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模式”与深圳经验

2010-04-12钟坚

关键词:深圳经济发展

钟坚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是中国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和生动反映。而深圳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经济特区。深圳发展之路和发展经验,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了国内外政要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在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本文就深圳模式与深圳经验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深圳模式的发展成效

1979年深圳设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1988年成为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2008年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2009年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建立经济特区3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罕见奇迹,从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1]。

(一)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深圳速度”

1979~2009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8201.23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实力,年均增长35.04%;人均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9.21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折合13480美元),居全国第一位,年均增46.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0.59亿元增加到1709.15亿元,年均增长28.16%;工业增加值从0.23亿元增长到3429.9亿元,居第四位,年均增长31.72%;贸易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长到2701.55亿美元,居第二位,年均增长30.13%;出口总额从0.09亿美元增长到1619.79亿美元,连续17年居第一位,年平均增长27.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3亿元增长到2598.68亿元,年平均增长30.59%;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0.17亿元增长到880.82亿元,居第三位,年均增长25.36%。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深圳累计上缴中央财政的税收达到14402.7亿元,净贡献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2006年来,深圳市连续四年获得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內地城市第一名。

(二)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

1979至2009年,深圳产业发展已从过去以贸易、房地产和“三来一补”加工产业为主发展到今天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0.1:50.9:49.0发展为0.1:46.7:53.2,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效应日显。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8507.8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1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2%,成为深圳经济第一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等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特征鲜明、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以腾讯、大族激光、朗科、赛百诺、金蝶等为代表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2009年,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60多家,银行、证券、保险业机构密度、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148.14亿元,占GDP比重为14%,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全球75个金融中心调查报告中,连续两年居内地之首,排名世界第九。2008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34.52亿元,占GDP比重为9.41%。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印刷、媒体、文化旅游等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左右。目前四大支柱产业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与四大支柱产业相配套,举办“高交会”、“金博会”、“物博会”、“文博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初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2009年,贸易进出口总额2701.5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619.79亿美元,出口约占全国的1/7,广东的45%,连续17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527个,世界500强企业有180多家落户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6.21亿美元。深圳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涌现出一批走向国际的知名跨国企业。截至2008年10月,深圳共有经批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512家,投资28.28亿美元。2009年接待过海外游客896.36万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7.60亿美元。深圳已成为中国旅游重要的目的地、客源地和出境游集散地。全年经过对外口岸入出境人数1.72亿人次;入出境车辆1474.1万辆次。不断加强与香港、珠三角区和内地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走出一条新的自主创新之路

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成为拉动增长的动力源。2009年末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86家,企业自主创新蔚然成风。2009年国内专利申请量达4227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520件,全市PCT申请达3800件,占全国申请总量47%以上,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位。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中集等一批深圳企业已跻身全国专利申请20强。2009年,华为申请国际专利1847项,居全球第二;中兴申请国际专利502件,居全球第五。华为、中兴两家企业申请国际专利占全国申请量6089件的三分之一。2009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公司”30名排行榜,深圳的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迈瑞、中集等企业荣登榜单,其中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等居前4位。2010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20强中,深圳宇星科技居首。截至2009年底,深圳已累计有效注册商标数量94800件,其中自主品牌7万多件,并拥有华为、中兴程控交换机、“中集”集装箱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0个,列全国第二,“广东省名牌产品”92个。2006年,深圳市获“中国品牌之都”的称号;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首个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

(五)培育成长一大批民营本土龙头企业

深圳在发展外源经济的同时,积极促进本土内源经济发展,一大批本土企业先后诞生,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等;网络领域的腾讯;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亚都等;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兴、海王、赛百诺、海普瑞、三九集团等;新材料领域的比亚迪、长园、中金高能等;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金科威等;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金融领域的招商、平安、深发展、华商、南方、博时、华夏等;电子领域的康佳、创维、赛格等;房地产领域的万科、华侨城、招商地产、金地、鹏基、中海等;商业领域的华润万佳、天虹、人人乐、新一佳、茂业百货等;现代物流领域的怡亚通、越海全球,还有深航等。在深圳众多总部企业中,深圳本地企业多达224家,占总部企业总数的64%。深圳发明专利90%都为本土企业所有。华为、中兴通讯、康佳、创维、中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圳名牌企业活跃在海内外市场,刮起深圳旋风。平安保险成为深圳市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本土企业,在中国世界500强非国有企业中排在首位。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商华为,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万科,中国电池大王和汽车新贵比亚迪,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中国最好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最大手机分销商天音通信,中国最大网络下载服务商迅雷,中国最大汽车后市场服务商元征科技,中国最大手表供应商飞亚达,中国最大家纺用品供应商富安娜,中国最大特种计算机提供商研祥智能,中国最大ERP软件供应商金蝶,中国投影行业最大的研发制造商雅图,中国最大女鞋品牌百丽,等等,众多知名品牌崛起于深圳。

