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竹山词的声音描写艺术

2010-08-15龙起凤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0年5期
关键词:竹山学报

□龙起凤(暨南大学中文系, 广州 510632)

词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对声律的要求较高,“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①,因而天生适于表现外界声音和人的听觉感受。许多词人都善于从听觉角度来表现外部事物,如“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③,“梅边吹笛,唤起玉人”④等。而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的蒋捷,同样喜爱并善于描写声音。遗憾的是,在当今诸多研究《竹山词》的著作与论文中,这点很少有人涉及。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气节为时人所称。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末元初的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一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两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竹山词》共有词作108首,残缺14首半,完整保留下来的有93首。而在这93首词作中,仅有7首没有出现明显的声音描写。也就是说,蒋捷现存词中涉及到声音描写的达到了92%以上。且出现频率有172处之多。可见,重视听觉感受刻画是竹山词的一大鲜明特色。对这些词作进行详细分析,又可发现《竹山词》中的“声音”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出现:描写客观环境,出现73次,占其词中所有声音描写的42.44%;表现音乐或吟诵之声,出现60次,占34.88%;具体或虚构的语言与对话中,出现35次,占20.35%;其他6次,占2.33%。

蒋捷词中回荡着各种乐音与歌声,如箫:“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女冠子·元夕》),“事成尘,鸾凤箫中,空度歌声”(《高阳台·芙蓉》);笛:“劝春光,乍可幽窗相伴,休照红楼夜笛”(《瑞鹤仙·乡城见月》),“壮年夜吹笛去,惊得鱼龙嗥舞”(《喜迁莺·金村阻风》);琵琶:“慢捻轻抛,柳梢莺妒。羽调六幺弹遍了,花底灵犀暗度”(《贺新郎·弹琵琶者》);棹歌:“渔榔静,独奏棹歌,邀妃试酌清殇”(《昼锦堂·荷花》)……其中蕴涵的意味是丰富而深刻的,有对少年旖旎情事的念念不忘与对昔日雅致生活的深情追忆,更有沉重忧伤的家国之悲和物是人非的生命喟叹,欲语还休,一咏三叹,在缤纷瑰丽的宋词画卷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春入南塘,粉梅花、盈盈倚风微笑。虹晕贯帘,星毯攒巷,遍地宝光交照。涌金门外楼台影,参差浸、西湖波渺。暮天远、芙蓉万朵,是谁移到。双仙未老,陪玳席佳宾,暖香云绕。翠叩冰,银管嘘霜,瑞露满钟频。醉归深院重歌舞,雕盘转、珍珠红小。凤洲柳、丝丝淡烟弄晓。

——《花心动·南塘元夕》

元宵是宋朝最为热闹的节日,“花边水际,灯烛璨然,游人士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更自雅洁,靓状笑语,望之如神仙。”⑤而本词描写的便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⑥、“珠帘低下,笙歌并作”⑦的元宵盛景。流连声色、纵情享乐是宋亡前许多文人骚客的共同人生形态,如周密“朝歌暮嬉,酣玩岁月”⑧,张炎“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徵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赔笑”⑨,刘辰翁有“余初入建府,触官妓于马上”⑩的经历,甚至文天祥也曾“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妓满前”⑪。系出名门、风流不羁的浊世佳公子蒋捷,自然也是如此。他迷恋暖香萦绕的欢场,盈盈浅笑的娇娃,春风沉醉的歌舞与婉转轻柔的音乐,并且不止一次把这少年时的旖旎情事写入词里。

维克多·雨果曾说:“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在蒋捷的词中,很多时候乐音与歌声有其更为隐晦曲折的含义。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贺新郎》

