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庄林续道藏》看清代闽台道教关系

2010-05-11盖建民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道士道教

本文以学术界较少涉猎的《庄林续道藏》为基本素材,通过对其所收道书的研读,钩沉出许多有价值的闽台道教交通史料,并对清代闽台道教文化的交流提出了新见解。指出,清代是道教经典大量传入台湾的主要时期,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门户。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的经卷的内容、刻刊人或助印人身份以及斋醮文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清代大陆道教正一派三山符箓(龙虎宗、阁皂宗、茅山宗)及清微派、神霄派和净明、闾山派(三奶派)都相续移入台湾,而这些道派的许多经卷是直接从福建传播到台湾的。

关键词:清代闽台道教关系《庄林续道藏》

作者:盖建民,哲学博士,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闽台宗教文化的交流传播问题是闽台区域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台湾除了与大陆有密不可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外,尚有不容分离的‘神缘关系”。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从闽台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来揭示大陆与台湾脐带相连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界目前对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多集中于民间信仰这一领域,对正统道教在台湾传播和影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以目前国内学术界较少涉猎的《庄林续道藏》为基本素材,对清代闽台道教文化传播交流及其特点进行考析,以求正于同道。

一、《庄林续道藏》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1975年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署名“庄陈登云守传,Michael Saso(苏海涵)编辑”的《庄林续道藏》凡25册。收录了大量流传于台湾北部的道教科仪文献和斋醮符咒秘诀,多为秘传抄本,为研究台湾道教的源流和现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Michael R.Saso(1930~)系美国夏威夷大学宗教系教授,中文名字苏海涵。苏海涵在英国伦敦大学获中国文学和宗教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及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海涵在台湾北部从事台湾道教田野调查。据苏海涵用英文撰写的《庄林续道藏》导言披露:《庄林续道藏》所收集的道经,除了第四部《小法——闾山神霄小法》卷18-23外,绝大部分属于庄、林、陈、吴诸家世传正一嗣坛和秘传抄本。正一嗣坛的道士主要活动于台湾北部,包括基隆、台北、桃园、新竹、苗栗(猫里)和台中地区。因此,《庄林续道藏》的出版,首次将流传于台湾民间的道教经卷公之于世,自然引起了新竹一带道士的不满。据载:“1979年,苏海涵又在东京龙溪书院出版了《道教秘诀集成》,将某些道教秘传抄本刊出。这就引起了新竹一带道士的愤慨。”这一小插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庄林续道藏》所收录道经的文献价值。

《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分成四大部序。第一部《金篆——王朝醮事》凡50卷,第二部《黄箓——午夜丧事》凡19卷,第三部《文检——符咒秘诀》凡10卷,第四部《小法——闾山神霄小法》凡25卷,共收道书104卷。据笔者对经卷的研读,发现不少有价值的闽台道教交通史料。为节省篇幅,现将《庄林续道藏》所收道经细目及研读心得钩沉制表如后备考(参见本文末附录)。

二、清代是道教经典大量传入台湾的主要时期

学术界关于道教传人台湾的年代存在分歧,目前尚未定论。一般认为:“从台湾省的发展历史来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就陆续建有真武庙,可以推测,道士移入台湾时间至迟不会晚于十七世纪的后半叶,或许比这更早。”这一推测有一定道理。连横所著《台湾通史》中记有一则有价值的线索,《台湾通史》卷一《开辟记》云:“及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主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举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世。其《题澎湖》一诗,鬼井盐水,足写当时之景象。”书中所指的施肩吾就是唐代的一名道士。唐道士施从栖真子施肩吾“率其族迁居澎湖”这一情况来看,至迟在唐中叶就有道士在台湾地区云游活动。

台湾道教宫观庙宇是明末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闽粤人大量移居台湾后建立起来的。“夫台湾之人,闽、粤之人也,而又有漳、泉之分也。粤人所至之地,多祀三山国王,而漳人则祀开漳圣王,泉人则祀保生大帝,是皆其乡之神,所以介福禳祸也。”郑成功时代台湾所建庙宇多为闽粤移民供奉的乡神家庙,但属于正统的道教宫庙也为数不少。据清代第一部《台湾府志》卷之六《庙宇》记载:“东岳庙,在府治之东,伪时(指郑成功据台时)建,以祀东岳之神(指东岳泰山大帝),郡守蒋毓英捐俸重修。”“上帝庙,在府治东方坊,伪时建,祀北极大帝,内有明宁靖王楷书扁额‘威灵赫奕四字。”另据清乾隆十二年范咸等修《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九《杂记》“寺庙附考”云:“元帝庙在东安坊者称大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年间重修。在镇北坊者称小上帝庙,亦郑氏所建,康熙三十七年重修。南路长治里前阿社祀五:文昌梓潼、汉寿亭侯、魁星、朱衣、吕祖,后祀东王公西王母。又伪时建玉皇太子庙。”上帝庙也称真武庙,主祀北极玄天上帝,“郑氏据台因多建真武庙,以为此邦之镇云。”由此可知郑氏时代台湾已建有东岳庙、玄天上帝庙、玉皇庙等道教庙宇。当然建造最多的是真武庙,“一在洲他尾纲,一在下洲仔甲,一在广储东里,一在仁和里下湾,一在崇德里,一在大目降庄,俱伪时所建者。”

