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大潮联手危机风暴催生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运行模式

2010-04-13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0年1期
关键词:变革水泥物流

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一个把对话继续引向深入的新问话茬。

不管是否承认,一场“破坏性创新”正在水泥市场看不见的硝烟中进行着,水泥市场原有内在运行模式已经或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那么,到底发生了些什么?那股内生性动力之泉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巨大的变革推力,仅仅是来自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应对,还是纯粹属于官方意图的行政性“上指下派”?一句话:内虚乎,还是外邪乎?

由于旧行业的溃败、理念的落伍和创新的迟钝,加之全球化变革浪潮的推动,事实上,企业主体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市场机制作用,如同燕子衔泥一般地正在垒筑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格局,尽管这是一个缓慢的、甚至显得有些无序的开端。但它们既是一个雄伟的现代产业大厦的建设者,也是铲平传统行业“垃圾”的清道夫。这或许就是水泥行业的历史宿命!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磁力场,强力吸引了业内外人士的目光时,人们极容易忘记了自己“脖颈子后的灰尘”,神情木然地自我感觉良好,惯常于“江湖险恶,看一看再说!”进而弱化了自身要求变革的内在动力。从本质而言,我们创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并不是削足适履,而是用东方智慧寻找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决然对传统水泥行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并不象迎合“天冷了加件衣服”那样简单,而是一场产业创新的伟大实践。

难道真的单单是为了吸收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才下狠心用新型干法工艺淘汰落后工艺,其实不然,那难以算清的天文数字般的环境代价账、资源成本账和行业低收益账意味着什么?惟有在变革的自我救赎中换来新产业的挤出效应。从2006到2008年,我国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4亿吨,目前尚存的非新型干法的旋窑产能2500万吨,立窑产能3.05亿吨,各类落后水泥窑的熟料总产能约3.74亿吨。2008年,全国拆除生产线,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5300多万吨,已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34条,已开工建设的新线有418条,经过核准但尚未开工的项目147个,预计2009年水泥产量近16.5亿吨,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将提高到61%。

难道真的单单是为了模仿跨国集团的做法,才花力气推行终端产品预制(拌)化、部件化,其实不然,那长期以来产品同质化、品牌缺失、与下游市场链条脱节意味着什么?惟有在变革的自我救赎中换来终端产品多样化的族群效应。彼得·德鲁克在谈到企业行为活动本质时指出:“企业是创造顾客”。终端产品的水泥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快速发展,逐步实现终端水泥制品部件化,反映了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开始注意满足终端市场客户的价值需求和喜好,才是利润的源泉。

难道真的单单是为了与全球竞争对手比拼规模,才下决心进行水泥生产商向熟料生产为主的供应商的角色转变,其实不然,那固守水泥生产环节的“山大王”运营模式意味着什么?惟有在变革的自我救赎中换来现代产业链的龙头带动效应。水泥生产只是现代产业链的一个基本单元,而不是全部,新的市场格局宣告了控制生产环节“包打天下”历史的终结。水泥生产商期待提高集中度,欲当现代散装水泥产业龙头,掌控熟料加工、终端产品等核心产品成为一种战略模式,即在水泥“两磨一烧”的生产工艺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料制备、熟料煅烧的前两项,基本放弃了第三项“水泥粉磨”这个存在环境污染和质量风险的环节,同时进军重点区位的终端预拌(制)产品市场,向产业链终端转移,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新走上简单的生产环节规模扩张的老路,这个可怕的“闹剧”正在上演着。

难道真的单单是为了追上发达国家的散装率指标,才坚定不移地推进水泥散装化,其实不然,那传统行业带来的行业整体发展落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生态和环境压力大、综合效益低下意味着什么?惟有在变革的自我救赎中换来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产业效应。2008年,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已经达到6.36亿吨,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66倍;全国平均散装率达到45.82%,比1978年的14.8%提高了31个百分点。2001~2008年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年平均增长24.58%,水泥散装率年平均提高3.35%。

难道真的单单是为了获得与国际大公司同等的先进管理手段,才全力推行管理信息化,其实不然,那企业运营粗放、成本控制随意、经验式管理泛滥意味着什么?惟有在变革的自我救赎中换来现代产业的知识经济效应。新型工业化是水泥行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最终结果是造就一个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亮点之一就是知识和科技信息化。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及GPS定位低成本、高价值的服务,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全新运营模式,取得企业微观运营的可控性和高效率。

