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看哈尔滨人类文明的曙光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2期
关键词:石片猛犸象古人类

黄 澄

(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哈尔滨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创造出古人类光辉的原始文明。哈尔滨阿城交界镇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表明在17.5万年前这里就有原始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距今2.2万多年前的哈尔滨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以及在黄山、顾乡屯等地也都发现和发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遗物,表明哈尔滨的先人曾经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这些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出土的物品,充分证明哈尔滨地区古代人类文明的曙光就从这里冉冉升起。

阿城交界镇洞穴遗址

阿城交界镇洞穴遗址,位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镇东北0.5公里的石灰岩采矿场内,遗址是采石场在采石过程中发现的。交界镇北优扶采石场场区内,此处的石山已被采石场采去了一半,留下一个深深的大坑。古人类洞穴遗址就在这个深坑的正中间。洞穴四周为一体天然石灰石结构,口上被风化石覆盖。这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黑龙江省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1996年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阿城市交界镇一处距地表深20米的石炭岩洞穴中发现了梅氏犀牙齿化石,鹿、鼠、鼬以及中型食肉类动物化石。1997年7~9月,对该洞穴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现洞内堆积厚7米,共分为7层,在3、4、5层中出土了梅氏犀、鹿、狍子、獾、兔、熊、旱獭、貂等12种计2000余件哺乳类动物化石,同时出土了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石核等石制品100余件。其中,较完整的梅代犀下颌骨化石,在东北是首次发现,经北京大学年代测定实验室对出土的梅代犀牙齿化石进行的年代测定,其绝对年代是17.5万年±2.2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晚期。这一重大发现拓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向北分布的空间,证明中国北纬45度左右的今哈尔滨地区,早在17.5万年以前已有古人类生存或到达过这里活动。

五常学田遗址

学田遗址,位于五常市龙凤山乡学田村西南0.5公里,光辉排水干渠学田村闸门附近,海拔215~220米。该遗址于1986年发现,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深6~8米。1986年9~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学田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41平方米,出土属于东北更新世晚期典型哺乳动物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鹿、食肉类、酚鼠等动物化石8个属种计925件,石制品3件,骨器2件,带有人工打击痕迹的兽骨化石45件。经碳-14测定,该遗址年代距今24500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为当时黑龙江省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学田遗址的特点是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占全部出土标本的80%以上。这次发掘出土猛犸象完整门齿1件,残门齿1件,完整臼骨25件,残破臼齿11件。单依臼齿统计,由该遗址出土的猛犸象化石至少有21个个体。发掘者还在第二地点发现了560余件动物化石略呈南北向的条带状分布现象,化石条带长约10米,宽为0.5~0.6米,每件化石平堆在灰黑色泥炭层面上,这种埋藏情况可能与人类某种行为有关。石制品主要是石片、石核和石块。两件骨器是用野牛管状骨碎片制成,均在破裂面上进行多次打击修整。1990年,省考古研究所和加拿大阿尔博塔省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学田遗址进行了首次联合发掘,在学田遗址的第一和第二地点共分布大小不等的探方7个,其中第7号探方收获较丰,出土动物化石145件,骨器3件,石制品1件。1996年9月,中加联合考古队再次对学田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共计出土化石标本500余件,仍然是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等动物的牙齿、碎骨等,另有人工打击的石片数件。