(六)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

深圳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日趋完善,是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对外口岸的城市。2009年,开通航线150条,机场旅客吞吐量2448.21人次,为我国第四大空港,深圳机场步入世界最繁忙单跑道机场行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825.02万标箱,连续12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建成区面积78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平方米,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球环境500强等荣誉。深圳是全国最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之一。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创业拓展的活力之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七)市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水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深圳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向富裕的飞跃。2009年末常住人口891.2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9244.52元,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526.10元。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截至2009年11月底,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16.24万。

二、深圳模式的发展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过去30年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和汲取。只有这样,深圳未来发展方向才会更加明确,发展步子才会更加稳健。

(一)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总是首先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解放思想是用足、用好、用活政策的关键。深圳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也是解放思想最大的受益者。邓小平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2]。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在无经验可鉴的情况下,敢于向旧体制、旧思想、旧习惯挑战,当别人还没有行动起来时,深圳人已经起步。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年每一个重大步骤和每一个巨大变化,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结果。深圳实践的成功经验,就是不把精力用于抽象地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而是对于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经济特区正是敢于解放思想,敢试敢闯,结果闯出了发展的新路子,闯出了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二)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

深圳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能快则快。特别是面对各种挑战与机遇,面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深圳能够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结果是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经济实力迅速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建立经济特区虽然只有30年的时间,但却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实惠得到最多的新记录。深圳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使其他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三)坚持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不断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开放是深圳发展之源,没有开放,就没有深圳的今天。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首先得益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深圳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毗邻香港的优势,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市场,外引内联,从以吸引港资为主到外资来源全球化;从引进资金到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从积极引进来到主动走出去;从利用“香港因素”到深港紧密合作,实行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连续保持17年外贸出口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正是由于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最进步的东西的有效结合,才促进了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开放就无所谓真正意义的改革,对外开放既是改革的主要动力,又是改革的重要手段。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也是深圳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坚持通过改革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新体制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深圳根据中央“杀出了一条血路来”和“跳出现行体制之外”的指示精神,在面对世界范围内多种目标模式的选择和比较中,先后在价格、流通、外贸、金融、外汇、土地等领域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敢闯敢试,勇于探索,从单项改革突破到配套改革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领域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圳实践的成功,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成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开市场经济的先河,是深圳成功之所在。

(五)坚持经济发展外源发展与内源相结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

深圳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型经济,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态势。特别是已涌现出一大批像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招商、平安、万科、腾讯等一大批本土知名名牌企业,本土企业已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最成功之处和最大亮点。

(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

深圳在发展“三来一补”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借鉴和消化,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市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来抓。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以金融、物流、文化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七)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之路,成为中国品牌之都和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在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在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从起初只有少量科技人员的“科技荒芜地带”,迅速成为拥有几十万科技创新人员的创业基地。这主要是由于深圳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要素市场和投融资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使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律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并使深圳具备了聚集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

(八)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邓小平说:“要搞四个现代化,不实行开放政策不行。为了坚持开放政策,必须打击经济犯罪。因此,我们坚持两手,一手坚持开放政策,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分子。这两手都不是搞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行的,要坚持到底。”[3]深圳30年的实践,坚持实行开放政策与打击经济犯罪相结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同步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不可能快和好。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是深圳实践的重要内容,又是深圳实践成功的重要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30年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政策,深圳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二是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造就了经济繁荣,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要活力之所在;三是对内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开放、多元、包容的独特移民创新创业文化;五是高层次人才的高聚集托起了经济高发展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益;六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较好地利用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以及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这些都是深圳模式最本质的内容。

三、深圳模式的反思与变革

过去30年,深圳发展模式既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和经验,也存在一些失误和问题:一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欠缺,存在违章建筑与公共安全等突出问题,城市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二是没有像亚洲“四小龙”那样,从一开始就重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曾错失机遇;三是在土地和环境保护方面力度不够,30年快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土地和环境资源代价;四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市场和民间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深圳模式也不例外。深圳经过30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环境和新的任务。深圳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适时变革。

(一)深圳模式外延应加快四大转变

第一,功能形态由经济特区功能为主向以国际化城市为主转变。深圳目前是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的现代化大城市。特区政策在深圳的最大成功在于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具有在新的起点上再发展的能力。如果仅把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来定位,这不仅不符合深圳的现实,而且也会束缚深圳的发展。换句话说,深圳未来发展的路径是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路径,而非经济特区的发展路径。经济特区强调聚集,是做大;而国际化城市强调辐射,是做强。这不是否定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恰恰说明经济特区在深圳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央给予深圳“一区四市”新定位,其中“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是对深圳城市发展的综合定位。深圳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按照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去筹划、建设和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符合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这样一个条件。如果说过去广东省把赶超亚洲“四小龙”作为一个发展目标的话,那么深圳未来30年,就应该把赶超新加坡、香港作为一个发展目标提出来。深圳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

