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文化三题

2010-08-15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合肥文化产业文化

吴 娴

(合肥市文化馆,安徽 合肥 230001)

合肥文化三题

吴 娴

(合肥市文化馆,安徽 合肥 230001)

合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以创意和生产为核心、龙头企业带动、结构合理、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合肥 人文化 产业文化 文化产业

合肥文化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既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共性,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

一、合肥的人文化

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那么,人文化就应该是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传承的思想精髓以及这些理念和精髓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文化从哪里来?不从地上生,不从天上落,也不是被猿人打造出来,猿人在打造第一块石器时,他的创意先于他的行动产生,叫“行成于思”。打石成器创造出了工具,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文化。因此,文化是文明的创造力。要问文化哪里来那就先问人从哪里来,文不离人,人不离文。

人文化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以人为本”,说到底是以“人”为一切文化的基础。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更是文化的继承发扬光大者,就是做什么事,都要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治国安邦治家理事的方略、政纲乃至我们的一切政策措施、国法家规、乡规民约等等,都要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都要从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爱护客观世界出发,以能保护人民大众的根本权益为最终目的。否则,就不是人文化和“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根本,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改造发展“人”这个“主体”,去改造发展社会。这一改造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发展改变过程,也就是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既要遵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享受自己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同时又不被这些成果所左右。而是不断地激发自己,用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指导自己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

“合肥”名称来自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秦置合肥县,属九江郡。曾为扬州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隋初复改合肥县,为庐州治所。宋为庐州,元为庐州路,明为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1912年废合肥县,分置肥东、肥西县。1988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合肥被夹在淮河和长江之间狭小的空间内,西面是大别山,东边是吴越文化的盛地,加之种种原因,因此在历史上合肥自身几乎没有出现过显赫的地域文化。因此合肥人既有一点(也就那么一点)中原文化的豪迈之气,也有一点(也就那么一点)徽州文化的精明大气。合肥物产虽不丰富,但也不愁温饱,又有南北两个天然屏障的保护,再加上历史上规模较小,影响力有限。因此,这种较为安逸的环境导致合肥人比较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感和进取心,思想趋于保守。这也就决定了合肥靠自身是很难发展的。好在它承东启西,南北交汇,按照当初毛泽东把省会定于合肥时的话说就是各方“都能顾得过来”,易于接受四方来客,从而有利于借助“外力”促进自身发展。

二、合肥的产业文化

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就是“经济文化化”,也就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重要,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就是产业文化。在工业发达地区,高科技、文化元素大量进入产业,使当代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的产业文化早已有之,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等老字号就蕴含有“文化”的影子。下面就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如果单纯从功能的角度上看,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手段,是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企业统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达成建立企业发展原动力,加强企业凝聚力,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目标、政策、制度等的贯彻执行力。适者才能生存,企业文化和产品都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很多失败的企业都是忽略了这一点,一味的强调外援的重要性,没想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是“消化不良”就是“水土不服”或是“头重脚轻”。任何管理和理论,模式和文化都是建立在企业的自身基础上的,没有这个平台,一切的外来力量都是站不住脚的。

合肥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但很多都是短命的,当初在市场上风靡一时,可瞬间就轰然倒塌。其失败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讲还是企业文化问题。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无形的动力,不健康的企业文化,是阻碍企业发展的看不见的障碍。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分别在企业内外左右着企业的命运。海尔企业文化核心是“真诚到永远”,合肥百大集团是“诚信商德”,而曾经红极一时的“皖毛毛”的企业文化核心是“注重结果”,与前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合肥现在有10000多家企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研究企业文化的团体,这与我们合肥快速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二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经济实践。

合肥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创意设计、数字动漫、软件服务、时尚消费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门类,一批特色创意企业茁壮成长。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儒林书业、华教非遗、中设会展等一批龙头创意产业企业。研发设计方面,我市已经拥有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75个,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5个。软件设计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近百家,约占全省软件企业的70%,其中包括驰名硅谷的WebEx、Tvia公司及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皖通科技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建筑设计方面,全市已拥有甲级资质建筑设计企业22家,乙级设计企业53家,丙级设计企业97家,为全市建设设计需求提供服务。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各类创意设计工作室,也不断涌现。同时,也在着手筹建创意产业园区,包括规划在高新区的“合肥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以及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创意设计大楼。蜀山区、庐阳区、经济开发区都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着手规划创意产业园区,长丰县正在规划建设非物质遗产园区。

三、合肥的文化产业

合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但文化资源的优势与文化经济的低位运行、文化经营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文化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明显不足,文化发展潜力没有激活,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经营能力亟待提升。

合肥文化产业应发掘和整合三国旧地、包公故里、淮军摇篮、科教名城的文化资源,围绕打造和谐合肥、人文合肥、创意合肥、魅力合肥的主线,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文化创意名人、知名文化企业与产业基地,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文化资源聚集中心、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中心、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已出台,规划要求,到 2015年合肥基本建成以创意和生产为核心、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为骨干,结构合理、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推动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每年一次在合肥召开的徽商大会。徽商大会自2005年创办以来,知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影响最广的对外开放标志性平台。2010年徽商大会高峰论坛以“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为主题,旨在适应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新趋势,探讨后发地区深化开放合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径。这一届徽商大会,合肥有1912个文化休闲街区项目参加了签约,其中8个文化产业签约项目总投资12.56亿元,协议资金12.26亿元,与上届徽商大会文化产业活动相比,分别增长了22.4%和95.8%。签约的项目中,动漫游戏类项目4个,创意园区、文化休闲街区、电影院线及体育产业项目各1个,项目整体质量较高。

合肥目前地上文物保护点有88处、文物普查登记点1000多处、出土馆藏文物3370件,因此,开发旅游文化新市场具有资源上的优势。建议对三国新城、逍遥津、教弩台、张辽墓等三国遗址,实行统一规划,设置专题景点,营造古战场氛围,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打造“包公文化”品牌。在包公故迹的基础上,再造人文景观重现包公生平事迹,将历代题咏包公的诗文荟萃包公碑林中;形成“名人文化”。清代以来合肥名人辈出,他们的故宅散居分布在合肥的四乡八镇,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将这批古建筑群主体集中保护、恢复起来,同时作为旅游市场开发,使合肥的旅游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兴建合肥文博园,构建起合肥清代名人古建筑群文化旅游路线,培植和优化城市资源的分布。

目前,投资1亿多元的李鸿章故居、亚明艺术馆、赖少其艺术馆等已先后建立,刘铭传故居建设被列为重点工程,在市区设立了历史性文物古迹碑,旨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实现真正的对接。在名人文化的启迪下,现代科技也在合肥得到快速发展,投资上亿元的合肥科技馆成了安徽省最大的现代科普教育基地。与中科院共建的合肥科学城正在规划和论证过程中,它的建立必将给合肥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每一个合肥人都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当然这个城市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今天的合肥已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经济要发展,文化要发展。每一个合肥人都应该努力为合肥新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责任编辑:吴妍妍

2010-11-11

吴娴,合肥市文化馆馆员。

猜你喜欢

合肥文化产业文化
合肥的春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合肥的春节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生态合肥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