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猫捉老鼠回归常态

2010-08-15

浙江人大 2010年7期
关键词:财政预算老鼠人大代表

让猫捉老鼠回归常态

2010年3月,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政府开始定期通过网上公开公共业务开支明细表——大到公共事业开支,中到接待上级领导的烟酒钱,小到一二元的买纸钱,均一一列出。此举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白庙乡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乡政府”。

然而,在广受热议甚至追捧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据悉,白庙乡政府“裸账”的消息传开以后,到白庙乡的上级部门工作人员比之前减少了一半,即使去了,也多是来去匆匆,甚至“宁可饿着肚子也坚决不在那里吃饭”。白庙乡乡长欧明清认为,财务“全裸”让不少客人望而生畏,“生怕自己的开支被公示在网上”。领导“不敢”来,工作不好开展,投资项目也不进,白庙乡“裸”得不免有些尴尬。

这让人想到了今年高考全国卷漫画作文题呈现出来的景象:餐桌边,许多猫在吃鱼,唯独一只猫在捉老鼠。吃鱼的猫颇为费解地对捉老鼠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捉老鼠本应是猫的天性,现在却成了另类之举。如同政府财政收支,作为政府信息的一部分,理应是公开的。然而,在这个各地政府纷纷把账本捂得严严实实的现实环境里,白庙乡的“全裸”犹如猫捉老鼠,反倒让人们不习惯,甚至成了“非主流”。

2007年通过的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这是多年来第一个涉及预算公开的制度文本。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率中央部委之先公布部门预算。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中国新一轮预算改革即公共预算改革从1999年就开始了,时间过去了11年,今天才有中央部门公开自己的‘账本’,显得有些漫长。”

从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人大代表审查预算报告而不知“细账”,到部门预算“细账”向人大代表公开但需向代表团团长借阅且是“秘密,会后收回”,再到今日的预算逐渐揭开秘密的面纱,向社会公开,经历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公民推动、地方试验、高层决策,多方共同发力,才渐渐掀开裹在“钱袋子”上的层层幕布。但是,财政预算、收支作为政府财政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典型、最应该公开的公共信息,如今在许多地方甚至是大部分地方,其公开依然有如同猫捉老鼠,成了鲜见之事。

事实上,预算公开并非政府“额外施恩”,不过是一个回归常识的过程。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自然有权利知道政府每笔收入的来源和每笔开支的出处。然而,众所周知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大对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预算习惯于“唱赞歌”、“高票通过”,对预算的监督并不积极;历年的人代会,由于“看不懂”、“时间紧”,人大代表对预算报告审议的热情也不高,人大代表对于让政府去“捉老鼠”这样的头等大事从起初的“不热心”到后来的“麻木”,甚至变成“冷漠”了。

如同猫应当是捉老鼠的,预算公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当改变猫吃鱼的环境,撤掉鱼碗,鼓励捉老鼠的猫;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在现有的体制下大胆尝试,不能当老鼠从身边走过时都熟视无睹。目前,已有不少地方人大开始探索公共财政监督工作,让政府回归到“捉老鼠”的本行。如浙江温岭的预算民主恳谈、广州财政局网络公开114个部门的财政预算等,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捉老鼠才是猫的“本职工作”,因此,人大亟须摒弃“唱赞歌”的习惯思维,加大预算监督的力度,推进预算公开,让“全裸”的乡政府变成“全裸”的县政府、省政府直至所有的公共财政。

猜你喜欢

财政预算老鼠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关于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澳大利亚财政预算制度与议会监督
笨猫种老鼠
建设项目投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讨
老鼠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