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中国当代慈善文化

2010-04-21李庆年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慈善事业慈善

李庆年

胡锦涛同志在接见出席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将慈善文化摆到了慈善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明确提出“希望各级各类慈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这表明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已经将慈善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留下了包括慈善文化在内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三教九流,尽管流派不同、主张各异,但都提倡慈善理念。譬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上善若水”思想,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佛教的“慈悲”思想……素有“亚圣”美誉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以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名言,高度概括了先人们的慈善理念。可以说,我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传统的慈善活动都是基于施助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怜悯而进行的简单的施与行为。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慈善事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化。从国内外慈善现状来看,现代慈善事业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可是慈善意识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慈善意识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与传统慈善理念相比,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飞跃,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个体之间的慈行善举飞跃到社会化、组织化的行为,二是从金钱物质的单一救济飞跃到扶助受助人的生存能力,三是从少数富人对穷苦人的施舍飞跃到全社会群众组织起来进行社会互助,四是从短期的阶段性救济飞跃到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乃至提升人生价值。从现代慈善事业的性质看,它是建立在社会捐助基础上的社会救助事业,也是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

现代慈善意识和传统慈善理念,在助人解困方面虽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受助人基于现代慈善强调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意识,往往只强调人的平等权利,财富应当共享,认为别人给自己以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不懂得珍惜资助人的慈心善行,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说,甚至还要抱怨资助太少,杯水车薪,不解决问题;有的竟然直接上门“索捐”;另一方面,由于全社会的慈善文化气氛不够浓厚,慈善的核心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有的捐助者不把捐助行为当做慈善来实施,而是将其当做商业行为来算计。有的捐赠单位为了满足自身特定的需要而进行“应景表演式”的慈善捐赠。更有甚者,个别单位和个人竟然出现了“诈捐”现象,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尽管有一批先富人群在慈善方面作出表率,但“为富不捐”的现象也颇为普遍。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正在自觉地回归中华文化。挖掘中国的慈善理念,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之精华的同时,与现代慈善意识接轨,营造良好的慈善环境,培养国民的慈善责任感,重构中国当代慈善文化,势在必行。重构中国当代慈善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做的工作很多。笔者联系从事慈善工作的实践,深切感到,应当重点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弘扬“上善若水”的传统慈善理念,重构中国当代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提出了“上善若水”的理念。他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用“水”这种物质,作为慈善这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之行为的指代物。这一慈善理念的光芒,穿透漫长的岁月,照亮历史的天空,历时愈久,愈见其纯真珍贵。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上善若水”为基石,倡导捐赠者摒弃个人得失的计较,真正做到以助人为乐事。同时,在核心价值观重构的过程中,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到历史长河中去寻觅符合人们心态和当前社会现实的思想火花与道德认同感,从而使捐赠者拥有自我激励的动力,增强社会的示范效应。

其次,提倡“有善无类”的慈善理念,重构中国当代慈善文化的大格局。

慈善事业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重构中国当代慈善文化首先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以传承和弘扬人类共同的慈善文化资源,在空间上不分国内国外,在时间上不论古代现代,在价值上不限质量高下,兼收并蓄,取精华,弃糟粕,为我所用。一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现代慈善文化资源,提倡社会成员富裕后的乐善好施,鼓励人们通过人道关怀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全社会相互帮助和关怀的新思维与行为方式,使慈善不仅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也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风尚;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慈善传统美德,到人类历史长河中去寻觅更多的符合现代国人心态、适应现代社会道德认同感的善念,在思想文化深层次上去体认和领悟更多的具有包容性的慈善资源。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以及西方文化中的“爱心”、“宽恕”、“感恩”、“分享”,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资源,都应将其融入到我国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中,使其成为人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第三,培育“爱心传递”的慈善理念,增强中国当代慈善文化的渗透力和辐射力。

传统与现代的慈善理念存在着质的差别。传统慈善建立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桃报李”等伦理判断基础上。在现代理念中,慈善是种公共行为,捐赠是以慈善组织为中介,捐赠与受赠分离——捐赠人不知道哪些人因他受助,而受助人也不知道是谁帮助了他,这已成了国际惯例。有个关于“用爱改变世界”的故事,更能生动地反映“爱心传递”这种现代慈善理念:有位社会学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想出可以改变世界的办法。有位男孩提出了“把爱传出去”的建议,即让每一个得到别人帮助的人,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简单地去回报帮助过他的人。他身体力行,首先帮助了身边的三个人,作为补偿,他要求这三个人每人去帮助另外三个人……就这样,他使自己成为传播爱心的启动者,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将爱心放射出去。“爱心传递”是将爱心按几何级数增长,构成爱的网络,从而,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和谐的氛围。

重构中国当代慈善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闻媒体在其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抗震救灾捐赠活动中,有位企业家说错了一句话,遭到网民大面积的“拍砖”。而凤凰卫视在报道中,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及时让这位企业家在节目中第一时间向观众作诚挚的道歉,获得了网民和观众的谅解。同时,凤凰卫视还报道了这位企业家和他的企业为灾区捐助亿万元资产的感人过程,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想来,媒体关注中国的慈善状态,也应当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始终不渝地将传递爱心放在首位。

作者:青岛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

(责编/郭建民)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慈善事业慈善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