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向型经济: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的比较与借鉴

2010-08-07李明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0年6期
关键词:依存度省份湖北

李明武 罗 明

外向型经济以重视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商品出口和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本地经济为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腾飞的有效手段,分析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距,借鉴沿海发达省份的经验,对于促进湖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一) 外向型经济总量规模比较

选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对外直接投资额、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对外劳务派出人数等6个指标,较全面地分析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在总量规模上的差距。

从总量规模看,湖北在外向型经济的各个方面与沿海省份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两个核心指标方面,相去甚远,2009年湖北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只有山东的12.4%、江苏的5.1%、广东的2.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只有山东的45.7%、江苏的14.4%、广东的18.7%。在国际旅游方面,2009年湖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5.1亿美元,大约只有山东的1/3、江苏的1/8、广东的1/20,对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山东的1/9、江苏的1/6、广东的1/7;而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差距相对较小。

(二) 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外向型经济总量指标的比较并未考虑各省经济总量差异因素,为了准确测度和比较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科学性、主导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人均外贸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占GDP的百分比)、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等4个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其中人均外贸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反映外向型经济的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反映外向化程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外向型经济的人均指标和经济外向度而言,湖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沿海省份差距同样十分显著。在反映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中,湖北仅仅在外资依存度上略高于山东,其他指标均远落后于沿海省份,江苏和广东的人均外贸额比湖北高出10—20倍,人均利用FDI分别是湖北的5.1倍和3.2倍,外贸依存度分别是湖北的7.4倍和11.6倍,外资依存度是湖北的3倍多。

二、湖北外向型经济落后于沿海省份的原因分析

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与沿海省份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各项涉外经济活动的总量规模上,也体现在人均指标上,还体现在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上。如此差距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1.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是东部优先发展,由沿海向内地逐渐推进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地区首先打开了对外开放窗口,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利用外资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东部沿海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占尽先机。尽管国家在1992年出台了开放内陆城市的优惠政策,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中部地区开放政策,但从时间上对内地的政策支持落后了十多年,正是因为我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后次序和程度的不同,使沿海获得了政策和制度供给的“先发效应”,进而造成了内地与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距。

2.从区位条件看。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对外商品贸易、吸引外资、劳务输出、国际旅游等都与地理区位和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运输成本高低、与外界交流便捷与否,都会对外向型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东部沿海自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加工贸易的首选区域,滨海的地理位置使东部沿海地区有着长期对外经商贸易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对外经贸联系,沿海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悠久传统,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基础,而今,在东南沿海,“一乡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出口加工,已蔚然成风。而地处内陆的湖北,在承接海外加工贸易业务时,明显处于区位劣势。

3.从企业开放度看。历史上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窗口,其发展意识和市场意识都特别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匮乏,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对外贸易方面谋求发展,其视野更开阔。沿海企业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发展,一开始就表现出较高的开放经营的意向和水平,沿海民营经济比重高,民营企业主要走的是一条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瞄准国际市场,以“小企业、大群体”的形式抱团闯天下。而湖北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国有大企业较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更多地着眼于国内市场,而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以为国有大企业配套为主,以服务当地市场为主的发展道路,以降低风险,其结果是使中小企业既无法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优势,无法做大做强,又使中小企业无法参与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营。

4.从产业延伸度看。沿海将产业发展置于全球化背景下,大量集群是在全球和地方的联结中形成的,是国际产业链向中国延伸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配置、全球外包活动以及开放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沿海的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当在国际产业链某一个新的结点上具备优势后,迅速做大做强,扩展国际成长空间。而湖北的产业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型和封闭性特征,不利于其向全球市场的延伸。例如,武钢集团公司在湖北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但国际化程度较低,直到2009年才开始武钢产业链的上游向国外延伸。

三、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给湖北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要开放优先、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北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方式的封闭性,湖北要树立“开放先导”战略,要通过规划、宣传和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使企业放眼全球市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努力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打破封闭的国内生产体系。要加大力度,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大项目的投资,使湖北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促进生产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沿海省份都十分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且政府在此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内陆省份来讲,由于缺乏利用外资和发展出口的区位条件和地理优势,必须在投资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优化上下功夫。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主要要加强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尤其要注重发展现代化的交通,提高发展对外经贸的便捷性,在软环境方面,要优化法制环境、人才环境和服务环境,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及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要合理规划,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实现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在各自的区域内地域相连、结构互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经济区域。近年它们在多层次内部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尽量避免了内耗,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努力实现了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梯度开发模式与分工协作体系。

湖北省地处华中腹地,长江和汉江横贯东西,首府武汉已初步成为长江中游经济圈的中心,无与伦比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其具备了增长极和辐射源的功能,是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枢纽。黄石、宜昌、鄂州等二级中心城市主要承担增长极与广大腹地间要素传输的功能。在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长江和汉江无疑是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要以“两江一线”(即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为轴心,以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为依托,按“千”字型格局逐步发展沿“两江一线”为轴线的产业带,以这些外向型经济的重点区域为骨架,优化外向型经济的空间结构,各级各类开发区则是生产力布局的节点和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从而构成湖北省中心功能突出,聚散功能强大的开放型经济的网络体系。

猜你喜欢

依存度省份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的时空变化
驰援湖北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度及与经济大国的比较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