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2010-08-15杨秀芳杨贤强

中国茶叶加工 2010年3期
关键词:茶叶发展

杨秀芳杨贤强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2.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29)

长三角区域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杨秀芳1*杨贤强2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2.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29)

本文对新形势下长三角区域茶产业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思考,这对于今后我国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茶产业发展 机遇挑战 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我国茶产业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二,产值较2000年增长3.6倍。这是一个效益高、发展快的阳光产业,世界85%的绿茶产自中国,而中国出口的绿茶85%产自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茶产业在我国茶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茶产业发展新机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人们空前关注健康的大环境下,茶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

1.1 关税调整、配额取消、多茶出口,促进了茶叶出口量增价扬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已成为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90%的国家都进口我国茶叶,但各国的进口关税不一。我国“入世”后,享受最惠国待遇,茶叶进口关税也随之降低。当前,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进口茶叶实施零关税[1-2],英国进口茶叶的关税低于3.2%(具体根据净重和茶类而定)[3],埃及茶叶进口关税一律为5%[4],我国绿茶的主要出口国摩洛哥进口绿茶关税为30%[5],韩国进口茶叶的关税税率则根据《曼谷协定》已从最惠国税率的40%减至“协定”税率的20%[6]。茶叶关税的降低,无疑给我国茶叶出口提供了良机,从而促进各类茶的出口。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茶叶出口许可证制度已被取消,实行扩大交换、减少限制、贸易自由体系,它可扩大和带动更多的进出口单位进行茶叶自由贸易和加强茶叶经济贸易的多边合作。

茶叶是一种集科技、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特殊产品。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又是世界茶叶中心,茶类丰富,不仅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传统茶类和袋泡茶、紧压茶、花茶等再加工茶类,目前还不断涌现出各种茶食品、茶保健品、特种茶等新的茶叶制品。全球贸易一体化,给我国全面展示风格各异的传统茶和特色茶制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发展空间。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首次突破30万吨,约30.3万吨,出口金额7.05亿美元[7]。随着国内外茶文化交流的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茶叶爱好者,喜欢中国的中高档茶叶,这将促进我国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产值的提高,推动我国茶产业的长久发展。

1.2 健康产业的发展将带动茶产业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随着茶叶有效成分对人体健康作用机理的深入揭示,中外医学家在不同领域探明了茶叶有效成分在抗癌及在肾脏、心脑血管、口腔和皮肤等疾病中的临床效果,使其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应用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今世界茶叶消费需求向着新型营养和保健等多样化方向发展,茶药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品和茶饮料等新型茶产品正成为茶叶消费新的增长点。2007年茶经济的650亿元大约由第一产业的300亿(种植、加工);第二产业的200亿(茶饮料、茶有效成分提取)和第三产业的150亿(茶馆、茶艺)组成。第二产业是茶叶的深加工,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晶,是科技创新为茶产业注入的发展动力,第三产业是茶文化的普及推广,它为茶产业构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目前,江苏在茶有效成分提取的产业化方面已走在全国之前。无锡有3家投资5000万以上大型茶活性成分生产厂(绿宝、明欣和世纪工程),扬州有2家。浙江除了一些原中药厂改装的提取厂和几家规模较小的厂家外,超大型的提取工厂是位于绍兴的东灵公司。安徽省也有一家颇具影响的提取厂 (红星)。中国茶多酚的出口量已超过世界消费总量的70%以上,生产现状进入“世界制造基地”阶段。所以,在茶叶深加工领域,处于长三角区域的苏、浙、皖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世界的供求平衡。

利用茶有效成分开发的终端产品也已问世,如浙江大学成功研制2种药品(心脑健、肾康片)和6种经中国SFDA批准的保健食品 (1.时兴牌清咽口含片-国食健字G20050990;2.时兴牌降血糖、降血脂的茶宁片-国食健字G20060204;3.降血脂、延缓衰老的体保片-国食健字G20040774;4.祛斑美肤的茶儿茶素美容胶囊-国食健字G20040567;5.轻身减肥胶囊-国食健字G20041006;6.无胶基口香糖“茶爽”-Q/AFY03-2005),安徽蚌埠生产的无胶基口香糖“茶爽”已出现于国内外的超市中,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问世将促进茶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实现茶叶价值的最大化。

2 茶产业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机遇,同时也并存着许多不利因素,必须认真对待。

2.1 行业准入门槛低,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企业408家,其中出口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111家,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8家,超过2000万美元的企业8家[7]。

由于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同质化,自律意识差,导致无序竞争。一些小茶厂为了生存,只好给外商作贴牌产品,赚点微薄的加工费,没有话语权,更有甚者,以假冒伪劣产品误导消费者谋取私利,在行业中造成不良影响。

2.2 既要面对“绿色壁垒”又要正视消费者对茶叶食品安全的更高要求

2006年以来,欧盟、日本陆续对进口茶叶提出苛刻的技术限制,构筑越来越高的“绿色壁垒”,要求检测的种类不断增加,包括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农残、黄曲霉及微生物污染等,检测指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国内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研究对策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2.3 茶和茶深加工产品的经济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中国有四分之一的茶园未开采,而开采茶园中也有大量的夏秋茶没有被采摘,因此,今后几年,加大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挖掘茶叶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我国茶叶的深加工产品除茶饮料之外,像速溶茶、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只是国外公司的原料,附加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国外一些大公司,不仅将我国作为茶和茶深加工产品廉价原料提供基地,而且用我们提供的原料生产的终端产品,如 “立顿”袋泡茶、速溶茶,日本“三得利”,可口可乐公司的茶饮料,美国纽崔莱的茶保健品和韩国的茶提取物化妆品等作为高端、高价位的商品卖给我国消费者。这些海外大公司,经济实力雄厚、营销理念与手段先进、经营方式灵活、贸易经验丰富,大有占领我国茶制品甚至茶叶市场的势头,不可小视。

