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战略 促进砀山县现代农业发展

2010-07-10周芸萍

中国农业信息 2010年10期
关键词:砀山县基地农产品

周芸萍

(安徽省砀山县农业委员会,砀山 235300)

“十一五”期间,安徽砀山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化、外向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战略,农业产业化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 取得的成效

1.1 龙头企业加工集群形成

目前,砀山县省市级龙头企业37家 (其中省级11家,市级26家),比2007年增加14家 (仅省级就增加5家,市级增加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9年实现营销收入36.77亿元,比2005年增加154%;上缴税金5555万元,比2005年增加133%;出口包括自营出口和贴牌出口共创汇9790万美元,比2005年增加172%。目前全县水果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由原来的不足20万t增至120万t。县内板材加工园区3个,规模企业 13家,年加工能力120万m3。

1.2 基地建设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几年来,砀山县经过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登记、准入、使用及监管,加大检测力度,加大和培训相关技术推广力度。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提高。全县共有19家企业及合作社的31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1.223万hm2水果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GAP和绿色食品认证。3333.3hm2的绿色食品原料 (砀山梨)生产基地正在创建。全县拥有35个养殖基地,41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212个规模化养殖小区。5个标准养殖小区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年出栏无公害生猪24.1万头。2000hm2瓜菜、100万m2的食用菌基地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证书。2万hm2小麦被宿州华宇面粉有限公司认证为无公害基地。全县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的整体认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两个国家级标准果园、1个标准菜园创建项目正在建设之中。2009年农业部对水果安全质量普查中,该县水果达标率98.7%。

2009年 “砀山酥梨”品牌进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行列,品牌价值评估19.41亿元。“砀园”、“翡翠”牌酥梨已获得北京国际农博会知名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砀园”牌砀山酥梨还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砀山县先后被批准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008年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共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50个 (其中水果蔬菜类438个,养殖类266个,其它146个),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2009年28家果蔬合作组织与超市对接,共销售各类水果12.6万t、蔬菜3.2万t。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砀山县被列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示范县,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合作社达50家,2010年拟新增15家。截至目前,土地流转5333.3hm2,其中通过合作社进行流转的土地达1333.3hm2。

1.4 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全县建有各类农副产品集贸市场52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2个,年交易量达30万t。尤其是程庄西瓜大市场、惠丰果品批发市场的运营,仅2009年一年这两家市场通过物流、电子网络累计成交量23.08万t,成交额达4.51亿元。目前砀山县已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以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乡村农民购销组织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1.5 生态循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发展水果生态循环经济,重点实施了 “果—草—牧”、 “猪—沼—果”、 “果树枝条—食用菌—有机肥”等生态循环模式,年消耗果树枝条5000t,生产食用菌3000t;林下养殖渐成规模,存栏鸡、鸭、鹅等达到20万羽。

2 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滞后

缺少可参照的科学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

2.2 农民快速持续增收难问题

一方面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农产品的价格上升空间不大;国家对农业投入政策影响渐弱,外出务工人员增长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因农民接受科技服务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的单元小,成本高;同时受市场因素影响,农民增收途径有限。

2.3 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投入不足、融资困难等原因,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应对灾害天气的能力不足,靠天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影响生产、销售等环节。

2.4 品牌建设问题

砀山是农业大县、果蔬大县,以生鲜瓜果为主,应时依季上市,产销不畅,贮存能力不足,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持续开拓和品牌建设滞后,原产地标识及追溯系统没及时开发应用,品牌价值没能真正体现。

2.5 合作组织建设问题

目前,砀山县虽已相继发展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大多数功能不全、服务不完善。尤其在规范、管理、运行等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离真正发挥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还有很大的距离。其次是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加工企业之间没有制约机制,仍处于松散型联系状态,影响惠农政策的落实、相关技术推广及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同样也制约了土地流转,难以规模化管理。

2.6 结构调整问题

结构调整是个永恒的课题,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加工产品与鲜销产品的比例,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的比例均需适时调整。

2.7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虽然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提高,但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均不健全,对农产品质量信息掌握不及时,难以采取相应措施,难以保证其安全性,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3 对策措施

3.1 科学制定规划

制定水果、畜牧、板材、瓜菜等重点产业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实际,充分调研,使其更全面、细化、有参照价值,有可操作性、连续性,要能成为各产业发展的航标。

3.2 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增加农民持续增收途径

首先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其次是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资,结合惠农政策和农业相关项目,增加三农投入,鼓励、支持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利于土地流转,利于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规模经营。

3.3 加强市场信息建设步伐

首先对市场进行调研,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和变化规律及分布区域,有针对性的定位砀山农产品的市场,然后分解任务,各负其责,将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建立长效机制,争取在 “十二五”中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叫得响的品牌。

3.4 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从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来看,无论是家庭经营,还是统一经营,合作社都扮演关键角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安徽省配套实施办法,重点引导扶持一批产业基础好,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社,进行分类指导。继续推进 “农超对接”活动。引导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联合,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提升发展层次,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

3.5 优化结构调整

继续品种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捷径。品种结构的矛盾仍是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的比例问题。例:水果产业中桃品种比例问题。目前,市场对鲜食桃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受国际行情影响,企业加工、贮藏能力的制约,加工用桃的数量和价格均呈下降趋势,应适当增加鲜食面积。早熟栽培水果面积应适当增加。瓜菜在早熟设施栽培面积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秋延越冬设施栽培面积。

3.6 紧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放松

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基层许多领导和群众认识不够,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侥幸心理严重,故隐患较多。今后仍需加大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加强检测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未来 3~5年,按照省 “532”提升规划和砀山县“3456”工程目标,抓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的机遇,抓住龙头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发展等关键环节,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建立生产、加工、安全、环保构成的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由 “粗放型”农业向 “集约型”农业转变。由 “传统农业”向 “精量农业”转变。

猜你喜欢

砀山县基地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2019年9月22-25日 《中华诗词》发行会在安徽砀山县举办
安徽砀山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质量提升
一道最值问题的新解与推广
我的基地我的连
砀山选“酥梨王”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