第二,经济形态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深圳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主要在现代服务业。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体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往往是服务业加速发展期,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往往超过70%。而目前(2009年)深圳服务业比重只有53.2%,这说明深圳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和联动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还不足。未来30年,是深圳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快速增长期。深圳除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现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现代服务业具有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值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征。要强化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也主要靠服务业的发展。从世界来看,现代服务业越发展,其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也就越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要素制约,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光搞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会挤占大量土地,环境越搞越坏。而搞现代服务业,现有的空间应该是足够了。如果说,过去30年深圳加工工业发展解决了几百万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打工者就业的话,那么未来30年,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有可能解决几百万从高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就业。

第三,发展重点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转变。深圳经过近30年的高速起飞和迅速崛起,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进步,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现代化的中期阶段。虽然初步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但就整体而言,深圳离完全的现代化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还应该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现代化。深圳经济发展快,社会转型早,社会和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坚持“四位一体”综合发展、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克服“短板效应”,促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全面强化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经济发展增加后劲和拓展新领域。所以,深圳要丰富发展的内涵,把发展从偏重经济增长丰富为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单一目标的最大化变成综合目标的最优化,紧紧抓住现代化这个发展主题,从全面发展和全面现代化这个角度和世界发展水平的高度是来全面筹划深圳的未来发展。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上做出新贡献,闯出新路子。

第四,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之路,几乎就是在政府的支持、帮助甚至直接规划、参与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政府不仅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整体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经济特区安全和效率的保障,而且是经济特区开发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是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讲,追赶型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阶段采用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续航阶段采用市场主导发展模式。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保证,但是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率又是逐步递减的。如果说过去30年深圳经济特区在政府主导下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深圳速度”,那么未来深圳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走出一条在市场主导下创造出一个经济发展的 “深圳效益”的新路子。从目前看,高投入、高能耗、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进一步培植和维护市场,最大发挥好社会、私人和市场的作用,是深圳下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和重点。实践证明,只有市场和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效率保证。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首先实现由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向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变。目前市场化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为我们的效率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和文化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深圳未来30年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更多地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圳模式内涵要加快实现四大提高

目前深圳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特别是天津、重庆等城市近来发展势头很猛,给深圳平添了不少压力。生于忧患,死于安逸。深圳要保持优势,实现新的发展,必须有危机意识。当然,深圳与天津、重庆等城市发展程度不在同一阶段。深圳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在新起点上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也就不一样。深圳应该从容应对,更多地从世界先进城市中寻找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即使牺牲一些发展速度,影响在国内的排名也在所不惜。必须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和调整,为下一轮发展重新积蓄新的力量。

第一,提高知识水平。这个“知识”是个大概念,包括文化教育等事业。知识、文化和高素质人才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主要资源和主要支撑。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重要竞争方式的改变中,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从目前看,深圳的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不要说与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不相适应,就是与内地一些中小城市相比,深圳也是落后的。而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靠知识、信息和人才。要建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首先需要有国际知名的文化教育机构和载体。深圳为什么在吸引人才方面落于国内先进城市的后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文化载体和人才载体严重不足所致。目前深圳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和事业单位少,特别是文教科研单位少,使高层次人才无处可留。所以说,深圳教育文化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欠账不少,需要补课。经济发展了,不等于文化教育等事业就自动能发展,要把经济发展的优势转化为文化教育发展的优势,就需要有一个体制和政策保证,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方面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投入。在社会事业发展上,不能“市场化”了事,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知识、文化和人才才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永久动力和不竭源泉。建议把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第二,提高技术和信息化水平。要引进和开发更多的先进技术以至高新技术,以科技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深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是一种垂直分工,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种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渐被弱化。现在随着工资、地价的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内外加工业的竞争、特别是低成本的竞争,使深圳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已没有多少竞争优势。因此深圳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深圳尤其要加快信息化步伐,全面提升深圳信息化水平。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建议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这里的管理包含服务,并且更多的是服务。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一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二是全面提升城市依法治理的水平;三是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特别是要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香港、新加坡学习,真正做到放得开,管得住。建议把维护公共安全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

第四,提高政策水平。深圳的发展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就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施政水平和政策水平,理顺或调整好各方面关系和利益,为吸引优秀人才和促进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我们说要实现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是说政府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了,恰恰相反,政府要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依法施政和民主施政;二是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改革效率;三是提高开放程度,使经济活动有更大的方便度、开放度和自由度;四是加快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做到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责任;五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广东省深圳市调研组.横空出世看深圳——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R].新华社,2008-11-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13.

猜你喜欢

深圳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