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导演工作简论

2010-08-15□蒋

戏剧之家 2010年9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戏剧动作

□蒋 皓

戏剧导演工作简论

□蒋 皓

戏剧导演是戏剧演出中对整个艺术创造负全责的人。本文以案头工作、排练工作、演出工作为三大理论层面,对戏剧导演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对于戏剧导演工作,希望提供理论启发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戏剧 导演 工作 案头 排练 演出 总结

戏剧导演是戏剧演出中对整个艺术创造负全责的人,素有“三军统帅”之称。戏剧导演工作,主要是把文学剧本转化为戏剧演出,即把剧本具体化、舞台化。具体而言,戏剧导演工作,可分解为以下四大层面。

一、案头工作

案头工作指戏剧导演自己先行所做的书面工作,主要是分析剧本、解析剧本、进行导演构思、形成导演计划。

案头工作是戏剧导演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如果说,剧本是整个戏剧艺术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导演就是建筑施工的“总指挥”,而导演计划则是“施工计划书”。

1.分析剧本

分析剧本也叫“剧本分析”,是戏剧导演工作案头工作的第一步。分析剧本的内容又包括:

①了解剧作家的生平简历、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例如分析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的剧作《大神布朗》,就要首先了解:奥尼尔(1888-1953),生于纽约一个爱兰尔裔演员家庭,年轻时曾当过水手。1913年开始戏剧创作,先以创作反映海员生活的独幕剧为主,如《东航加的夫》等。后来陆续创作出多幕悲剧20余部,从各个角度反映美国人的现代生活,其代表作有《无边外》、《安娜·克里斯蒂》、《奇异的插曲》、《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等。其作品主题思想深刻,揭示出现代美国人的追求与迷惘。其艺术风格多样,敢于冲破传统,大胆探索创新,如表现主义的《琼斯皇帝》、《毛猿》,实用面具与象征手法的《大神布朗》,采用意识流手法的《悲悼》三部曲,写实主义的《送冰的人来了》等等。因戏剧创作成就卓著,于193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是剧本的中心,也是未来舞台上戏剧演出的中心,更是演员表演艺术的载体。无论是从剧本创作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导演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角度而言,人物塑造都是它们共同的“最高任务”与最大的成功标志。因此剧本分析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面,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主要特征必须挖深挖透,主要人物要作重点分析。

2.解释剧本

解释剧本即诠释剧本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剧本中所有艺术要素的辐射中心与创造虚构的制约点。由于剧作家的经历、立场、观点、创作意图、艺术追求等不同,同一题材的剧作,可以有深浅、角度、正反等等不同的主题思想。同样,由于导演艺术家的经历、立场、观点、艺术追求、艺术风格等不同,对同一部剧作的主题,也可以有角度、深浅、正反等的不同解读与诠释。例如英国伟大的剧作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哈姆莱特》,有的导演就把其主题思想诠释为两句形象化的语言:“丹麦是一所监狱,而整个世界则是一座最大的监狱。”而有的导演则诠释为:“表现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日趋反动的封建主权之间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又如法国荒诞派戏剧作家由奈斯库的代表剧作《犀牛》的主题思想,不同的导演也有不同的诠释,前苏联的导演诠释为:“这部剧作深刻地揭示了法西斯主义泛滥成灾的演化过程。”而法西斯主义的导演则作出截然相反的诠释:“这部剧作深刻地揭示了共产主义泛滥成灾的演化过程。”更多导演的诠释是:“影射出现实生活中人们随波逐流和盲从的普遍现象,这正是一种错误思潮得以泛滥成灾的根本原因。”

3.进行导演构思

导演构思是导演在心中打“腹稿”,即对未来戏剧艺术的具体构想。艺术构思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在导演精读剧本、深入分析剧本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剧本主题的诠释加以具体化,并通过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段,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为舞台上艺术传达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导演构思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①确定每个人的“贯串行动”。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或谓“动作的艺术”,“戏剧”一词,英语原文为“d r a m a”,即“动作”之意,戏剧动作又分为形体动作(外部动作)、言语动作(台词)、静止动作(“停顿”)、心理动作、内部动作等,导演构思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各种人物的各种动作形成完整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单打独斗”和“互相散打”,要做到“最高任务”与“贯串动作”的统一、形体动作(外部动作)与心理动作(内部动作)的统一、言语动作(台词)与静止动作(“停顿”)的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统一,做到舞台生活的双重性。

