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眸老电影:成如容易却艰辛

2010-08-15李家玉

戏剧之家 2010年6期
关键词:拟音音响效果摄制组

□李家玉

在上世纪我国综合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提高的困难时期,中国的电影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与现今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宏大投资相比,虽说相形见绌,但仍拍摄出了一批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片。采撷这些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对于我们“勤俭办一切事业”仍具有现实意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电影制片场拍摄过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影片——《蓝光闪过之后》。观众们对那震响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亲身经历唐山地震的人说,地震时发出的就是这种声音。那么,电影厂是怎么录到这种声音的呢?

上海电影制片场录音车间设有一个拟音小组,就是专门模拟电影中所需要的特殊音响效果和生活中不易录到的音响。他们的基本手法是以小代大,以假代真。为了录地震的音响,他们曾到唐山实地调查。有人说地震声音像大批拖拉机开过,也有人说像几列火车同时开来,还有人说像滚动的霹雳雷声。从哪里找到这种兼而有之的声音呢?一位拟音员想起前些年在大庆拍电影时,曾看到一个电焊师傅烧焊巨型储油器,每烧焊一段就用小榔头敲敲,那储油器便发出巨大低频率金属共鸣声,很像地震的声音。于是,他们到上海溶剂厂找到巨型大容器,一边用榔头有节奏地敲打容器,一边使劲抖动白杨三夹板,果然得到了类似地震的音响。

拟音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既要尊重生活,又不能采取完全自然主义地模仿。例如《苦恼人的笑》中的宋委员乘小汽车肇祸碰撞商店玻璃橱窗,为了模拟这种音响效果,他们根据车速、力度、气势、体积感、音色、节奏诸因素,让一个人站在磅秤上,另一人猛撞磅秤底板,使之发出沉重刺耳的金属震动声,与此同时将一盆碎玻璃倒进铁桶里,就产生了类似急煞车和撞碎玻璃门窗的音响效果。

为了精益求精,即使模拟比较简单的音响效果,他们也设计出多种方法。如打耳光的音响,就用了手掌拍击菜叶,拍打橡皮,用塑料鞋底打蜡块等。他们还用绸布、卡其布、涤纶玻璃纸的揉动或抖动来模拟炽烈的大火燃烧声。用两只有把手的半圆形橡皮球敲击地面模拟马蹄声。最有趣的是录下人吃桃酥的声音,略加放大,模拟成马吃草的声音,完全可以乱真。

拟音小组还把平时模拟的音响效果储存起来,建立了声音的“档案”,随时可以查用。所以,每部电影的音响效果工作量虽然不小,但花钱却最少,一般一部影片花费几十元就足够了。

电影艺术最讲究真实和具体,电影表现的生活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对道具的要求也就特别严格。如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场拍摄《傲蕾·一兰》,片中有一把唐刀,据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少数民族部落的宝物,在剧中含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在艺术构思上又是贯串全剧的主要道具,对塑造人物、结构故事、体现气质皆很重要。所以,摄制组决定请人定做。由于这种刀的做工考究,刀柄上要有镂金飞龙花纹,刀面要闪光雪亮,刀内要安装弹簧,刀壳需用鲨鱼皮制作,在上海找不到人会做。后来送到江苏江都金属工艺厂请老艺人用手工制作,耗资一千多元。在当时,这已算是昂贵的单件道具了。

在历史片《大风歌》中,仅汉朝宫廷用的各种黄铜、白玉的食器、酒具、鎏金的文具,就有几千件。若都用黄铜、白玉做,成本就太高了。摄制组根据历史文献,参照湖南马王堆和湖北擂鼓墩出土文物的样式,以纸浆、塑料泡沫为原料,制成了光彩夺目,外形逼真的道具,价钱就便宜得多了。再如《从奴隶到将军》中有一场“江督招待会”,是罗霄将军设宴招待外国客人。摄制组在江苏宜兴拍外景时,宜兴招待所的厨师们劲头很大,准备办一桌讲究的酒菜,配上精美的紫砂蒸锅、细料盘子,好好露一手。但导演不同意。因为那时是战争环境,罗霄无法使用到这样精致的餐具。经过研究,确定这桌酒席菜肴要丰盛而不奢华,餐具根据当时的情况用粗瓷大碗。于是道具员选购了一套粗糙而富有特点的钵子、盘子,只花了几块钱,而艺术效果很好。

猜你喜欢

拟音音响效果摄制组
数字音乐即时性
浅谈舞台音响效果的艺术设计
从知行合一探索中国拟音行业的发展之路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只为让你“声”临其境
国内首席拟音师魏俊华: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试论音响效果在舞台综合演出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启示录》摄制组走进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