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缂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04-14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丝绸 2010年8期
关键词:缂丝

周 萍(河南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缂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 萍
(河南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缂丝以独到的织造技术形成特有的风格,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缂丝的历史沿革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论述了缂丝业的市场现状,探讨缂丝产业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及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措施,为缂丝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缂丝;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织锦、刺绣、缂丝成为织绣拍卖领域的“三大主力”,其中以缂丝最受关注。缂丝又称“刻丝”,与苏绣并称为姐妹艺术,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进中原[1]。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2]。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来言明缂丝作品的珍贵。

1 缂丝的历史与艺术特色

1.1 历史沿革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一件“缂”工艺品,是1959年在新疆巴楚南脱库孜来古城南北朝时期的遗址中出土的一块“红地宝相花的汉代缂毛残片”。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系于女舞俑身上的菱形纹缂丝腰带,据考古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缂丝实物[3]。《西域考古记》中有唐代宝相花纹缂丝文字的记载,宋代更为盛行,南宋时缂丝生产的重心由北方移至长江下游的江浙的苏州、松江等地。元代缂丝已用于皇室贵族袍服中,清代缂丝织造基本上被皇族垄断,晚清以后,缂丝逐渐走向衰落。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为了弘扬民族艺术,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在10种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多种新技法,织成双面异色异样的缂丝织物,揭开了缂丝新的一页,同时成功地复制了南宋沈子潘和朱克柔的作品;特别是苏州刺绣研究所成功复制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皇帝缂丝龙袍,充分体现了苏州缂丝艺人的整体实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州缂丝曾发展到历史以来的最大规模,从业者有上万人,设备上万台。但到了90年代之后,由于市场的变化,缂丝生产急剧萎缩,仅存几家小企业在生产。2006年5月20日缂丝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国色天香,华服大典”上,王嘉良等人将其织造工艺运用到中式服装中,把其文化价值彰显得淋漓尽致,引来了无数的惊艳目光。2009年1月《中国缂丝》专著一书出版。

1.2 艺术特色

缂丝工艺是中国织绣的瑰宝,其制作技艺十分特殊,是以天然蚕丝为原料,以生丝作经线,各种染色过的熟丝为纬线,以“通经断纬或通经回纬”的手法直接织成,表现各种不同的纹样和繁复的色彩[4]。在简易的木制机器上,用很多竹叶形的小梭子和木梳形的拨子,按预先在经面上画好的图案来回穿梭分块制织[5]。纬线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花纹轮廓碰到垂直线的时候,就留有断痕,与其他织物相比,有着显著不同的工艺特点和风格,是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整幅作品完工后,悬空视之,满幅透空的针孔,犹如万缕晶珠,仿佛像尖刀刻镂一般,正反面颜色、造型完全相同,纹样如刻,故又称“刻丝”[6]。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7]等原则,整体呈现出浑朴、高雅、艳中具秀的特色,深受世人珍爱,古有“织中之圣”之称。另外,缂丝的图案不同于一般刺绣那样附在底料之上,容易勾丝或者松弛,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是标准的一体化结构,决定了缂丝具有较强的可洗性能。

2 缂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有苏绣、缂丝两项织绣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因其成功商业模式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和熟悉,而对缂丝了解和熟知的人并不多。由于历史原因,相当数量的国内缂丝作品流失海外。2001年以来,一些缂丝珍品开始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缂丝几经兴衰荣败,时至今日,在专家学者的倾力研究下,在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下,苏州缂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缂丝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否持续有效地发展,还需要理性管理与规划。

2.1 后继人才缺乏

缂丝虽然产品图案精美,但品种多变,批量小;缂丝织造业所涉及的生熟丝过细,工艺处理难度大;缂丝生产工序繁复,质量控制任务繁重,民间就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的说法;织造设置精良,织造人员必须要有耐心、细心,技术水平要求高;织造温度、湿度要适宜,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等特点,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目前愿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为数不多,缂丝织造面临着无人继承的难题。

2.2 市场缺失规范

缂丝业一是在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形成都管、都不管的局面,体制不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散,织法内容互相保密,不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三是缂丝技艺繁杂,以及所用的材料珍贵且售价不菲,一些商人利用人们对缂丝不了解的间隙,为了追求利益,降低成本,不惜使用一些低劣的材料来织造缂丝,甚至用其他织物假冒缂丝抢占市场,造成缂丝在产品质量上参差不齐。

