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打造“农技110”信息服务品牌

2010-07-10王爱群汪建敏吴高华

中国农业信息 2010年10期
关键词:十堰市农技专家

王爱群,汪建敏,吴高华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局,十堰 442000)

2005年十堰市农业局通过项目竞标,实施了湖北省农业 “科技110”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之后,相继与烽火集团武汉虹旭公司、湖北神农信科公司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合作项目。5年来,在项目支撑下,以十堰市农业专家工作室 (农技110工作室)为主体,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品牌,用信息化嫁接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技110”正在成为服务山区农业的一大品牌。

1 建设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以信息为纽带,以体系为重点,用信息化转变工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做了4个方面工作。

1.1 搭建四大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十堰农业信息网站。网站信息流量大,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天都有4~5条新信息,点击人数已突破85万人次。网站连续两年被评为十堰市十佳政府门户网站,2008年在中国农业网站百强评选政府类网站网民投票评比中名列第22位;二是建立十堰市 “农技110”专家热线服务和语音服务平台。实施湖北省科技厅 “农技110”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固定3名人员开展热线服务;三是建立 “农信通”短信服务平台。与中国十堰移动通讯十堰分公司、武汉瑞派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移动 “农信通”短信服务,拓展 “农技110”信息服务渠道。四是农业新时空短信服务平台。与烽火集团武汉虹旭公司和联通公司合作,开通农业新时空短信服务。“农技110”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运用电信网络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扩大了信息覆盖面,有效推动了信息进村入户,服务了十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农技110、农信通、农业新时空等平台拥有注册用户近20万户,注册用户总数在湖北省名列前茅。

1.2 组建四支服务队伍

一是 “农技110”咨询专家服务队伍。坚持志愿服务、公益为主,项目激励,资格认证、动态管理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担任 “农技110”信息服务专家。全市拥有省市级农业咨询专家20名,其中省级专家6名。二是特色热线专家服务队伍。开通柑橘、蔬菜两个特色服务热线,每条热线设首席专家1名,服务专家两名。三是信息员队伍。全市共有信息员600多名,2009年对信息员开展了一次培训。四是市场推介队伍。聘请市场专员,负责 “农技110”、农信通、农业新时空业务的推介工作。

1.3 建立四大保障机制

一是制度管理机制。制定了 《十堰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专家队伍管理制度》、 《十堰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专家队伍资质认证办法》、 《十堰市农业信息员管理制度》、《十堰市农业信息员资质认证办法》、 《十堰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专家服务规范》、 《十堰市农业信息网信息发布管理规范》、 《十堰市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信息服务。二是信息共享机制。与市直各涉农单位、涉农网站及通信运营商建立信息共享协议和信息交流、会商制度;农业信息网实行账号认证式共享;市级信息服务中心整合农业技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促进信息共享。三是建立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农业信息服务列为公益性服务,明确为政府花钱买服务事项,签订服务合同;通过信息外呼、信息专栏等方式开展公益性活动。同时,与通信运营商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保证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工作激励机制。建立专家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对服务质量优,工作业绩好的专家给予一定奖励。

1.4 建立一批基层信息服务站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推广“技术服务中心+信息服务站”的模式,引导移动、神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设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26个,对每站点配备电脑、液晶电子显示屏、宽带、信息机、打印机等设备,提高基层信息服务能力。

2 创新信息服务机制

用信息化嫁接现代化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最佳途径,转变部门工作职能的必然要求。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运转有序、推进有力、服务高效的工作机制。十堰市在探索推进山区农村信息化服务中,着力建立 “三大对接机制”,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和成效。

2.1 建立与农业产业对接的服务机制

把服务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民素质作为信息与农业的对接口,促进特色产业开发,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建立特色产业服务热线。按照 “产业规模大、信息需求高、辐射范围广”的原则,2009年在 “农技110”信息服务平台中新开设蔬菜、柑橘两条特色产业服务热线,每条热线聘请了3名专家,开展信息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已接受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二是建立特色产业信息资源库。依托十堰农业信息网,建立柑橘、茶叶、蔬菜、食用菌、黄姜、粮油种植、植物保护等特色产业信息资源库,在内容上涵盖产业发展状况、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市场行情等;在形式上既有短小实用文字信息,又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还有新颖直观的视频信息。三是以信息为载体,引导农民开发产业。依托乡镇信息服务站,通过 “信息+科技+服务”的方式,指导农民科学高效开发产业。2009年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狮子沟村农民流转26.7hm2水田,但流转农户无信息、缺技术,选不准项目。六里坪信息服务站了解情况后,主动向其提供地膜莲藕开发信息,并从市农业局专门请来地膜莲藕技术专家,对该村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培训。该村2010年种植地膜莲藕33hm2,平均单产2000kg/667m2,比常规种植方式增产30%以上,节水30%以上,增加农民收入近50万元。

