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心理干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2010-06-06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面瘫针灸针刺

贾 静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专业2007级研究生,武汉 430061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口眼歪斜症或面僻,国外称Bell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据流行病学调查,周围性面瘫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42.5/100万[1]。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通过针刺患者患侧面部为主穴加配穴,并在各穴上施以不同手法,可以起祛风通络,调和气血之效,疗效确切。

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患者身体康复的决定性因素[2]。按照现代应激学之父汗斯塞利的应激原理,面部疾病造成的面容损坏,面部功能的丧失,作为一种突发事件,会成为一种应激源,造成紧张、悲观等心理应激反应。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那(G.sELYE)1974年曾提出应激状态的持续能破坏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从而使人降低抵抗力,易受疾病的侵袭。在国内,对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有相关报道,心理干预可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的预见性不安,可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地接受综合针灸康复治疗,使针灸的疗效显著提高,二者结合可缩短针刺治愈面瘫的疗程。现选择2008年2月~2009年8月77例面瘫患者,对其中40例进行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7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36例,女41例;年龄14~63岁,平均38岁;病程1~30 d,平均12 d;患者左侧面瘫38例,右侧面瘫39例。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部位、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初入院,针灸前1 h,由巡回护士观察并记录治疗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将自行设计的问卷(其中包括10项患者接受针灸前关心的问题)发给患者,由患者填写,从而获得患者的心理需求。治疗组按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准备。

1.2.2 针灸治疗

1.2.2.1 取穴 取患侧穴位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牵正、风池、翳风、下关、迎香、头维、太阳,合谷(双侧取穴);风寒型加风池、合谷、列缺、外关;风热型加合谷、曲池、太冲;恢复期加足三里。

1.2.2.2 操作方法 根据疾病分期不同,针灸疗法亦不相同。发展期:取30号或32号不锈钢毫针,进针在0.5~1.5寸之间,用平补平泻手法,以浅刺、斜刺为主,1次/d,每次留针30min,悬灸诸穴;静止期和恢复期:深刺可透穴,酌加电针(G6805针灸治疗仪),1次/d,每次留针30 min,悬灸诸穴;后遗症期:针后选择3~5个穴位隔姜灸,1次/d,每次留针30min。

1.2.3 心理干预治疗

1.2.3.1 担心针灸效果与安全的心理干预-信息疗法调查表明,97%以上的患者需要了解针灸医师的技术水平。实施针灸前,向患者介绍针灸医师的资历、技术水平及有关针灸的过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项,举出面瘫患者接受针灸后成功的实例,必要时协助患者探访经针灸治疗好转的病友,帮助患者获得针灸前后的知识,让患者感觉自己受到医院的重视,满足其自尊心。

1.2.3.2 疼痛的心理干预-认知疗法 面瘫的患者需要在其面部针刺,其对于疼痛的心理恐惧高于其他类型患者,故实施针灸的医师告诉患者,针灸是在快速进针、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不必担心;接下来的针灸过程医师会用力轻柔、动作迅速,以减少疼痛;给患者看所用的针灸针具,给患者更加直观的印象,改变患者认为在面部针灸过程会非常疼痛的错误观点。

1.2.3.3 焦虑的心理干预-松弛疗法 发生面瘫的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精神压力很大,特别是年轻患者多情绪急躁,也有因性急不能配合治疗,影响疗效者。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应采取安慰疏导,精神转移,如听音乐、交谈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其焦虑情绪。

1.2.3.4 悲观怀疑情绪的心理干预-鼓励疗法 患者面瘫后影响面容美观,给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治疗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年轻或女性患者,在发病影响面容后,会出现悲观和怀疑能否治愈的心理,此时要告诉患者面容在治疗后可得到改善以至治愈。鼓励患者谈感受,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安慰,帮助减轻焦虑,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经1~2个疗程治疗后评定疗效。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3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3.1 针灸治疗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通常认为风湿、病毒感染、中耳乳突炎等使面神经产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引起神经水肿,神经鞘膜血管扩张,使神经变性加重,从而导致临床症状产生。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病发病初期(1周内),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针灸治疗时,取穴宜少,轻刺激,或等待1周后才开始治疗。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面部麻木,甚则面肌抽搐,或致口眼歪斜难以恢复。针灸治疗本病行之有效,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3.2 心理干预治疗

3.2.1 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针刺时心理应激程度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生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在心理社会因素同疾病的联系中,应激被视作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自己眼底下被针刺,常常是困扰许多面瘫患者的主要应激反应。由此,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焦虑情绪往往能降低患者的痛阈和耐痛阈,增加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如感觉痛苦、对痛觉敏感、产生肌肉紧张等,从而影响针刺效果,导致患者针刺后自我感觉不佳。“准确期望理论”认为,当一个患者知道了希望知道的各种真实信息后,对各种应激性医疗情绪的害怕情绪就会相对减轻,忍耐性增强。据此,针刺前应用提供信息、矫正认知、松弛训练等心理学方法[3],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调节患者的期望与针刺前焦虑水平,并增强患者的信心和自我控制感,可保证患者平稳度过第一次针灸的恐惧期,减轻针刺疼痛与不适。

3.2.2 心理干预能促进患者乐观积极的配合针刺治疗 发生面瘫后,患者往往有口眼歪斜,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等症状出现。此时,是患者心理反应比较集中、比较强烈的阶段,接受针刺的疼痛和对出现面瘫症状后能否恢复如常的担心,使患者产生新的焦虑,很多初期患者会误把面瘫病程发展中的正常反应看成是针灸效果的不佳,产生许多疑虑和主诉,以至少数患者自暴自弃,放弃治疗,从而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应采取安慰疏导和精神转移法,如听音乐、交谈,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其焦虑情绪。对于患者抱有悲观和怀疑能否治愈的心理,要多鼓励患者,多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安慰,帮助减轻焦虑,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此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医患间作用和关系模式(由“主动-被动”型改为“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由于大多数医疗活动是医患双方的共同事务,患者理应成为自己医疗活动的积极合作者和参于者,同医护人员一起为恢复自己的健康负责。绝大多数患者期待着同医护人员的合作以便减轻病痛,尽快康复,但相当数量的面瘫患者并不确切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通过针灸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干预,患者有充分的动机与方法去实施或配合医护人员的活动,不至于因为这些活动而引起强烈的痛苦。

综上所述,针对面瘫患者发病过程中心理需求进行相关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状态,减轻应激反应程度;能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主动参于各种治疗与护理;能增强患者对针刺疼痛的耐受性,减少悲观情绪,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1] 杨丽霞,周贤刚.电针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灵活应用[J].中国针灸,2004,24(11):58-59.

[2] 车文博.心理治疗手册[M].2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709.

[3] 陈妙霞.术前病人心理应激及干预[J].护理研究,2003,17(3A):261-263.

猜你喜欢

面瘫针灸针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