阎家岗遗址

阎家岗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哈尔滨市西南郊25公里阎家岗农场、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右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0米,海拔138米。1982年6月,新农砖厂工人取土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闻讯前往调查。1982年至1985年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文管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联合发掘队,进行科学发掘。经过3年发掘遗址共出土标本石制品9件,古脊椎动物化石33种2500余件,若干骨器、烧骨、炭屑和粪便化石,以及2处古营地遗迹。石制品的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和石核,质料主要为黑色燧石、灰色中粒石英岩和脉石英等。其特点是人工打击痕迹较为清楚,证明当时的古人类已会修理台面,做二次加工,有相当的工艺水平。有砍砸器1件,刮削器2件。其中,1件刮削器为黑燧石所制,刃部锋利,在国内出土的古人类遗物中堪称稀世珍品,为东北地区第一次发现。发掘出土的两个古营地遗址相距约40米,分别由500和300多块兽骨垒砌而成。残存的半圆圈形墙基朝南或东开口,墙高0.5~0.8米,宽0.6~1.0米,外径5~7米。围墙某些部位的边壁垂直而整齐,大致由4层骨骼垒置而成,下层骨骼粗大,多为残破的披毛犀头骨、肢骨,上层骨骼略小,以野牛、野马和大角鹿的骨头居多,也有一些老年个体。古营地遗址下面,发现了富含有机质的古土壤层,古地面上分布少量烧骨和炭屑。在营地东侧,发现有一屠宰动物的场地,于该处共得食用动物遗骨228件。这种古人类露天性临时宿营地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遗址中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有:松花江猛犸象、真猛犸象、普氏野马、披毛犀、大连马、野驴、河套大角鹿、马鹿、驼鹿、东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羚羊、狼、豺、沙狐、黄鼬、艾鼬、野兔、达乌尔鼠兔、喜马拉雅旱獭、普通刺猬、东北鼢鼠、灰仓鼠、布氏田鼠、野猪等。按哺乳动物的生态习性分类,属于草原类型的约占71.2%,属于森林类型的约占25.8%,属于河流沼泽类型的只占3%,反映草原环境的特征十分明显。对采自古土壤层的土样和粉砂层内粪化石进行孢粉分析,发现以下种类孢粉:云杉属、冷杉属、松科、松属、桦属、榆属、榛属、鹅耳枥属、柳属、栎属、李属、麻黄属、蒿属、藜科、禾本科、莎草科、石竹科、蓼料、茜草科牛儿苗科草属、伞形科、双星藻科、菊科、茄科、蔷薇科、水龙骨科、卷柏属、真蕨纲等。孢粉分析结果反映的生态环境与哺乳动物群的生态习性基本一致,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阎家岗一带,为疏林草原的自然景观和较寒冷的气候特征。

根据对动物骨骼化石及遗址文化层所做的碳-14测定,阎家岗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22370±300年,在考古学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前一阶段。阎家岗遗址文物资料丰富,层次清楚,年代可靠,既有古人类营地及屠宰场遗址,又有大量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是确认无疑的古人类的居住点。尤为重要的是该遗址对于探索亚、美古人类文化及其联系,北方的古地层、古气候、绝种动植物以及重新评价顾乡屯的文化遗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1986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顾乡屯遗址

顾乡屯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乡顾乡屯,松花江支流温泉河(今名正阳河)与瓦盆窟河汇合处,地处松花江右岸二级阶地上,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顾乡屯所处的阶地中、下部地层为晚更新世的“顾乡屯组”,又可分为两层,上层由灰黄、淡黄色土组成,下层主要由黄土状亚粘土、亚砂土、灰绿色淤泥和黄砂组成。河两岸小阶地为全新世的“温泉河组”,由黑灰色淤泥组成。