此词抒发的是铜驼荆棘之感和亡国黍离之悲,用笔婉曲,意境幽深。语言精美,铺排华丽,如谭献在《夏堂词话》中所言:“瑰丽处鲜妍自在。”词中两次出现对乐器与歌声的描写,一是上阕中的“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虽未明写声音,但如潺潺流水般含蓄、幽雅的筝、弦之声却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令人读后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秦筝,弦柱斜列如飞雁成行的古筝。素弦,即丝弦。看到自己的纤纤玉手抚弄过的乐器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美人不禁更觉孤寂和惆怅。在这里作者继承了以男女情事喻政治的屈骚传统,用汉皇后陈阿娇失宠后的凄苦哀怨喻宋亡后遗民们无法言说的悲痛孤独,寄托深远,典雅厚重。二是下阕中的“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彩扇红牙,旧时歌舞时用具。开元曲,唐开元盛世的歌曲,此处借指宋朝盛时的音乐。彩扇红牙依旧,可懂得聆听那开元盛世升平之曲的人却越来越少。作者曲笔抒怀,感叹当时士人民族意识逐渐淡薄的社会现实,并表现了自己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深深的悲愤之情。感情浓郁而内敛,极尽吞吐之妙。

竹山词大多情调凄清,不正面直接地反映时代巨变,而采用“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女冠子·元夕》)的方式,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伤故国的一片深情。除在词中表现或悠扬或伤感的乐音与歌声外,竹山更善于捕捉和描写客观环境的声响,并以此来衬托、呼应其心灵的孤独忧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下面这首《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蛰声、雁声……此词学习辛弃疾的独木桥体,每句都押“声”字。与其说是一篇词中的《秋声赋》,不如说更像一支关于秋天的钢琴曲,由一个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秋之音符组成,优美的旋律中弥漫着浓浓的忧伤与深深的怅惘。

词人有一双敏感的耳朵,因此他能听懂大自然朴素而深沉的语言,并将这些声音元素完美地与当时的环境场景及自己的思想情感相融合。细品竹山词,我们可以聆听到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鸦声:“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贺新郎·秋晓》)风声:“听深深、谢家庭馆,东风对语双燕。”(《春夏两相期·寿谢令人》)杜鹃的叫声:“天津霁虹似昨,听鹃声度月,春又寥寞。”(《解连环·岳园牡丹》)以及寒冰融化的声音:“暗冲片响,似犀椎、带月静敲秋。”(《木兰花慢·冰》)而在种种声音里,竹山最爱写,并且写得最好的还是雨声。

“染柳烟消,敲菰雨断,历历犹寄斜阳。”(《昼锦堂·荷花》)

“浪远微听葭叶响,雨残细数梧梢滴。”(《满江红》)

“窗烛心悬小红豆。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洞仙歌·对雨思友》)

“三更梦断敲荷雨,细听来、疏点还歇。”(《秋夜雨》)

……

《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常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竹山词正可作如是观。无情的风雨是引发竹山去国怀乡、念友思人等一系列思想感情的触媒,同时也是承载他无法明言的忧伤与苦痛的最佳载体。而在蒋捷一系列写雨声的词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下面这首《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个不同的人生时期,三段不同的听雨心境。从香艳罗帐里懵懂无知,不识人间愁滋味的少年,到风急云低的江上,望着孤飞的大雁黯然神伤的中年人,再到白发苍苍,独自立于僧庐下聆听雨声的老者,伴随环境、生活与心情的变化,雨的色彩也由旖旎转为悲怆,由悲怆转为萧索。而失去故国与青春的巨大悲痛全部蕴藉在了那无喜无忧、无情亦无觉的雨声里,在千百年后依然敲打着读者的心扉,令人感到不可抑制的悲伤与怅惘!

大约七百多年后,著名散文家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当是对此词的最佳诠释与最好注脚!