②确定演员“交流”的方式与意蕴。“交流”是演员互相之间的“对手戏”,要讲究“交流”的方式与意蕴。而这也是导演构思的主要任务之一。

③确定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形成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戏剧演出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根植于剧本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导演的艺术风格。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戏剧风格,并形成了以戏剧风格为主要标志的戏剧流派,其中主要有四大流派,也称作“四大演剧体系”或“四大戏剧体系”:一是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斯氏体系”,又称作“体验派”或“写实主义”,以逼真、写实为主要特征;二是以我国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氏体系”,以写意化为主要特征,即如著名文化学者、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先生所说:“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实践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①;三是布氏体系,又称作表现派;四是现代派,包括荒诞派、抽象派、象征主义等等,又称作“前锋派”、“前卫戏剧”。这四大戏剧流派,在我国的戏剧导演中,均各有许多代表人物。例如素有话剧导演领军人物“南黄北焦”的黄佐临先生,就是“布氏体系”的代表人物,他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导演了话剧《布谷鸟又叫了》、《第二个春天》、《陈毅市长》、《伽利略传》等。他最早把“布氏”学说介绍到中国,并以导演“布氏体系”的名剧《伽利略传》成为中国“布氏体系”的代表。焦菊隐先生则将“斯氏体系”与“梅氏体系”完美结合,创造出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导演了话剧《龙须沟》、《明朗的天》、《耶戈尔·布雷乔夫》、《茶馆》、《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胆剑篇》等,都成为民族话剧的艺术精品乃至经典。而现代派戏剧,中国导演的代表人物更多,其中主要有北京人艺的林兆华,他先后导演了话剧《绝对信号》、《野人》等;孟景辉,导演了话剧《大神布朗》等。这些现代派戏剧风格,在中国称之为“探索性戏剧风格”,其特征是:“散文化和叙事成分的增加,是戏剧时空的自由转换,是象征、隐喻、荒诞、变形等的运用;追求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乃至潜意识的舞台呈现;舞台演出艺术则是现代灯光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演剧方法上力求多样化,追求同观众更贴近的交流。在思想主题内涵上,突出把人的意识的觉醒,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探索为重心,追求主题的诗意和哲理性,或者是多义性、模糊性。”②每一名戏剧导演,都应当将戏剧风格作出明确的定位。

4.形成导演计划

导演计划是导演工作的具体安排与实施细则,愈细致周密愈好,并应有预案备用。

二、排练工作

排练工作是导演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关键与力点。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大内容:

1.说戏。主要是启发演员的内心情感的表演。

2.调度。主要是戏剧场面调度,包括演员上下场的方位,舞台上动作的“路线图”,整个舞台表演的重心安排与变化,舞台的构图等。

3.训练演员艺术素质。导演要通过排练,训练演员的艺术素质。北京人艺的演员之所以一个赛一个,就与导演焦菊隐、林兆华等密不可分。

4.要初排、彩排有序进行。

三、演出工作

演出工作是导演工作的展示,具体工作包括以下重要内容:

1.综合性

要把表演艺术与舞台美术中的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高度综合在一起。

2.以表演为核心

主要抓表演,“导演要死在演员身上”的说法颇有道理,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是实现导演构思与导演计划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最可靠的保证。

3.以观众为“上帝”

以接受美学的理论考量,观众也是戏剧艺术的参与者与创作者,没有观众的戏剧,不是真正的戏剧,充其量不过是一次“内部彩排”。如果说,剧作家的剧本是“一度创作”,导演与演员的合作是“二度创作”的话,那么观众的鉴赏便是“三度创作”,所以整个戏剧创作是剧作家,导演与所有演职人员、观众三位一体的群体创作。

因此,导演必须把观众奉为真正的“上帝”,充分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需求,全心全意地为观众服务。

①余秋雨著:《戏剧理论史稿》【M】,第65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②王卫国、宋宝珍、张耀杰著:《中国话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戏剧动作
有趣的戏剧课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动作描写要具体
戏剧类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