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2010-07-10周亚芹张春慧

中国农业信息 2010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重点加工

周亚芹 张春慧

(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农业站,丰满 132000)

1 吉林市现代农业现状及制约发展的因素

几年来,吉林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实施基础提升、产业调整、龙头牵动、科技兴农和投入整合 “五个战略”,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推进措施,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一产增加值实现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650元,增长8%。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85亿元,同比增长2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有46万农户、49万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巩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09年全市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2980项,农业生产抵御灾害能力得到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机总动力累计达到254万kW,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0%。四是科教兴农成效日益显著。2009年全市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52项,落实推广面积60万hm2,提高产量5.2%。五是农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初步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市场信息、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业法律法规普及等八个方面的服务体系,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尽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质量还不够高。与中央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制约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以下4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农业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够优化,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优势。龙头企业缺乏规模档次,主导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偏低;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据调查,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增幅低了3个百分点,绝对值为1∶2.75,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2 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构想

随着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工作的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

2.1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为宗旨,坚持“三化”统筹夯基础,产业发展促增收,县域突破增后劲,城乡融合惠民生,深化改革增活力,农村和谐保稳定的思路,强化城乡优势互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全面提高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2.2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35亿元,年均增长8%;一产增加值215亿元,年均增长8%;在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实现47.5亿kg,比2010年增加2.5亿kg;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年均增长10%。

2.3 发展的重点任务

2.3.1 突出发展粮食产业

(1)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重点发展绿色水稻、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水稻生产,突出抓好6个万hm2优质水稻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16.2万hm2,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00%;玉米生产,突出10个万hm2玉米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达到37.2万hm2,高淀粉、高角质、高油和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88%;大豆生产,突出抓好4个1000hm2优质大豆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7.6万hm2,优质大豆占大豆播种面积的98%。

(2)全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地膜覆盖、农田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超级稻综合栽培、旱田垄侧保墒栽培、节水灌溉、旋耕旱耙等12项新技术。

(3)着力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机耕、机播、机收技术,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突出抓好吉长南线等2万hm2粮食主产区农机化建设。

(4)狠抓实施粮食高产攻关。开展国家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农业部和省政府落实该市15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重点抓好9个粮油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田。同时,发挥高产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粮食增收。

(5)实施标准粮田项目建设。按照国家标准粮田建设标准和省里规划要求,加快推进5个县 (市)标准粮田建设,重点抓好8000hm2标准粮田建设,加快全市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6)重点突出防灾减灾工作。防御洪涝灾害,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重点加强全市733km堤防修筑、44座病险水库加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蓄洪、分洪、滞洪排涝能力。

2.3.2 优先发展畜牧业

(1)全力推进现代牧业产业园区建设。①建设1个省级500万头生猪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年出栏育肥猪达1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为蛟河得利斯、磐石宏润和中新食品区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提供原料。②建设1个省级35万t乳品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奶牛存栏500头以上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为吉林娃哈哈、春光乳业等龙头企业提供原料。③建设1个省级3亿只肉鸡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年出栏肉鸡20万只以上的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为舒兰福润禽业、龙潭九江潮禽业、吉林农家庄园、天茂食品等龙头企业提供原料。④建设1个市级蛋鸡产业园区。重点建设蛋鸡存栏超过2万只以上的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为吉林晓生蛋品、磐石朝阳等龙头企业提供良种蛋鸡。⑤建设1个市级肉牛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年饲养育肥牛2000头以上肉牛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为桦甸宝信等龙头企业提供加工原料。⑥建设1个市级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园区。在昌邑区重点发展水貂、梅花鹿,龙潭区重点发展梅花鹿,磐石市、桦甸市、永吉县重点发展狐貉,舒兰市、蛟河市、桦甸市、磐石市重点发展林蛙和蜂,为吉林其仕水貂、蛟河蛙王、舒兰泰信达等企业提供加工原料。

(2)养殖基地建设。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要求。

(3)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抓好美国短毛水貂、北京黑猪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重点抓好永吉山黑猪、蛟河长白山黑牛、龙潭有机猪等基地建设。

(4)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全面开展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检疫、扑杀和净化工作,有效净化畜群。抓好牲畜耳标佩戴工作,佩戴率要达到100%。

(5)畜产品生产监管。重点建设市、县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逐步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2.3.3 加快发展特产业

(1)特产业生产。棚膜蔬菜生产重点抓好丰满区小白山乡、船营区越北镇、龙潭区乌拉街镇、昌邑区土城子镇棚膜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重点抓好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灵芝栽培基地,桦甸市公吉乡和桦郊乡香菇栽培基地,磐石市取柴河镇滑子蘑栽培基地建设;中药材生产重点抓好桦甸市二道甸子山参基地和蛟河市新站镇北五味子基地建设,带动贝母等其它中药材基地发展;果品生产,重点抓好丰满区白山乡、永吉县北大湖镇、桦甸市常山镇、磐石市宝山乡苹果生产基地和蛟河市拉法镇、永吉县西阳镇、昌邑区左家镇、船营区越北镇葡萄生产基地。