蒋捷善以淡景写浓情,如陶尔夫先生所说:“他(蒋捷)的词,内容与感情均极悲苦,但构思布局与遣词造句却带有看破一切的旷达和嘲讽意味。同样是遗民的血泪之作,在蒋捷写来却面带苦笑,这苦笑的泪水,似更令人心酸。”⑫而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其词中用以表现客观环境的声音描写上。无论是凄婉的鸟鸣,还是忧伤的雨声,都写得清疏明丽,情致隽永,“悲而不失其壮,郁而能转化为达”。

蒋捷很善于锤炼字句,营造词境。并经常沟通听觉与视觉、嗅觉、触觉,以表现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抒写复杂而微妙的深邃情愫。如《瑞鹤仙》中的“锁芙蓉、小殿秋深,碎虫诉月”一句,用一个“碎”字来修饰“诉月之虫”,更增秋之寒意,令全诗境界全出。又如《声声慢》中的“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一句,将听觉与视觉杂糅在一起,想象奇妙,用语精到。再如其名篇《一剪梅·过吴舟》中,用暖色调的“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来反衬冷色调的“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将听觉与视觉、触觉和嗅觉融为一体,从多个角度与层面来表现自己内心的落寞和悲苦,故作洒脱,却因此更增伤感。

另一类声音描写——语言与对话描写,在蒋捷一些清新可喜的“诚斋体”小词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主要作用是表现自然活泼的生活场景,刻画富有情趣的人物形象。如《昭君怨·卖花人》: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丫环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纯用口语与白描,寥寥数语便描摹出卖花人、买花人和帘内人各自不同的情态,空灵、跳脱,朴素清新的语言里洋溢着江南清晨明朗润泽的温暖气息,新颖别致,而又富于生命力。

下面这首描写词人与折花人对话的《霜天晓角》,同样也写得极妙。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词人非但不制止前来折花之人,反而告诉她:靠近檐牙的树干高处的花最美,并且将它斜插在鬓边最为适宜。全词语言浅显活泼,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流畅,表明了宋末元初词体创作散文化的倾向。

优美清雅的乐声、凄凉感伤的景语和清新朴素的“说话”,是蒋捷笔下出现得最多的三类声音。事实上,它们也代表着《竹山词》风格的几个不同侧面。在蒋捷晚期的《少年游》中,有这样的句子:“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蒋捷一生背负国仇家恨,颠沛流离,天涯漂泊,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甚至连生卒年都不详)。可他那些“闲吟闲咏”,他美丽词章中那些极具特色与魅力的声音,却穿越了时空,在千百年后依然撩拨着我们的心弦,令我们的灵魂为之感动与忧伤!

① 李清照《词论》。

② 柳永《尾犯》。

③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④ 姜夔《暗香》(自度曲)。

⑤ 周密《武林旧事》卷二。

⑥ 吴自牧《梦粱录》。

⑦ 吴自牧《梦粱录》。

⑧ 周密《武林旧事》序。

⑨ 刘一清《钱塘遗事》。

⑩ 刘辰翁《水调歌头》前小序。

⑪ 《宋史·文天祥传》。

⑫ 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国书局,1999.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路成文.论蒋捷词的漂泊情怀及其文化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4]潘大春.论蒋捷词的艺术风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5]史华娜.凄凉一片秋声——蒋捷词意象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6]朱鸿.心怀故国笑傲江湖──试论南宋遗民词人蒋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7]王兵,张征.黍离之悲的抒发模式——蒋捷词主题浅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

[8]牛海蓉.蒋捷词心三部曲[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2)

[9]张静.无奈与无依的漂泊——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J].台州学院学报,2005,(02)

[10]范进军.试论蒋捷词的忧患意识和隐逸意识[J].学术交流,2003,(09)

[11]郑树平.蒋捷词艺术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3)

[12]马丽娅.闲吟闲咏谱棹歌——论蒋捷词的独特风格[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13]郑树平.“淡处还他滋味多”——蒋捷词艺术特征论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8,(01)

[14]单乃真.故国之情哀以思——谈蒋捷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5,(03)

[15]丁楹,丁称生.博采众长话竹山──论蒋捷师法众长对其词风形成之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02,(01)

[16]郑海涛.论竹山词的美学风格[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猜你喜欢

竹山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谈吴组缃《菉竹山房》
“竹山”变“金山” 竹产业的华丽变身
竹山县天然林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
“竹山粉葛”市场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