郑氏时代由于台湾庙宇陆续建立,道士人数增多,故对僧道度牒还开征杂税。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七《关征志》附有“郑氏征收杂税表”,云:“僧道度牒,僧每名二两,道士五两,年征二百两。”这也透露出当时台湾道士人数已不在少数。

笔者认为判定道教正式传入台湾地区有几个不同层次的指标,一是道士移入台湾的年代;二是道教宫观在台湾建立的年代;三是道教经典,宗派组织在台湾的传播。就前二项指标来看,至迟在唐中叶时,台湾地区就有道士在云游活动,在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道教的宫庙也陆续建造起来了。但就道教经典、教义和道教组织的传承而言,清代是道教大规模传入台湾的重要时期,这可以从《庄林续道藏》中得到有力佐证。

首先,从笔者对各卷抄写年代或刊行时间的初步判定来看,很大部分在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少数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和20世纪60年代。其中嘉庆(1796-1920)年间l卷,道光(1821——1850)年间23卷,咸丰(1851——1861)年间2卷,同治(1862——1874)2卷,光绪(1875——1908)年间22卷,1933年1卷1963年2卷,1966年2卷,其余各卷时间待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是道教经书在台湾流传最多的时期。

其次,从各卷抄录人身份和来源来看,清代台湾的道士业已以在乡镇中设立道坛的形式建立起道教组织。据笔者初步统计,《庄林续道藏》中所收道书分属八、九个道坛,其中法真坛18卷,法应坛14卷,通灵坛7卷,源应坛8卷,灵应通真坛1卷,修真坛1卷,应成坛l卷,云妙坛l卷,其余经卷所属道坛待查。关于大陆道教传入台湾后的发展状况,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有一段评述,云:“台湾道教,非黄老之教也,微不足道。而

其流衍人间者,则为张道陵之教。……然台湾道士,非能修炼也,凭借神道,以赡其身,其贱乃不与齐民齿。唯三官堂道士,来自江西,蓄发方式,悬壶卖药,谓之海上方:颇守道家之律。若市上道士,则仅为人家作事尔。坊里之中,建庙造像,陈牲设醴,宰割自鸡,以血点睛,谓之开光。天灾火害,惧而修省,设坛以禳,谓之建醮。旱魃为虐,祷告龙宫,朝夕诵经,谓之祈雨。亲丧未除,三旬卒哭,表神礼忏,谓之报恩。又或妇孺出门,忽逢不若,画符吹角,谓之收煞。病人勿药,合家有喜,上牒焚楮,谓之补运。中妇不孕,乞灵于神,换斗栽花,谓之求子。凡此皆所以用道士也。”清代台湾道士多属于正一派火居道士,以为百姓建醮祈禳、表神礼忏、植福超度和收煞却灾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故他们在各地区设立的法坛就自然成为彼此联系和互助的组织形式。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有关的台湾北部台北新竹一带道坛(已查明的)就近10个,足见清代台湾道教发展的规模。

三、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门户

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的内容来看,清代大陆道教正一派三山符箓(龙虎宗、阁皂宗、茅山宗)及清微派、神霄派和净明、闾山派(三奶派)都相续移入台湾,而这些道派的许多经卷是直接从福建传播到台湾的。下面我们分别从经卷的内容、刻刊人或助印人身份以及斋醮文书等几个方面加以阐明。

《庄林续道藏》第一部卷三《开光科仪》第三十页所开列的“开神明祖家”如下:

三代公祖家在龙湖境主家在华阳庙

祖师公家在蓬莱普庵家南泉山

大王公家在石古庙仁福王公家在南安延福寺

帝君公家在漳州白礁上帝公家在武当山

法王公家在金沙桥陈皇君家福州古田

林皇后家兴化莆田李皇君家泉州海口

哪咤家在兴化函头二相公家推阳城祖庙

武安尊王家在后坑官保生大帝家在白礁

可见,卷三《开光科仪》中所供奉的神明祖家很大部分是福建籍的,如福州古田的陈皇君、兴化莆田的林皇后、泉州海口的李皇君、南安延福寺仁福王公家,兴化函头的哪咤家,今厦门海沧白礁的保生大帝等,这表明卷三《开光科仪》是从福建流传到台湾的。

第一部《金箓——五朝醮事》卷27《三官大帝宝经》是一部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的道教科仪卷子,卷中上章人自述云:“大清国福建福宁府霞浦县灵霍乡柘洋里三十一都凤岐境新屋居住弟子吴法顺,缘成丰五年五月问中夜偶获一梦蒙慈悲佛母临空现出金身,默告以持斋事延及七年六月十九日△△△顺等谨启凡诚沐浴焚香敬就当空……”由此可见卷27《三官大帝宝经》源出于福建霞浦,后流传到台湾。