3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对现实,结合国情,制定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下面试论长三角区域茶产业发展的构想。

3.1 以科技优势建立质量品牌,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集约化

在各国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科技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是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茶叶也不例外。加强科技创新是茶叶企业发展的源泉。茶产业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需注重新产品研制,比如功能性袋泡(包)茶,固、液态茶饮料,超细茶粉,冷泡茶等。依靠科技创新使得茶产业链从传统制茶延伸到深加工和现代制茶的多领域发展,特别要加强以健康为目标的系列茶产品开发,以补充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喝”茶法。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差异化发展,避免产品同质化,这是获取竞争优势,建立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是茶叶制造、出口大国,但却是品牌小国,即使是销往1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绿茶也难发现具有较大市场份额、较高知名度的中国绿茶品牌。从前拥有良好美誉度的骆驼牌、天壇牌茶叶,如今却被淹没在众多中国制造的外国贴牌产品中,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我国2009年茶叶总产量135万吨,干毛茶产值413亿元,是8000万人的劳动成果,而这135万吨茶是由规模小、设备落后、管理粗放的7万多家茶厂加工制作,产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如何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变化?只有根据国情,在开展小规模家庭经营,发展整体经营效益新途径的基础上,扶植和培育茶业龙头企业,合理规划和扩大整片茶园的开发经营,打造一批集种植、加工、内外贸和新品研发于一体的领军企业,利用领军企业扩大规模生产,促进产业集约化。以上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来推动和扶持。

3.2 从源头控制茶叶质量安全,从加工实现清洁化生产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将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茶叶标准化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亟待加强质量管理和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我国在推行“良好农业实践”(GAP)中,建立了符合国情的《茶叶良好操作规范 (Tea GAP)》,Tea GAP涉及到园址选择、茶树种植、化学品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等内容,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性。浙江省有计划地对中小茶厂进行技改,推行茶叶不落地清洁化生产,并逐步推广实行连续化生产的HACCP规范化工艺。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突破口在源头,如今各地建设生态茶园热情很高,从源头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同时从加工实现清洁化生产,确保茶叶全程质量安全,从而达到国际标准。这些问题需要职能部门和企业的狠抓落实。

3.3 加强职能管理,建立服务体系

为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茶叶企业和茶农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有必要建立行业协调管理机构,如印度设立“茶叶局”,福建重点茶区设立茶叶管理局,宏观协调解决茶叶产、供、销,科、示、推、贸、工、农为一体的具体问题。按照世贸组织规划的“绿箱政策”,建立健全的茶叶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服务信息和促销市场体系,在茶叶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实施良种繁育推广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的建设,对基地实行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工作,加强实施茶叶生产清洁化、连续化进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只有建立一个切实能为企业做好科研创新、生产技术培训、病虫害综合防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技术咨询等全面服务的机构,我国茶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3.4 积极引导,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我国具有规模茶叶企业不多,企业投到茶叶科技创新的经费有限,而现阶段劳动力紧缺、清洁化生产、传统茶产能过剩等问题急需科技创新来解决,以实现茶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茶叶自主品牌还未形成像“立顿”一样的国际品牌的特殊时期,茶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为此,笔者呼吁和建议各产茶县、产茶省的政府主管部门,每年拨出部分茶事活动经费用于茶叶科技创新,切切实实投到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扶持培养上,以带动当地茶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5 推广普及茶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在经济发达的今天,除了重视茶叶技术创新,使茶叶向安全化、优质化、营养化、健康化发展外,还需要加强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利用宣传册、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有效手段加大对饮茶健康、鉴赏品饮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培育更多的爱茶人,让茶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享受。

[1] 刘娟.部分国家茶叶关税情况[N/OL]:广州茶博会快讯,2008. http://www.teaexpo.cn/guangzhou/newspaper/2008_2_04_02.asp.

[2] 俄批准茶叶等商品永久性进口零关税[EB/OL]:中俄经贸合作网,2007-12-10.http://www.nmg.xinhuanet.com/nmgwq/2007-12/ 10/content_11902648.htm.

[3] 茶叶分会秘书处.英国茶叶进口关税[EB/OL]:食品土畜频道, 2006-09-26.http://cccfna.mofcom.gov.cn/aarticle/fanqingxiao/ 200609/20060903267091.html.

[4] 茶叶分会秘书处.埃及茶叶进口关税[EB/OL]:食品土畜频道, 2007-01-24.http://cccfna.mofcom.gov.cn/aarticle/fanqingxiao/ 200701/20070104312651.html.

[5] 摩洛哥进口关税 [EB/OL]:2009-7-27.http://bbs.fobshanghai. com/thread-2049229-1-1.html.

[6] 茶叶关税从40%减至20%浙企要充分利用 《曼谷协定》[EB/ OL]: 茶业资讯,2004-07-30.http://news.cteac.com/cydt/ teanews/2004-7-30/20047300930287529.htm.

[7] 蔡军.中国茶叶出口概况及2010年形势简析 [N].茶周刊, 2010,3(24).

中国茶叶加工 2010,(3):10~12

2010-07-20,修改日期:2010-08-15

杨秀芳(1971-),女,浙江余姚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品质化学、质量安全、标准化与茶叶生物化学研究。

*通讯作者:teatesting@sina.com

猜你喜欢

茶叶发展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香喷喷的茶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