文明的语文教育树立了真正的榜样!

低位思想还表现在亲切点染上。黛玉的教学都是在朋友一样的谈话中进行的,而且句句含有盈盈 “笑意”(关于直接描写教学的文字,不下5处写到了黛玉的“笑”)。况且不管是询问、倾听,还是要求、引领和点评,黛玉都能做到简洁、精准,而又轻松自然。譬如香菱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且觉得“说的真有趣”,黛玉立刻指出:“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不仅是学法的教育,而且也是一种境界教育了。香菱按要求熟读了王维的一百首五言律,黛玉趁她还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进行了检测——“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表面是闲聊,实质上却遵循了从内容到滋味,从言语理解到言语表达的规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帮香菱强化、深化了所学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及时点染还防止了旧式教育培养记诵很广博的 “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弊病。遗憾的是,科学、民主如当下的语文老师,有多少能意识到这种教育的自然性、及时性和细腻性呢?

尤为可贵的是,当香菱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时,黛玉立刻趁势笑着追问:“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从而引出了香菱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些名句的质朴而原始的评述。但是,黛玉没有罢休,而是进一步引导:“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于是,香菱恍然大悟:“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这种扣住学生体验的原点,进行深度开掘的教学艺术,被黛玉运用得可谓浑然天成。从学习论的角度讲,黛玉注重的“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实际上暗合了在交流中传递、积累、建构知识和经验,消弭知识落差的规律。这与当下教师演练多遍的伪对话,走马观花的浅对话相比,林黛玉和香菱的真实对话、深度对话无疑是自然的、大气的,当之无愧地臻于教学的醇境和化境!

如今,林黛玉已经成了多愁善感、弱不禁风、自尊自卑、个性倔强的代名词,但是又有谁知道她精神深处还活跃着一个温柔谦和、飘逸大气、气定神闲的自我呢?一次偶然的诗歌教学复现了她知性、平和、阳光的一面,虽然仅是昙花一现,虽然仅是沧海一粟,但是这种本色的女儿情怀、教学艺术、教学思想却给我们留下了绵绵不绝的思索。笔者常想:假如黛玉在日常生活中也以面对香菱的脸子示人,她是否可以在那个沉闷、阴郁的王国里不致过早地红消香断呢?

猜你喜欢

香菱林黛玉黛玉
品潇湘妃子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保准有人追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