1931 年春,我国制砖工人在顾乡屯松花江南岸台地上取土做砖时,发现了古脊椎动物化石。北平地质调查所的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尹赞勋博士,应邀于当年7月下旬主持了这次约40天的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参加者有俄国学者B·B·包索诺夫、A·C·卢卡什金等人。在此发掘出大量古生物化石,还有1件石英器和若干有人工痕迹的骨化石,证实了顾乡屯是一个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地,并在首次报导中确认该化石地点属于第四纪地层。随后在1933~1938年日本侵华期间,日人学者德永重康、直良信夫、远藤隆次、石岛涉、奥田直荣、鹿间时夫以及俄人学者包诺索夫、托尔马乔夫等,继续对顾乡屯考察挖掘。此间,在顾乡屯温泉河一带先后进行了七次发掘,其中以1933~1934年,德永重康、直良信夫主持的两次发掘规模较大,仅雇佣侨居在哈尔滨的白俄力工即达千余人,第二次发掘还调来警备人员400余人,发掘面积达9.25万平方米。1937~1938年,远藤隆次和石岛涉,又进行两次发掘,获得大量古生物化石、骨器和石制品。但是,由于当时的发掘者对温泉河组和顾乡屯组两个低沉的区别划分不清,导致看法不一;加之地层中化石的再沉积和新的化石混淆,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是共生关系,还是属于不同层次,均不甚了之,于是发生了关于顾乡屯文化堆积的性质和时代的持久争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考古、古生物和地址学家裴文中、周明镇和胡长康多次到顾乡屯考察,认为过去的动物化石鉴定有误,如将河套大角鹿误认为肿骨鹿,把野猪误认为李氏野猪等;而且顾乡屯组的化石均经过搬运,并非原地产物。地层堆积也不是原生的,石器和骨器不可能是共生的。同时,骨器又多半是天然破碎或被啮齿动物所咬的,并无人工制作痕迹,从而否定了对这一遗址的时代提得过早的意见。经过60~70年代有关单位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进行的实地再考察,找到了原生化石层位,并对获得的化石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确认为顾乡屯组是原生地层,动物化石是产生于顾乡屯组,时代为晚更新世,澄清了过去将不同层位的动物化石混在一起所造成的混乱,从而确认顾乡屯遗址确实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顾乡屯遗址出土的化石经鉴定核实至少有哺乳动物45种,鸟类2种,龟鳖类1种,鱼类4种,软体动物29种,被认为是东北晚更新世的标准化石群,曾被学术界命名为顾乡屯动物群,在古生物学上统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的石制品数量不多,质料为玉髓、蛋白石、淡绿色碧玉等。类型有尖状器、刮削器、楔形石核、石片。所见石器均用石片制成,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石制品体积较小,从器形和加工技术看,有些已具有细石器的特征。顾乡屯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长于顾乡屯组地层,有些经过流水搬运,重新沉积在全新世的温泉河地层中。

黄山遗址

黄山又称荒山,位于哈尔滨市东郊,阿什河东岸一个突兀的高地上,距市中心约15公里,海拔197.4米,地貌上构成松花江第三级阶地。该遗址的考察,较顾乡屯稍后,但亦有与其大体相似的经历。黄山地层,富含动植物化石,很早以前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自1936年起,俄人B·B包诺索夫、A马良夫金等人,就长期在黄山大冲沟从事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文化遗物的调查与研究,不断发现古生物化石和石器,如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和旧石器。但他们所收集的标本,大都经过自然搬运,没有地层依据。而在他们中间对所获标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新中国成立后,黄山地区不断出土动物化石和石器时代遗物。经过60~70年代有关单位的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的实地考察,确认了该遗址的性质和时代。

1964 年,吉林省水文地质大队在黄山西侧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砖厂附近的灰色淤泥中采集到真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野马化石和1件修理过台面的石片。1969年,孙建中于砖厂地点的剖面上,在相当于顾乡屯组的层位中,找到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结合同层位发现的披毛犀、猛犸象、原始牛等晚更新世动物群化石判断,该石片应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而且与石片同层位的云杉化石,经碳-14测定为30000±700年。1975年,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和卫奇在考察黄山大西沟时,从冲沟谷坡上3米厚的黄土堆积物中,找到了明显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块,根据地层判断可能为旧石器时代遗物。

对以上哈尔滨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分析,比如出土的石器,就可以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真正的石制工具,用它对付周围的野兽,获取食物以及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正是早期人类生存繁衍下来的重要原因。旧石器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一是学会了制造石器,二是学会了使用火。阎家岗遗址发现的少量烧骨和炭屑,说明哈尔滨的先人已经能够使用火。学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可以在北方漫长的冬季中取暖,有了火,就可以将食品熟食,减少疾病的发生,补充营养,增强人的体质。面对石器的使用和火种的保存、利用,只有思考才能解决,人类的智慧就是从早期的求得生存的基本本能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石器的制造和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阿城交界镇的石炭岩洞穴,说明先民已经利用洞穴作为居所来遮风挡雨,改善生存条件,增强安全屏障,对抗当时恶劣的原始生存条件。学田遗址出土的两件骨器,是用野牛管状骨碎片制成,均在破裂面上进行多次打击修整,具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说明当时已能制造骨器,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当时的获取物质资料的条件看,人类的生存手段应该是以采集为主,少量的狩猎为辅。正是通过对遗址、出土的石器和地质层上的骨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断定,早在非常久远的年代,哈尔滨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哈尔滨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猜你喜欢

石片猛犸象古人类
嘉陵江即景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枕上千秋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类都是谁
我是动画大明星——真猛犸象
如何饲养猛犸象
打水漂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