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型辨治抗生素药后证80例

2010-06-27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苦寒中医理论症见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510220)

分型辨治抗生素药后证80例

邵跃斌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51022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抗生素药后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依据中医理论根据患者症状舌苔脉象分为脾虚湿阻、脾肺气虚、气阴两伤、脾肾阴虚4型施治。结果4型总有效率为92.5%。结论采用中医分型辨治抗生素药后症疗效满意。

抗生素;药后;不良反应;辨证施治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广普抗生素不断增多,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获得了显著疗效,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但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后,常可出现汗多、疲乏、胃纳欠佳、大便溏或秘结、手足冷、唇舌苍白、反复感冒等症状,笔者称其为抗生素药后证。对于这类病证西医认为可以不治疗,但常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使病人体质下降而导致其他病变。笔者依据中医理论根据病人的主症、舌苔脉象分为4型施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2003-2009年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年龄最大85岁,最小3岁;男38例,女42例。均使用抗生素3 d以上,抗生素为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大环类脂类、氨基糖甙类、奎诺酮类等。药后有汗多、疲乏、胃纳欠佳、大便溏或秘结、手足冷、面色苍白等症状,或舌淡红,苔厚腻或微黄腻,脉滑;或舌红,苔少无津,脉细数;或舌淡,苔薄白或白,脉沉细。

2 辨证施治

2.1 脾虚湿阻型症见面色苍白略现浮肿,疲倦乏力,头身困重,痰涕量多,胃纳欠佳,脘腹痞滞,大便溏而不畅,舌淡红而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稍厚腻,脉缓濡或滑。治以健运脾胃,敛汗渗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陈皮、砂仁、桔梗)加糯稻根、浮小麦。日1剂,水煎服,连服4 d。

2.2 脾肺气虚型症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少言懒动,动则气短自汗,胃纳欠佳,口淡乏味,小孩夜眠汗多,日间烦躁,清涕常流,反复感冒,咳嗽难愈,舌淡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或濡缓。治以补脾、益肺、固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防风、糯稻根、浮小麦。日1剂,水煎服,连服4 d。

2.3 气阴两伤型症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口干咽燥或咳嗽气短,自觉身热(部少病人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夜眠不安,胃纳不振或呃逆嗳气、便结尿少,小孩可见纳呆烦躁多饮,皮肤或眼鼻干涩,舌淡红无苔,脉细数。治以气阴双补。方药: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橘皮竹茹汤(陈皮、竹茹、人参、大枣、甘草、生姜)加山药、山茱萸、龙骨、牡蛎。日1剂,水煎服,连服4 d。并可配合生麦针(或参麦针)30 mL加入葡萄糖中静滴治疗。

2.4 脾肾阳虚型症见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畏风寒而手足欠温,胃纳不振,口淡多涎,或高热不退,或咳喘多痰,或腹泻便溏,或口生白膜,舌淡,苔白厚或腻,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方药:附桂理中汤(附子、肉桂、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山药、山茱萸、龙骨、牡蛎。日1剂,水煎服,连服4 d。并可配合参附针30 mL加入葡萄糖中静滴治疗,以防抗生素药后证的发生及因此引发之变证。

表1 各型疗效结果比较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订)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抗生素一般在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细菌)感染性疾病中运用,感染性疾病多有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多有发热或局部红肿热痛,发热、烦躁、自汗、口苦口喝、咽喉肿痛、咳嗽痰黄、黄疸腹痛、痢疾或便秘、尿频尿痛、发斑出疹,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等中医热证特点,按照中医理论,此类病证为火热证。在采用抗生素治疗后,上症多能获得迅速疗效,因此按中药理论归类,抗生素性味大多应属苦寒清热类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若过多地使用苦寒的抗生素,就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不同的抗生素药后证。抗生素是祛邪类药物,它不仅能祛除邪气(抑菌杀菌),亦能伤人正气(杀灭正常有用的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的祛邪易伤正一致。加之抗生素性味大多应属苦寒清热类药物,苦寒易伤脾胃,因此,大量使用抗生素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最易伤及脾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虚则生化无源而见面色苍白、气短、疲倦乏力;脾气虚水湿不能正常输布而内停故见头身困重,面色苍白略现浮肿,胃纳欠佳,大便溏烂,舌淡红而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稍厚腻,脉缓濡或滑等脾虚湿阻之证,治以健运脾胃,敛汗渗湿,拟方参苓白术散加味;苦寒之品损伤脾肺之气,影响脾运与卫表之固密,而见纳呆运迟,面色苍白,倦怠汗多,小儿则清涕常流,反复感冒,舌淡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或濡缓等肺脾气虚之证,治以补脾、益肺、固表,拟方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苦寒之品亦易伤阴化燥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伤,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生,故出现盗汗、心烦易怒、手足心热、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或干涩难解、失眠多梦、舌淡红无苔,脉细数等气阴两伤之证,治以双补气阴,拟方生脉散合橘皮竹茹汤加味;抗生素使用过量,或老弱多病、体质较弱而偏于阳虚气虚者复加大量的抗生素,则更易伤及脾肾之阳,病势由热转寒形成极端之变,表现为神衰肢凉,气息奄奄,厌食作呕,痰多便溏,或高热颧红,舌淡脉数等脾肾阳虚之证,治以温补脾肾,拟方附桂理中汤加味治疗。使用不同的抗生素会出现不同性质、不同脏腑部位的药后证,这与患者的体质有关,其证型是多种、复杂,难以用一种单一的固定方法所能治疗。笔者常分上述4型治疗,收效显著。

R256.39

B

1007-4813(2010)04-0534-02

2010-04-08)

猜你喜欢

苦寒中医理论症见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养咽止咳桑叶方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观菊赏鹦有怀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咏棕树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