(2)特色农产品示范园区建设。建设桦甸市二道甸子国家级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园区和蛟河市黄松甸国家级标准化黑木耳种植示范园区两个国家级示范园区;建设舒兰市朝阳镇建设省级日光温室省级示范园区;建设6个市级示范园区,分别为磐石市取柴河镇滑子蘑示范园区、蛟河市新站镇山葡萄示范园区、船营区搜登站镇德胜村温室示范园区、船营区越北镇育林村棚膜示范园区、丰满区前二道乡张家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中新食品园区现代智能温室观光园区。

2.3.4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

(1)加强生态林业建设。重点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三个百万亩”工程和村 (屯)绿化美化工程。

(2)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林木种苗产业工程、名特优新经济林工程和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工程。重点发展珍贵树种、花卉和优良绿化种苗、鲜切花、盆花及高标准绿化种苗。

2.3.5 稳步发展渔业生产

(1)加快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落实渔业科技入户项目、水产健康养殖项目、微生态制剂在中小型水面应用项目。

(2)加强水产品源头管理。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

(3)狠抓水产品监管工作。重点加强对松花湖区域3万公顷养鱼水面的管理,督导养鱼户严格执行承包合同,规范渔业生产。有效开展集中整治,确保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

2.3.6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粮食加工转化。在玉米加工上,重点建设燃料乙醇、博大公司、凯赛公司玉米深加工等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在水稻加工上,重点建设东福米业、绿孚米业、益海嘉里、普康公司、万昌米业等一批加工规模3万吨以上的项目;在大豆加工上,植物油绿色生态开发重点建设鸿运、蛟河植物油等项目。

(2)畜产品加工转化。在肉牛加工上,扩大天一牧业公司长白山黑牛养殖规模,重点扩建宝信清真、蛟龙食品等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力争引进建设3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在奶制品加工上,重点建设娃哈哈乳制品、春光乳品基地等项目;在生猪加工上,重点建设得利斯300万头猪屠宰加工、雨润集团磐石宏润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在家禽加工上,扩大现有肉鸡养殖小区规模,重点建设雨润集团、天茂禽业、舒兰福润禽业、九江潮禽业、馋神集团等千万只以上肉鸡屠宰加工项目。

(3)长白山特产品加工转化。在食用菌加工上,重点建设蛟河黑尊、东北虎双孢菇等项目;在中药材加工上,重点抓好长白山药业、隆泰药业等生产加工企业,带动全市中草药材加工业的发展;在林蛙油加工上,大力扶持泰信达、蛙王等林蛙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林产品加工上,重点建设吉东木业、玲珑家具等75户木材加工企业,突出发展强化地板、中高密度板、实木家俱等优势产品,带动林产品加工业。

2.4 发展的推进措施

2.4.1 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市长任组长,市农委、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 (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职责,落实工作措施,扎实有效推动。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进行重点考核。对在发展现代农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4.2 强化政策扶持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政策导向和扶持重点,提前搞好工作调研和项目包装,争取国家和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技术推广资金等专款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有效落实。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增加农业投入的运行机制,带动农民加大投入,推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2.4.3 加强基础建设

一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提高农机化水平。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全市农机化快速发展。三是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为建设核心,规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进村入户的覆盖面,提高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水平。四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完善气象、防汛以及农资、技术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功能。

2.4.4 加大科技支撑

一是充分利用农业科技院校、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农技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把教学、科研、推广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科技示范区 (基地)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2.4.5 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推进龙头企业升级晋位。积极推荐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评定,做好市级龙头企业的评定工作。对当年新升级为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给予奖励。二是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每年新上一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快速催生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企业。突出抓好省市龙头企业技改项目,对现有企业进行扩产改造,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对重点项目实施领导包联责任制,加快项目审批及建设进度。三是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建设。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4.6 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监管,健全体系,搞好服务,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典型引路、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的工作思路,本着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服务和消费等环节,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支持金融部门拓展涉农业务,完善运行机制,创新金融产品,3年内逐步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大力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解决 “三农”资金短缺问题。抓好农业保险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2.4.7 提高农民素质

抓好现代农业企业家、高级农业专业人才、现代农民三支队伍建设,构筑现代农业区域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通过 “绿色证书工程”、 “新型农民培育工程”、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农民创业培训试点工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 “农村领军人才培训工程”、 “科技之冬(春)”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重点加工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