2.3 题材局限性大

从存世缂丝题材发现,绝大多数缂丝图案是和佛教艺术有关。从近几年来开发的产品来看,题材多是沿用了历史遗留题材,并没有把传统题材延续性、拓展性和多样性开发出来,更没有涉猎到生活多元开放性特点的题材。

3 缂丝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组建专业机构体系是发展的前提

有实力的缂丝企业应积极向国家争取成为织绣机构改革试点单位,这是缂丝产品在民众心目中树立形象,让民众进一步认识、辩别缂丝产品的重要一环,也将大大提升缂丝产品的地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缂丝产业就有明显优势,这为组建织绣机构体系提供坚实基础,也将为缂丝产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支持[8]。组建织绣机构体系可以苏州缂丝业为主体,整合国内其他地方织绣机构,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按资质、规模等资本方式进行组建,使缂丝业逐步成为织绣业的品牌。

3.2 集团化经营是发展的先导

随着各种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剩余劳动力大大增加,劳动密集型的缂丝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性产品丰富的优势,把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成巨大的人才资源,同时吸引和增加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织绣机构和政府联合,通过政策、制度和优惠措施等,促使集群内部的优胜劣汰,调整集群内的企业,实现企业间的并购,整合企业产能规模,增强企业的实力,进而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集群龙头企业。利用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联合、破产,促进缂丝产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团化,加速壮大规模实力;消除生产规模小、散的弊端,消除织法内容互相保密的行业壁垒,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优质要素的流动和配置。

3.3 题材创新是发展的根本

题材的创新可以遵循两个原则:首先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进行题材创新;其次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题材创新。要兼顾两个原则,就要做到日用品艺术化、艺术品实用化、文化品传播化、礼品收藏化、装饰品象征化、纪念品永久化、宣传品形象化。同时利用缂丝产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的一体化结构、较强的可洗性能等特点,进行逐类探索相应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方法。

日用品艺术化,就是把做成披肩、围巾、领带、箱包、床幔、窗帘、空调罩、电视机罩等产品,使图案与底布整体化与立体化来增加艺术效果。艺术品实用化,根据不同民族的信仰、崇拜用缂丝表现形式制作成年画、门神、灶神等艺术品,去占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市场。文化品传播化,盛世收藏名人字画、古物是市场规律,可以有选择地修整、复制一些经典的传统缂丝艺术品,用来进行拍卖、研究、展示和教育民众;还可织造有代表意义的名人字画,它会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传播意义。礼品收藏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赠礼品是人们增进友谊和亲情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利用缂丝经得起摸、擦、揉、搓、洗的特点,做成各种吉祥物,特别是各民族图腾等产品,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也可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做各种庆典、会议活动的礼品,使礼品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还可以为展博会的礼仪人员做绶带等,既有宣传本部门和单位价值的标示作用,又可让客人留下永久印象。装饰品象征化,一些高档建筑已开始向具有传统工艺特色和内涵装修的方向发展,可以为政府礼仪场所、公司会堂、星级宾馆、高级住宅及其他高雅场所进行文化、特色装饰。纪念品永久化,可以和婚庆影楼结合,为新婚或纪念婚姻的人们做缂丝像,又可为婚庆影楼订做成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造型、不同性别、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民族服饰或礼仪婚服,作留影纪念用。宣传品形象化,可积极推行为节目主持人及影视基地从业人员定制个性服装,为国际友人、亲朋好友量身定做民族服装等。这样既保持其传统特色,遵循缂丝业题材的民族性、收藏性、艺术性,又宣传了缂丝独有的品质,还可推动缂丝业发展,促进生产,扩大就业。

3.4 激励机制是发展的动力

缂丝产品的质量提升是需要建立和创新激励机制的。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但人又有较强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的发挥需要激励、需要激发个人和团队的潜能。激励机制能有效发挥个人和团队的积极因素和向上精神。竞争环境是产生激励的有效动因,创建竞争环境的目的是提高个人和团队的竞争力,保持长久持续的发展态势[9]。个体和团体只有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才能激发态势,才能激发个人和团队活力,克服固有懒惰情绪。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首先要建立考核机制,在充分调研和借鉴的基础上,制定客观、合理、适用的考核标准,并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奖惩制度、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等执行标准,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制定报酬制度。有了完善的竞争机制,就可以激活团体和个体,产生积极效应,真正使每个团体和每位员工不断超越自我,提高素质。