难道真的单单是为了具有与国际大公司同样的现代物流手段,才大力推进散装水泥物流供应链,其实不然,那产业上下游运营脱节、市场盈利模式陈旧落后、生态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意味着什么?惟有在变革的自我救赎中换来现代产业的载体效应。散装水泥现代物流贯通生产制造、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流通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通过规模化、网络化突破运营成本瓶颈,如“无仓库无车队”供应链模式,大大提高了产业效率,产品“不停留不落地”卸运活动,实现高效低耗的物流过程,把及时运送、保持完整、特殊服务作为现代物流产业价值。

难道真的单单是为了去掉裹在水泥产品身上的“那层皮”,才积极实施城市“禁现”和产业政策扶持,其实不然,那从源头到终端的环境成本转移、资源浪费的“老虎口”、现代物流供应链“短腿”意味着什么?惟有在变革的自我救赎中换来循环经济效应。传统水泥行业要彻底地脱胎换骨,唯一的出路走上循环经济模式,现代产业增长的新模式,这些并不是全球化外部环境变化关联度,但最根本的还是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

破除干扰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认识上的“障眼法”

没有必要“碎嘴子”,絮絮叨叨地责备发展水泥散装产业化太慢,也太难!其间不乏制度机制的矛盾,多年来根深蒂固的行业“壁垒墙”,更多地还缘于理念陈旧,被心灵深处的“障眼法”蒙住了双眸。

“障眼法”Ⅰ:是不是传统水泥产业技术改造后就等于说产业现代化?这是产品中心论的翻版。毋庸置疑,淘汰落后工艺进行技改升级,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重要步骤,然而,要根本解决阻碍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单靠水泥生产工艺技改升级就显得身单力薄了!从“点”竞争的单兵作战升级到“链”竞争的集团合成,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点”竞争,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企业与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系统协同。竞争的优势需要重新建立在更大范围、更多种类的产业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整合与集成的基础上。换言之,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变为赢利模式的竞争,变成价值链的竞争,变成产业同盟的竞争,演绎为企业所加入的供应链乃至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应当以更高更广的战略视野,谋求“链”状竞争的“系统级”优势,而不是“点”状竞争的“单元级”优势。市场现象早就明摆在那里的,生产出来的水泥产品,没有后续的产业环节支持将会怎样?如何突破区域产品的辐射半径短、物流成本高的制约?如今产能过剩、无序竞争、有产品就想当“草头王”的市场乱象,恐怕也是生产制造环节游离于产业链之外的原因吧。一句话:离开产业链肯定玩不转!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专业化、社会化的经济形态,不仅不是抛弃水泥制造链环,恰恰相反要强化现代产业龙头地位。到2008年底,我国落后生产工艺的熟料比例仅占熟料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企业争城掠地的产能规模扩张、资本运作兼并整合如火如荼。可见通过“新干”技改来提高集中度,既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也是我国企业最热衷、最擅长的一招。恐怕当年落后产能过剩的病灶尚未治愈,一场“新干”工艺规模扩张大战的悲剧正在上演,新旧两种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同样苦涩的,更不应该与现代产业划等号。一种方式只适合一个时代。水泥生产制造链环要挑起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大梁,承袭老路是不成的,面目依旧更是不行的!顺便来一句网络流行语 o(>—<)o(千万别这样)!

“障眼法”Ⅱ:是不是散装水泥现代物流发展了就等于实现产业现代化?这是生产制造与产品流通割裂分家陈旧的认识后遗症。现代物流系统在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最薄弱的链环,狠抓水泥散装化物流肯定没错!但是,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市场机制的特殊性和产业格局的特殊性等禀赋条件所决定,现代散装水泥物流模式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物流有所不同。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终端产品,是一种体重、量大、低值的“短腿”产品,具有流体状产品特性、供应时效性,受供应区域半径限制。一般商品物流只要完成了一个完整产品的供应链过程,就OK了。水泥散装化现代物流是整个链条中产品模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现代物流的功能之外,却将终端产品深加工制造过程融入其中,如水泥预制构件产品、预拌混凝土产品、预拌砂浆产品等?是如此,不能也无法分离出来,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要由掌控产业链价值优势的某一链环参与其中。企业运营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在一些价值增值环节上,某企业拥有独特的优势,而在另一些环节上,其他企业可能拥有优势。只有在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实现企业间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功能的大联合,促使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促使彼此的核心专长得到互补,体现比单一企业更大的协同效应,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散装水泥将会以一种原料面目出现在终端产品链环中,其间诸如产品配方、现场技术指导和整体服务方案等科技含量高的手段,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沿袭单一的物流配送的企业运营方式,企业企图全盘推给“第三方物流”来承担,很容易削弱产业功能优势,甚至还会增加下游成本。我国通常水泥运输费用占到消费市场总成本的30%左右。尽管现代物流是利润获取过程中的重要核心环节,但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个完整运行体系,单靠哪一个链环都是难以支撑的,何况生产制造与现代物流在现代产业是“棒打鸳鸯”难以割裂开的,不过是一体化和专业化的关系。

