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

2010-05-30黄金魁雷吉来

唯实 2010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文化话语

黄金魁,雷吉来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惠州学院 思政部,广东 惠州 516007)

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

黄金魁1,雷吉来2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惠州学院 思政部,广东 惠州 516007)

大众文化是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鼎足而立的文化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大众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必须正视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争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最大限度地抑制其负效应,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

大众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

一、大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

大众文化,是一个歧见纷呈的概念。但是,在众说纷纭的界定中,包含如下共同的特征:其一,以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为兴起基础。文化以商品的形式供大众消费,并且可以复制和批量生产;其二,以现代传媒为传播介质;其三,以普通大众为传播对象。大众自由消费文化商品,平等参与文化传播与创建;其四,以愉悦大众为主要目的。大众文化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借助通俗的语言,以满足大众感官愉悦为价值取向。

在我国,大众文化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鼎足而立的文化形态,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不同的社会思潮都能够生存于其中,而且是流动易变的、可以被引导的。大众文化可以被制造出一个个的潮流,或称之为时尚。关于大众文化中的大众,它也不是一个同质的整体,而是“多质”的。“利益阶层的分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等等,都成为‘大众’以‘多质’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表现。”[1]10

正在勃兴的大众文化,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养成既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消解作用。

从积极方面来说,首先,大众文化因为与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相联系,有助于民众摆脱传统农业文明封闭、狭隘、守旧等观念,形成开放、创新的现代文化观念。其次,大众文化因其商品性和供消费性,大众可以凭借其经济实力自由选择,在这种自主的参与过程中,民主、平等、自由的公民意识不断生长和养成。其三,大众文化具有广泛参与性,民众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参与塑造大众文化,从而使大众在参与中获得文化认同。

大众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消解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媚俗化。一些文化商品的生产和制造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迎合大众中的低俗需求,忽略社会效益。第二,功利化。由于大众文化世俗性和日常生活化的浸润,理想主义被逐步消解,大众及其文化趋于现实,一切以当下的体验为最高追求。第三,大众在大众文化中失去自我。大众文化的潮流和时尚可以被制造,可以被操纵,所以潮流和时尚中的个人往往被这些制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潮流或者所谓的时尚所裹挟,从而失去自我。第四,我国的大众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易受西方大众文化,尤其是美国大众文化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的主流价值观。

虽然大众文化对于社会主流文化有着一定的消解作用,但是,它也为推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和载体。大众文化由于其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以世俗化、通俗化的方式,于无形中形成一种广泛参与的文化形态,在大众有意或者无意识之中传播了其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因此,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可以借鉴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可以直接以大众文化本身作为载体,实现社会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

在当代中国,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就是要使之成为普通大众共享的价值观。在大众文化勃兴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必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又借助大众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发展的指导,是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前提。大众文化因为媚俗化、功利化和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倾向,所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处于统领地位,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的大众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整体,既能够保证我国大众文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更能够成为大众文化感染、熏陶大众的良好的精神素材。

大众文化以工业文明、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媒体为载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影响着大众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而且必须以大众所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以获得大众认同。具体而言:

(1)在传播媒介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应该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和新技术。现代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的载体和中介,不但是大众获取信息、认识社会、交流思想的渠道,而且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性的重要力量。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除了依靠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平面媒体,如报章杂志等传播方式之外,应该更多地采用现代大众传媒,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技术,以视觉化、形象化、网络化等众多媒体手段,实现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让大众易于触及与接受。

(2)在传播技巧方面,实现话语方式的通俗化,传播形式的娱乐化,传播内容的日常生活化。话语方式的通俗化,是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优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应该实现话语的通俗化,借助民间的大众的语言。当然,由于大众素质的差异,尤其是都市白领这一大众文化的主体文化素质并不低,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也要切合这一群体的需求。大众文化以娱乐大众为追求,大众便在娱乐中受到大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也应在娱乐大众中传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传播内容的日常生活化,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满足大众的日常的精神追求,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在传播策略方面,实现显性宣传教育与隐性熏陶相结合。鉴于大众文化流动性与易变性和被操纵和可引导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组织意见领袖,适时地发表意见,引起大众共鸣;另一方面,适时地策划相关话题,制造与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潮流,引领与主流文化一致的时尚。

(4)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文化生产者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到文化产品之中,使大众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同时,在发展主流文化产品、满足大众多元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应该制定政策限制和打击那些内容低俗、制作粗糙的文化垃圾,防止它们打着大众文化的幌子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侵蚀大众心灵。

(5)在开放大众文化场所方面,我国目前推行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在推进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让大众在玩乐中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浸润。据报道,自2008年1月中央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来,全国已有1440多家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此外还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自行向社会免费开放,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但是,免费开放的场馆在布展、宣传教育方式和服务水平方面仍需努力提升质量。同时,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方面的开发力度和文化资源整合还需创新,以将丰富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景物之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需要提炼特定的话语。这一话语,既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内容,又应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识记。我国古代以“仁、义、礼、智、信”统称的价值观话语,西方社会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统称的价值观话语,因其简明扼要而易于被识记和传播。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特定的话语体系。当然,这种话语必须经过论证、阐释,并且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最终被大众认可和遵循。最终确定的话语,便可以通过宣传、政策引导、文化产业支持等方式,在大众文化中反复呈现,并最终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需要区分层次性。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传播受众即大众的层次性;二是核心价值体系自身要区分层次性。如前所述,大众文化浸润中大众的多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要取得实效,必须对大众进行区分,根据他们各自的利益需求、思想观念、文化素质以及职业要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具有层次性。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分为核心价值观、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3]32也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分为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价值体系两个层次。[4]193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自身的层次性,要求传播时必须按照不同层次的内涵,提出不同的要求。

[1]沈壮海.多质的大众与共享的价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5).

[2]李舫.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N].人民日报,2010 -1-27(6).

[3]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4]王明初.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价值体系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责任编辑:彭安玉

book=23,ebook=236

D648

A

1004-1605(2010)05-0023-03

本文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科学发展观融入教学体系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2008CZ016。

黄金魁(1973-),男,湖南耒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惠州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雷吉来(1963-),男,广东罗定人,惠州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文化话语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浅析“大众文化”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