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4例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2010-06-07常晓红

中国药业 2010年14期
关键词:右旋糖酐过敏史丹参

常晓红,李 静

(煤炭总医院,北京 100028)

与传统的中成药比较,中药注射剂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的优点,因此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其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应引起重视。复方丹参注射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治疗,临床常见的ADR为热原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反应(药疹)、过敏性休克及心血管反应[1]。为促进其合理应用,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以“复方丹参”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2002—2007年收载的中文期刊,剔除同一病例在不同期刊的重复报道后,共查阅到符合卫生部ADR诊断标准的文献35篇,共计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ADR 44例。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世界卫生组织(WHO)ADR监测中心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分别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过敏史,药品用法、用量,ADR的出现时间、类别与转归。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患者性别与年龄:44例ADR中,患者男22例,女22例。各年龄段分布见表1。

原患疾病:44例ADR中,患者原患疾病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 13 例(29.55%),脑梗死、脑血栓、脑动脉硬化7例(15.91%),颈、腰椎骨质增生及胸闷、心悸各 3例(6.82%),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外伤各 2例(4.55%),其他 14 例(31.82%)。

药物过敏史:44例ADR中,患者有药物过敏史3例(6.82%),包括青霉素、氧氟沙星、能量合剂、磺胺类药物、解热止痛药过敏;无药物过敏史15例(34.09%),药物过敏史不详26例(59.09%)。

溶剂及合用药物:44例ADR中,以葡萄糖作溶剂35例(79.55%),合用维生素C、清开灵、肝炎灵、甘利欣1例,合用头孢曲松、地塞米松1例,合用头孢噻肟钠、氨茶碱1例,合用地塞米松、合用刺五加、合用甘露醇各1例;溶剂不详者9例(20.45%),其中合用低分子右旋糖酐4例,合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克林霉素磷酸酯,合用头孢唑林钠,合用甘利欣各1例。

表1 ADR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ADR出现时间:44例ADR中,ADR出现时间小于5 min 5例(11.36%),5 ~20 min 19 例(43.18%),40 ~45 min 2 例(4.55%),3 ~5 h 2 例(4.55%),1 ~5 d 6 例(13.64%),7 d 2 例(4.55%),不详 8 例(18.18%)。

ADR分类及转归:见表2。

表2 ADR的分类及转归

2.2 分析

个体因素: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是不同的。本次统计资料中,男女患者AD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0岁以上患者28例,占63.64%。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导致用药种类较多,且机体功能衰退致使对药物的代谢、排泄相对较慢。研究证明,老年人肾血流量以每年1.5% ~1.9%的速率递减[2]。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高龄人群的临床用药监护,根据其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间隔,实施个体化用药,预防和降低ADR的发生。

原发疾病、过敏史:患者原患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多,其次为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老年人是这些疾病的高发人群。本次调查显示,高敏体质者是否易发生ADR,尚不可知。

用药方法:调查发现,44例患者主要的给药方式为复方丹参注射液经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其中单一用药引发ADR 31例,合并用药引发ADR 13例。此外,ADR的发生主要集中于用药过程的前20 min内,因此,用药时应重点观察此时间段患者的临床反应。

ADR分类及转归:44例ADR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其次为过敏(主要为皮肤过敏,其中1例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合并大叶性肺炎[3]);除3例为停药后自行恢复外,其余患者均为停药并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使用中药引发的皮肤过敏常见血管性水肿、红斑、皮疹、全身瘙痒等症状,且通常不发生于首次用药[4]236。过敏反应发生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持续很久,甚至终生不消失,以后若再用该药,即可再次引发过敏反应。应用致敏药物次数越多,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病情越重,治疗越困难,预后也越差。

2.3 复方丹参注射液致ADR原因分析

复方丹参注射液引发的ADR在老年患者中更易发生,高敏体质人群是否易发生ADR尚无法判断,联合用药易引发ADR。本次调查发现,有13例患者合用了不同的药物,而这些药物本身即易引发ADR。如甘露醇、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磷酸酯均可引发皮疹,甘利欣、低分子右旋糖酐均可引发荨麻疹、休克,而刺五加、清开灵等中药注射液亦常引发过敏。复方丹参注射液应尽可能不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因低分子右旋糖酐本身是一种抗原,可与丹参形成络合物而导致严重过敏,如休克[5]。

复方丹参注射液致ADR的原因可能还有:中药注射液在与其他药物或常用输液配伍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或产生不溶性微粒的机会增加[6];中药注射液往往是由多味中药提取物制成的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其中的半抗原与体内血浆蛋白结合成全抗原从而诱发ADR,而且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也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等形成的杂质均能引起过敏发生[7]。另有资料[4]168表明,中药注射液静脉给药易引发ADR。

3 结语

临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时,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正确掌握其适应证、剂量和疗程;加强对其ADR的监测和相关研究,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另外,医师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必要时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使用前须检查药品的色泽有无变化及是否有沉淀;应用中控制滴速,一般不宜超过60滴/min。同时,做好防范措施,一旦发生ADR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1]汤启勋.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57.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

[3]杨天秀,高 芳,刘 淮.复方丹参注射液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6,28(3):54.

[4]赵新先.中药注射剂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5]林 海,梅全喜,吴惠妃.中西药配伍禁忌的分析探讨[J].中药材,2007,30(5):620 -622.

[6]吕 强,李 静,崔 嵘,等.中药静脉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J].中国药房,2002,13(9):556 -558.

[7]刘 静,黄 祥,王玉荣.5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5):307-309.

猜你喜欢

右旋糖酐过敏史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沉默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右旋糖酐的分子量检测手段及应用
右旋糖酐酶酶学性质研究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右旋糖酐对草酸脱羧酶的修饰研究
右旋糖酐联合活血化瘀方治疗肺气肿临床观察
RP-HPLC测定石见穿中丹参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