3.5 专业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缂丝人才的聚集和开发以培养与引进同步进行是明智的办法。首先,以定单式的培养建立梯队人才培养体制。可以让政府或专业机构牵头,让企业和一些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签定培养协议,如设立缂丝专业,建立缂丝研究开发基地,培养一批有深厚艺术底蕴、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后备队伍。聘请缂丝高级工程人员做兼职教师,传授一些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能技法课程;职业学校教师可以传授艺术鉴赏、色彩构成、图案、设计、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来完成学生专业课程。其次,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培养模式,根据所需求的人才,把本企业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员工送到相关学校进行培养,也可把专家、学者请到企业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达到适应缂丝业发展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建立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和机制,促进人才的成长。再次,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引进方式上灵活多样,采取多种聘用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还可以项目、资金吸引缂丝专业人才[10]。

3.6 设备优化是发展的基础

缂丝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设备的优化和更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于器”。在不改变成品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缂丝生态技术标准,和科研院校合作进行设备性能的改造和优化,使生产半自动化和全自动化。这样可使图案的设计、程序调控、经纬线的排列等烦琐工序进一步简化,加快制作进度,统一产品规格,降低人工生产幅度,减少手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改良设备的同时,设备的优化可以借鉴电动织布机、电脑绣花机、电脑缝纫机制造经验,按缂丝织造原理使设备性能更优良,使生产的质量比原始状态更优胜。同时还要在原材料的品种、性能、色彩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环保意识和科技含量,使其适应现代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求。3.7 融资是发展的趋势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摆脱对政府投资的完全依赖[11]。以政府投资为诱导,带动民间投资进入缂丝产业的开发和服务中。从企业、个人、风险投资基金等多渠道进行资金筹集,解决缂丝产业发展中的经费问题,促进缂丝产业的发展。首先,借助热衷于文化、艺术事业的投资实体力量来与缂丝艺人进行合作,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可以用知识产权、技术、人才入股的方式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其次,组建股份制企业,缂丝企业通过股份制来筹集股金,集中资本进行大规模开发经营,充分利用员工和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的功能,使参股人共同关心企业资产运营并实施监督。

3.8 舆论宣传是导向

借鉴国内外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充分依靠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对现存的缂丝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库、数据库和博物馆,运用文字、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有形的缂丝实物和无形的织造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总结和展示。在缂丝博物馆中,不仅应有精美的实物陈列和有关缂丝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工艺技法等方面的文字介绍,还应有缂丝织造的实地演示。营造有利于缂丝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各类有关缂丝技术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做专访,将信息传递给民众,这比企业自己做广告要有说服力。企业应当与宣传媒介建立紧密联系,推荐宣传企业中技术创新中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使其获得社会的承认。向行业协会、工商界推荐技术创新杰出人物,鼓励具有技术创新成就的员工参加相关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使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12]。

4 结 语

缂丝继承了中国丝织工艺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要使缂丝产业重新恢复,使之再现辉煌,更要将之发扬光大。这需要在了解缂丝发展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缂丝特殊的文化背景,运用合理而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缂丝产业进行开发和拓展,这样才能使缂丝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将缂丝古老而优秀的丝织技艺代代传承。

[1]孙佩兰.对缂丝起源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丝绸,1995(7):48-49.

[2]严勇.中国古代的缂丝艺术[J].收藏家,2005(7):33-34.

[3]A•斯坦因.西域考古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48.

[4]赵丰.丝绸艺术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96.

[5]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5.

[6]赵丰.纺织品考古新发现[M].香港:香港艺纱堂/服饰工作队,2002:67.

[7]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78.

[8]张聿静.提升郑州市金融产业竞争力探析[J].企业活力,2009(12):77.

[9]胡泽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4:33.

[10]廖军,许星.论缂丝的艺术特色及其开发利用[J].丝绸,2005(11):48-49.

[11]吴娱.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现代化改造[J].装饰,2007 (2):11.

[12]黄瑞.浅谈南京云锦业的保护和发展[J].公共事业与管理,2007(3):21.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apestry Industry

ZHOU Ping
(College of Art,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With the peculiar style shaped by the unique weaving techniques, tapestry became the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analyzed two aspects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art features of tapestry, discussed the market conditions, explored the market's future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of the tapestry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pestry.

Tapestry;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426.81;K876.9

B

1001-7003(2010)08-0057-04

2010-02-03;

2010-05-14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010A540 00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B174)

周萍(1961- ),女,教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及服装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缂丝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缂丝在元代的发展
通经断纬,织造缂丝之花
穿越千年的丝绸“雕刻”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出如一何欣个赏“缂丝纬以妆梭代者笔”的魅力
“织中之圣”藏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