O(∩_∩)O哈哈~,人们对于鳄鱼都望而生畏,但这个以凶狠著称的家伙,总因为习惯于沿着自己熟悉的路线爬行而落入致命的陷阱。面对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化的选择,尽管人们在认识上还有些模糊或游移,尚需要经历时间洗刷和澄清,但愿我们每一次后悔不迭之后,不再重复让明天更后悔的事情!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运行模式变革进行时

当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悄然胎动,变革的现实正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犹如初春冰封江河下的滚滚暗流涌动,雷霆般呼啸的“跑冰排”时刻不久就会到来。

(一)制造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带头大哥”。传统水泥行业制造模式难以为继的弊端:(1)令人难以容忍地破坏生态;(2)令人心痛地耗费资源;(3)遍地开花使得“小而全”落后产能过剩;(4)困扰不断的高运营成本;(5)难以突围的产品同质化。而现代产业下的水泥制造模式,不仅包括熟料生产,而且涵盖了终端产品制造过程,从形式上说是水泥产品制造的中继,也实现了二次增值,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完整的生产制造单元。

这种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制造模式初露端倪,一是缘自生态环境的推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低碳经济渐成趋势;二是缘自产业市场格局的推动,现代产业循环模式势在必行。尤其是《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鼓励使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其制造模式自然会主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

(二)产品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当家花旦”。传统水泥行业存在着水泥产品模式单一的致命基因,甚至是不可求药的。一是因投资风险制约,厂家难以产品多样化;二是运输距离和成本制约,厂家难以脱离市场辐射半径;三是运营成本制约,厂家难以开展售后技术服务;四是严重水泥同质化制约,行业恶性竞争呈现常态化。而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产品模式将彻底扭转这种尴尬局面,体现出六大特点:1、族群化,包括初级产品、终端产品、辅料产品和子产业产品。2、深加工,初级产品再次加工增值。3、定制化,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个性需求。4、部件化,强调把散装水泥作为原料,面向终端直接使用市场生产预拌混凝土、水泥预制品(管桩、建筑构件)、新型墙体材料、预拌砂浆等等。5、关联性,横向连带产品开发潜力大。6、增值性,通过高技术附加值的售后服务实现利润。

(三)营销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精锐尖兵”。如上所云,建立在产品导向基础上的传统水泥市场模式,明显存在着个性化需求难保障,供货及时化难实现,零库存难承诺,技术服务难到位,资金商业信用难兑现等顽疾,业内外人士无不有苦难言。面对一个崭新的、近乎疯狂的品牌世界,突出现代营销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尴尬,开始从一买一卖向售后技术服务的过程营销转变,从成本转移向价值转移的价值营销转变,从单一企业运作向组织营销转变。实际上,散装物流形式早就成为了现代营销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水泥运输、贮存、装卸、包(散)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的全过程,都表现为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物流方式,更有利于保护水泥品质、方便贮存、促进销售的高效作业,克服了成本高、污染大、浪费多和低效率等诸多难题。

(四)组织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经络系统”。“不做大是等死,急于做大是找死”,奉行传统水泥行业组织模式极易患上“扩张综合症”,现实中惨痛的案例无不表明,任何企业不可能单靠资金链实现投资风险突围几乎成了一厢情愿,必须寻求虚拟企业联合组织;不可能单一企业实现行业成本突围,必须寻求跨边界组织;不可能一买一卖地简单实现行业成本突围,必须寻求组织合作渗透。新组织模式正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本质特征之一,优势集中体现在信息和决策的复杂系统上。知识和决策体系是新组织的核心,并释放出最大的用途,在产业集中度、集团化运作的市场格局下,可以形成新的创新优势,保障健康有序运行。