2.2 建立与农民对接的服务机制

为了让信息进村入户,着力把信息服务与农民的需求对接起来,引导农民走近信息社会,在信息的指导下,依靠科技生产,面向市场经营。一是细化服务对象,建立信息直送机制。与移动、联通等联合,通过市场运作,开展移动农信通和联通新时空短信服务。通讯部门建平台,农业部门出专家,对生产经营农户需求进行分类,细化政策法规、粮油种植、经作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信息用户对象,用体验服务的方式,巩固推广,全市移动农信通用户1万余户、联通农业新时空用户近10万户。二是发放专家名片,探索现场服务机制。2007年十堰市先后在全市9个乡镇探索示范科技信息服务专家名片制,对乡镇农技服务中心 (信息服务站)建立服务责任制,农技人员分区域包干服务,把农技人员的姓名、专业特长、服务区域、服务联系方式及 “农技110”订用、拨打方式等信息印制成一张名片,发放到村、组、农户。把农民的需求快捷地传递给科技推广、服务部门,想方设法把农技人员引到田间地头,促进双向对接。三是专家 “坐堂门诊”,建立点对点服务机制。“农技110”、农信通、农业新时空注册用户,有什么信息需求,可以将问题编发成信息,发到平台上,信息平台在24小时内将组织相关专家做专题解答,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建立与市场对接的服务机制

坚持两条腿走路,加强公益性服务,探索市场化办法,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推介宣传,促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每年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活动等时机,组织农业、科技、移动、电信等部门,宣传推介农技110、农信通等市场服务业务。在宣传方式上坚持把专家讲课、田头示范等公益服务活动与开通体验服务、现场演示应用、订用 “农技110”业务优惠等市场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与信息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先后与神农信息有限公司、中国邮科院电虹旭信息有限公司、武汉瑞派信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建,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共同开发服务市场,实现合作共赢。在与神农信息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吸引企业资金50多万元,建立基层信息服务26个,有效提升了基层信息站服务能务和水平。发挥信息优势,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帮助农民开展农产品营销。2009年郧县青曲信息服务站利用信息找市场,依托协会联农民。该站 (农业服务中心)创建农杰柑橘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站负责人常发杰任合作社主任,通过合作社为当地农民销售柑橘1900t,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柑橘卖难问题,而且通过信息服务站销售的柑橘,比农户散卖,价格要提高0.10元/kg。

3 打造信息服务品牌

十堰市依托 “农技110”等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对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在成为服务“三农”的一大品牌。然而,由于农村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起步迟,相对薄弱,在推进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突出的是:山区农民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运用能力不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信息通道 “路宽车少”;信息服务市场化刚刚起步,宣传推介面不广,农民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创新服务理念

树立 “三贴近”服务理念。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融入新农村建设,走进农民的生活,全方位开展信息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树立品牌化服务的理念。加强信息平台、专家队伍、信息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服务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努力使农民 “使用 ‘农技110’,享受信息服务真情”。树立个性化服务理念。针对农村千山万水、农业千差万别、农民千家万户的实际,加大科技、政策、法律、市场等信息服务力度,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业,不同的服务农户,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把信息与 “三农”的需求对接起来。

3.2 整合服务资源

抓平台整合,积极探索对农业信息网、 “农技110”、农信通、农业新时空等平台进行有效整合的机制、路径和办法,提升优化功能,形成一个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服务互动、权威便民、优质高效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大平台。抓信息整合。加大各涉农部门的合作共建力度,建立信息沟通、协调、传递、共享机制,形成权威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加大信息资源库建设力度,分产业、分专业建立健全各类信息资源库,注重特色个性化建设,提高平台服务能力。抓人才整合,树立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求所为”的理念,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服务人才,建立服务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专家队伍和农业信息员队伍,保障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

3.3 推进 “信农”对接

一要加大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力度。建立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业种质资源、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服务专家等多元化的农业数据库,开发运用实用农业软件,加速推进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发展精准农业,用信息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二要加大农业产业化推进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强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服务和辐射,提高信息需求度,增加信息公路流量,加快信息化步伐。三要加大信息服务 “三农”的力度。以信息为纽带,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 “信息+科技+推广、信息+基地+农户、信息+龙头企业+农户、信息+基地+超市、信息+劳务市场、信息+专业合作社+市场”等六大服务模式,推进多元化、多途径、多平台的 “信农”对接。四要加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 “农技110”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把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作为体系建设的关节点,认真总结 “信息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的推广模式经验。

3.4 加强部门合作

农村信息化涉及领域广、部门多,是一项运转复杂、综合集成、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部门合作,以 “农技110”为平台,共同推进信息服务新农村建设。各涉农部门要认真实施 “三电合一”项目,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专家队伍建设,向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科技、政策、法律、市场等信息服务;科技信息部门要积极支持 “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业信息科技攻关,开发应用系统,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财政部门要对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等部门要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市场主体,加入 “农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合力打造 “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大服务平台,延伸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功能,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农户、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服务对象;加强信息服务产品开发,加大推介宣传力度,通过一条短信、一张磁盘、一台电脑、一部电话,让农民享受到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称心如意的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十堰市农技专家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致谢审稿专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先劝后罚”,该赞!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八一、赏石
请叫我专家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