第三部《文检——符咒秘诀》卷7《茅山祖师咒》汇集了茅山宗科仪中使用的咒诀,诸如追神咒、仰启咒、玄天上帝咒、雷神咒、召斗咒、净水咒、本坛咒、净口神咒、净坛神咒、开口神咒、总请娘妈神咒等40余则神咒,值得注意的是内有二则咒诀与众不同,即太平圣母陈皇君神咒和敕封顺懿元君陈太后神咒,兹录如下:

太平圣母陈皇君神咒:谨清福州古田县临水三宫陈奶娘,曾受闾山传秘法。统领兵将百万人。百花桥头度男女,鼓角山场救良民。父是陈昌陈长者,母氏月官葛夫人。甲寅年来正月半,子时生下奶娘身。地下金盆水满地,香汤沐浴洗娘身。南海观音亲度去,老君传法济难民。家家奉祀娘香光,处处米庄望娘妈身。娘身化在古田县,一炉香火万家兴。

敕封顺懿元君陈太后神咒:夫人夫人,福州显身。原是上界天仙女,本是南海观世音。甲寅年中娘降诞,正月十五子时生。手捧金盆来盛水,五龙吐水洒娘身。父是陈家陈长者,母氏月宫葛夫人。亲授闾山传正法,驱邪祈雨救万民。奶娘驾云入宫门,解救闽宫三皇后。双生太子甚康宁,皇母云头亲显现。闽王宣封谢娘恩,敕封护国陈夫人。有灾有难念娘咒,腾云驾雾亲降临。扶助师男行道支,治病驱邪莫延停。

闶山派是唐宋以来在福建兴起的一大地方道派,与净明道有一定渊源关系,主祀“大奶临水夫人陈靖姑”“二奶李三娘”、“三奶林九娘”,故又称“三奶派”。三奶派道士在清代大量移入台湾,俗称“红头师公”,与主要从事丧葬法事为主的“乌头师公”

(源自江西龙虎山的正一派道士)相区别。《庄林续道藏》第四部《小法一阊山神霄小法》中所收集的道书主要就是闾山派科仪和秘诀,诸如卷一《请夫人科》、卷二《请夫人科仪》、卷十六《阊山秘诀》、卷十七《下席科、送神三献供》等等。

其次,《庄林续道藏》中所收道书的刊印人和助印人有许多是福建信士。

例如,第一部《金箓——五朝醮事》卷38-39《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末二处题有

“闽邑林心水敬刊,大清道光乙末岁仲秋吉旦,板存于山九仙观”字样,于山九仙观乃福州地区一大道观,以刊刻道教经书而出名,宋代《政和万寿道藏》就刻刊于于山九仙观。

又如,第四部《小法——闾山神霄小法》卷十五《关圣帝君明圣真经》卷末所列助印人也大都是闽省晋江、泉州、惠安一代的信众:“惠东永怀堂许印送龙银肆大员(圆),桃津张道五叩求老母福寿康泰并乞平安印送五十部,儒林堂客于浯江敬求合家平安奉送一百本,南邑蔡芳远敬印壹大员(圆),新竹北门口街承隆号陈根田祈求身体家中平安先印送四十部,南邑卅五都漳州□乡蔡英才印送五大元,鹭江彭辉光祈母康安印送银贰员(圆),晋南卢晋乡友鲁印送,晋南培德堂杨世盏印送肆拾部,晋邑浔美信士万树春偕弟子年春叩求祖母母亲合家平安印送叁大员(圆),晋邑贡生施丞谦敬印壹佰部,泉晋安平美轩王敬送五拾部,泉晋平察人时祈求母亲康安长寿合家平安敬送壹佰部。”

此外,《庄林续道藏》第三部《文检——符咒秘诀》所收的各式斋醮仪轨文书,斋主往往都题署“大清国福建省原籍△△府△△△人氏,现寓台湾△△居住奉道修礼忏”,如卷一《吴氏文检》第1 52页之“增库牒式”,第176页之“赦书式”,卷二《醮、丧式三五朝文检》第19页“启三官式”。同样卷六《意文符咒》第67页“灵宝大司状”也云:“兹据清国福建省原籍AA居住建坛奉道追修礼忏填库校度阳世孝玄孙……”20卷一《吴氏文检》第126页“黄策大斋坛”也是很好的例证:“牒

奏为大清国福建省原籍△△府△△县人民,现寓居台湾北路△庄居住奉道修斋礼忏拔度填库阳世报思

斋主△△△暨孝眷人等正荐……”这样文书在《庄林续道藏》中还有很多,兹不一一枚举。

综上所述,清代是道教经典大量传人台湾的主要时期,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门户。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的经卷的内容、刻刊人或助印人身份以及斋醮文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清代大陆道教正一派三山符箓(龙虎宗、阁皂宗,茅山宗)及清微派、神霄派和净明、阊山派(二奶派)都相续移入台湾,而这些道派的许多经卷是直接从福建传播到台湾的。这也充分说明了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中介,从而再次印证了闽台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责任编辑:于光)

猜你喜欢

道士道教
A New Way of Dao
种梨
多谢兄长
王婆酿酒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道家道教研究
漫画与幽默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道教门派介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