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大学生测评体系 激励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0-04-11吴业春

关键词:免试创新型毕业生

徐 昕,吴业春

(1.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对学生测评体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般意义上来讲,创新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精神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创造新成果。[1]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号召。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当前的紧迫任务。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总结近几年相关学者的论著,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深化,观点趋于统一。学者们普遍认为应通过增强师资、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实践能力等方式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我国学者多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上思考,而较少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及激励方法。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固然重要,但没有相对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就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在诸多激励和保障措施中,学生测评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高校学生测评体系包括了课程考试、学期综合测评、毕业生评价等,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不仅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且与奖学金和各项荣誉的评定直接相关。因此学生测评体系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调节器,直接引导着学生能力的发展方向。在学生测评体系中合理的引入对创新元素的考察,并使创新能力考察在测评中占相当的比重,将会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然而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较少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且可操作性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从高校的课程考试、综合测评、毕业评价三个方面入手,讨论如何优化现有的学生评价方法,试图建立一套激励创新的综合测评体系,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目前高校学生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考试中缺乏对创新能力的考查

课程考试不仅是一种教育评价的手段,也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英国教育界的考试评定理论专家对英国一所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进行了研究后提出:考试任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来对付不同的考试任务。[3]

当前在我国高校中,以闭卷为主,重记忆轻能力,重程序化轻创造性的考试模式在课程考试中依然盛行。根据对某大学软件学院2005级本科生的调查,所修的62门必修课程,其中闭卷考试有56门。该校研究生院也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考试必须采取闭卷形式。由于闭卷考试便于操作,被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广泛接受和采用。然而这种刻板化的考试模式和重知识记忆的考试任务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行为的单一化。学生为应付考试,唯教材是学,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甚至有不少教师讲课时勾划考试重点,导致学生学习范围受到限制,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综合素质测评中对创新能力的考查不尽合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依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探索全面评价学生“德智体”发展水平的一些办法。至90年代初,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基本定型。一般表述为:学生综合测评分数=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罚分。[5]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是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引导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的综合测评细则分析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状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华南理工大学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放在智育素质里,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则把创新能力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附加部分。但总体来说三所学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里创新能力所占比重太小,都低于10%。三所高校综合测评都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测评中体现太少,不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另外创新能力的比重普遍低于其它社会活动所占的比重,更降低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从三所高校的详细指标中还可以看出,创新能力考查覆盖面较窄,加分要求过于苛刻,很少学生能够在此项得分。由此可知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认识到对学生创新能力考察的重要性,但因考查措施不够完善,所占比重低,且可操作性不强,不能起到引导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影响了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毕业生评价不够重视学生创新方面的表现

免试推荐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在对学生终结性评价中占有比较高的地位,影响着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就业,在一定意义上引导着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努力方向。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按照大学本科前三年期间的综合测评成绩及外语四、六级通过情况来确定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在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标准中,各高校更极少涉及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虽然现行的免试研究生及优秀毕业生评定标准不失公平,并且各项标准都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毕业生评价应引入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在保研资格的评定上,高校更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在优秀毕业生的评选上,高校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创新表现,多给创新型学生一些机会。

三、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测评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办学理念,确立创新的人才质量观

教育理念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认识,对人才培养具有先导性的作用。钱学森先生曾提出尖锐的批评“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6]因此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首先应从转变办学理念开始,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测评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与评判。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由此形成了以闭卷考试为主体的学生测评体系。这种模式往往重教轻学,重知轻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就要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质量观,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测评体系,这对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才能和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加课程考试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研究证明考试任务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应改革现行的课程考试任务,增加考试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从而引导学生创新的“学习行为”。

1.完善二元考试体系,规范对平时学习中创新能力的考核

把课程考核分为两个模块: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多采取试卷测试,能力的考查重在“平时”。虽然这种“平时成绩”+“卷面成绩”的模式已在高校推广,然而实际操作中对“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多数教师的“平时成绩”记录本上都是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以“点名成绩”代替“平时成绩”。因此详细制定“平时”对各项能力考查的方式以及执行和监控措施十分必要。比如在平时学习中,运用案例分析、评价观点、课程论文、实验设计、调查报告等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察。采用现场测试、分组合作等形式来执行考核。只有完善二元考核模式、多思路开展“平时成绩”的考核,才能改变教师敷衍平时成绩的现象,切实引导学生加强在学习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2.调整试卷结构,一半重基础知识掌握,另一半考查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为了应付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易进行“浅式学习”,即只注重机械地记忆、再现所学内容,而不重视深层次的理解、思考与融会贯通。因此考试不论闭卷还是开卷,试题要增加考查能力运用、主观发挥型题目的比重。让试卷包含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选择、解释、简答等题型用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这部分题目的分值占60%-70%为宜,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新认识、新想法、新技术的题目应该占30%-40%的分值。在试卷测试中引入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将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提高创新能力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扩大创新能力考查的覆盖面

为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首先应提高创新能力得分占综合测评总成绩的比重,在各小项评分上,“同等级别”的创新能力得分应该超过文体能力和学生干部得分。比如参加省级创新竞赛得分应该高于参加省级文体活动得分或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得分。只有提高创新能力的比重才能合理反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才能引起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项创新活动中去。其次扩大考查面,使大部分学生都有可能在此项得分。毕竟参加国际大赛、国际科研项目并获得奖项的学生非常少,可以把参加学术讲座、学生研究计划、校内学术竞赛等项目都纳入考查项目,使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都能在综合测评中有所体现。再次,在扩大考查面的基础上保证科学的区分度。既要保证大部分同学在创新能力考查上有得分,又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等次分开,这样才能保证考查的科学性。综合测评成绩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或者学年的评价,受到同学们的广泛重视。在综合测评中提高创新能力的比重,并设定合理的考核方法,必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注重在保研和优秀毕业生评选中对创新能力的考查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5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是激励本科学生勤奋学习、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教育部明确了免试研究生是选拔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有些高校开始对那些在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特殊考查。浙江大学规定了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可由3名以上本校本专业教授联名推荐,可不受综合测评排名限制。南京大学则更进一步,为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加平均学分绩点,以在保研竞争中更具优势。各高校在评定保研资格和接受免试推荐生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一方面给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对于创新型人才,我们不仅给他们破格免试录取研究生的机会,同样在优秀毕业生的评选上也应该有所侧重,把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点考查的项目。比如要求优秀毕业生必须在四年的综合测评中获得一定的创新得分,对于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同学在优秀毕业生评选中享有特殊加分等措施。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优先推荐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去优秀企业工作。在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给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保研或就业的绿色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创新性学习的重视,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免试创新型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 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