(五)扩展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开山利斧”。说到现代产业,很容易激发企业家扩张的兴奋点。但韩国与日本两国的经验告诫我们,眼睛盯着水泥产品初级市场扩张,已时过境迁,终端市场才是蛟龙入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切忌把水泥的总量搞得太大,严重的供过于求将后患无穷!控制新型干法窑发展的总量,把握好新型干法窑发展的度,已是当务之急。投资者确立长久的发展战略,加强市场调研论证,提倡理性投资,不当“啃老族”,把发展眼光投向市场的深度之处,那里才别有洞天。网络流行“啃老族”一语,台湾译音尼特族,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我把死心眼靠吃资源饭的企业比作“啃老族”,那是因为祖宗留下的遗产是很有限的,况且还要留给子孙后代分享呢!

纵观拉法基(Lafarge)、海德堡(Heidelberg)、意大利水泥(Italcementi)等跨国水泥巨头,无论在本地市场还是纵横于中国市场,它们的产品结构族群不只生产水泥,而是骨料、商品混凝土及预制品项目。为什么呢?其实这体现出更高远的发展策略即追求战略价值点,掌控最有价值链环,舍弃并让出成本高、风险大的产品市场。可以概括为:第一,扩张熟料规模,但不盲目膨胀。第二,延伸终端产品,但不拉长战线。第三,追求产品档次,但不放弃科技服务附加值。以拉法基为例,十几年前敲开中国国门,并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如狼似虎般地扩大规模抢初级产品市场,而是采取精细化和差异化结合战略,集中精力开发成长性强的水泥消费市场,避开遭遇竞争对手硬碰硬的死缠乱打。海德堡成长市场的销售收入从2000年占总收入12%,发展到2005年的36%。

(六)盈利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神奇魔方”。我国水泥行业正处于投资驱动阶段。加大市场整合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实现行业转型,尽快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新任务。目前,当务之急是创新盈利模式,提高水泥行业利润水平,而不是惯常纠缠于价格混战之中。如果按全国吨水泥利润达到20元,销售利润率在8%左右,那么,全国的利润将达到240亿元,比目前接近翻了一番。传统盈利模式很难跳出成本居高不下的泥沼,比如,制约我国水泥行业利润的煤电价格上涨,加大了水泥制造成本,目前,煤电消耗占水泥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在大部分地区已达到70%~80%。能源成本在水泥成本中的比重超过60%。节能降耗是降低水泥生产成本的关键。目前,我国水泥企业正在广泛利用余热发电降低电耗,经测算,一条5000吨/日的水泥生产线,配备余热发电系统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2.5万吨,减排CO2约6万吨左右,实现自给发电量满足企业用电的1/3。国外企业用塑料、纺织品边角料、废气(油)、动物脂肪等废料与煤的混合物,作为替代燃料,海德堡在丹麦的一家公司替代燃料比例已达到50%以上。

(七)战略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成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金光大道”。一连串的战略问题都是回避不了的:中国水泥行业成长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还能够混多长日子?总量规模到顶而结构不合理的路子是否能持续下去,与一个现代成熟产业还有多远?在单纯依靠扩张产能来达到企业规模增长的暮色中,如何来个急转弯转到价值增长上来?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提高水泥产品附加值,怎样实现企业效益提升?以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迎接中国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现实答案只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两个字:创新(innovation)。只不过这一创新,对于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显得更加迫切、更加实际一些。

我是始终秉持系统思考的,那是因为“系统”是在人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全面的思维模式。系统(system)一词本源于希腊文sunistanai,原意是“使彼此团结在一起”,其词源除了显示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之外,还告诉人们“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法则。

有基于此,以上讲到的几种新模式,既是战略模式的“齿轮和螺丝钉”,又是水泥行业向现代产业发展转变的缩影。当今中国水泥行业走到一个时间窗口,这一创新过程特别需要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战略性远见、鲜见的洞察力和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悄悄进行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创新,理想的状态应是有序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应该更加顺应人类的需求和愿景,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信仰、制度和人类资源。说来说去,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奉行的循环经济模式,毫无疑问是一条能够达成远景目标的发展战略之路。

远见照亮产业未来。此时此刻,我们理该扪心自问:用什么奉献给这个担当实现中国水泥现代化重任的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又该努力做些什么?

猜你喜欢

变革水泥物流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变革开始了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
水泥刨花板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