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现实问题

2010-04-11

关键词: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郑 云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现实问题

郑 云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及内部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其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然而,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特征的分析,发现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下、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的能源效益差、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未来河南省应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使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继续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得到有效控制。

产业结构;河南 ;产业结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依次更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依次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产业结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的变动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不同阶段,具有三种不同的特征。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启动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制约,三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和农业领域进行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农产品价格体系两大改革,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极大地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占 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到1984年,河南第一产业占 GDP的比重比1978年增长了3.2%,达到42%。工农产业比例也逐步协调,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为:42∶36.8∶21.2,基本上是一二三模式 。

第二阶段:1984-1992年,稳步发展阶段。随着中央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轻工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以及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河南的社会资源配置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逐步下降,从42%一路下降到24.7%;第二、三产业则分别从36.8%和21.2%上升到46%和29.2%。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基本上是二一三模式。

第三阶段:1992-2008年,提高阶段。随着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河南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这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化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从产值比重来看,1992-2008年,第一产业继续下降,从24.7%下降到14.4%;第二产业不断上升,从46%上升到56.9%;第三产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29.2%上升到2003年的34.3%,但是自2003年以后,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并且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在逐步拉大,这主要是由第二产业过快增长引起的。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是二三一模式。

(二)就业结构变动

从整体上看,劳动力投入的变动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的比重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全面展开产生了大量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量吸收了来自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同时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私营经济的涌现也使大量劳动力涌向第三产业。因此,1978-1992年,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从80.6%下降到68.2%,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0.5%和8.9%上升到16.7%和15.1%,均上升了6.2个百分点,劳动力向二、三产业以接近1∶2的比例流入。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加之河南经济不断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制造业又得到迅速发展。因此,1992-2007年间,河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继续下降,从68.2%下降到50.6%,15年期间共下降17.6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国下降的比例(全国下降了8.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分别从 16.7%和15.1%上升到25.8%和23.7%。

尽管从整体上看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业结构大体一致,但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处于40%~15%之间,而其在就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却处于80%~50%之间,二者的比例结构极不对称,说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经济活动上,维持很低的劳动生产率,也反映出河南当前的农村化程度偏高、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离现代化的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

(三)劳动生产率变动

不管是总体水平,还是各个产业水平上的劳动生产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只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1978-2007年间河南省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第一、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又远较第一产业要高,总体生产率水平则处于第一、三产业之间。不仅如此,而且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距在1992年之后显著拉大。1992年,一、二、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比是1∶4.30∶4.14,2007年变为1∶7.33∶4.35。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增加了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动力,再加上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发展以及地区间户口政策的放宽,加速推进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

二、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其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即由“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橄榄型)转变为“二三一”模式(工业化后期,橄榄型)[1]。然而,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河南产业结构还呈现不少突出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低级化状况明显

在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中,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缓慢;第二产业持续上升,但内部结构技术层次低;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难有质的突破。这种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的演进规律,与河南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相适应。但无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沿海的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河南产业结构层次低的状况都比较明显。河南省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07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比上海、广州和北京高出10多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然而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烟草加工、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黑金属矿采选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三产业比重虽有所提高,但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相比,更是相形见拙。可见,河南产业结构总体仍处于低级化水平。

(二)各大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1.农业内部结构仍需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次调整,河南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改观,农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符合农业生产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但是,截至2007年,种植业产值仍占农业产值的58.1%,牧业的产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比重仍然维持在低水平上,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水平较低。这种过分倚重种植业的农业生产,割裂了客观存在的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耕地潜力远未充分发挥,且产品同质严重,优质特色产品不多,单调的品种结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形成农产品结构性过剩[2]。特别是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2007年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与粮食制造业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在10%以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2.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

(1)传统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

虽然从规模上看,河南省的工业和制造业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河南的工业和制造业还处于一种“大而不强”的状态。2007年河南省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位于前7位的均为传统产业,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这些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3%;而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行业则发展缓慢,产业规模较小,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这种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层次不断透支着河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也使中原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严重弱化。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制约河南省第二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科研经费投入来看,2007年河南省地方财政用于科技拨款为25.2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4%,居全国第17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0.9个百分点;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仅为101.13亿,居全国第13位。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河南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相对匮乏。2007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数额分别为90.7亿、105.8亿、71.5亿、68.7亿和119.3亿,河南约为北京的2/7、上海的1/4、浙江的 1/3、江苏的 3/8、广东的 1/5[3]。从科技成果来看,2007年河南申请专利受理数14916件,仅占全国受理数的2.54%;获得授权专利6998件,仅占全国的2.32%,其中发明专利 563件,占全国的1.76%[4]。因此,从科技活动投入到科技产出效益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还处在中下游阶段。科技水平滞后已成为制约河南工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同时也导致了全省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受阻。

3.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严重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得到长足发展。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能够多方面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能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并以其特有的服务职能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但是,河南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较突出。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几个发达省市也有较大差距。2007年,全国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为40.1%,北京、上海、广州占 GDP的比重分别为 72.1%、52.6%、43.3%,而河南的第三产业比重却只有30.1%[5]。2007年,河南省的人均 GDP近2000美元,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则比低收入国家还低近19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2007年,河南的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这五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高达48.1%,高于东部、西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的比重只占河南省的服务业的6.7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4.56%,房地产业占9.9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占3.8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09%。生产服务业,如产品设计、市场咨询、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相当薄弱。

(三)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的能源效益较差

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也呈现快速增长势态。2007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高达17841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72%,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全国第5位。能源消耗总量的不断上升使能源的弹性系数仍然较高,能源弹性系数在2004年达到了最高点1.71,相当于英国的5.8倍,美国的6.8倍,加拿大的5.2倍,日本的2.1倍[6]。尽管自2004年以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002年的水平,更何况这些国家近几年能源消耗系数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中,重工业占了很大的比重。2007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五个主要的用能行业实际综合耗能量占全市工业综合耗能量的70.4%,但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当年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6.55%左右,和通讯与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相比,上述五大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是这些行业的53倍[7]。这种情况显示出河南产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能源效益低的矛盾突出。

三、优化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项产业结构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地位

河南是农业大省,在全国经济中具有农业区位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和市场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河南应发挥其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济结构调整,始终把农业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首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人,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林、牧、渔多业并举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 GDP在1000~3000美元间,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2007年,河南人均 GDP近2000美元,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今后河南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需求潜力大的一些服务行业如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组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河南作为历史资源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应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8]。

(三)大力发展河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在河南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优先发展、加快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河南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二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要积极发展具有突出优势的汽车及零部件、农用机械、电力保护装备、大型水泥设备和数控机床等产品,提高装备制造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的建设,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形成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把产业结构提升到新的水平[8]。

(四)围绕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着力发展高效低耗产业

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层次和结构主导的粗放增长方式,虽然推动了河南经济快速增长,但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河南必须放弃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一个新型产业结构。为此,一要建设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实行能源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高消耗及落后技术、工艺、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促进建立市场化的能源资源节约体制机制。二要落实节能降耗的激励政策,充分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引导、鼓励企业节约用能,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开发新能源。三要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加大差别定价、阶梯定价的推行力度,引导企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1]马晓河,赵淑芳.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演进及其评价[J].改革,2008(6).

[2]张秀生,雷武科.中部产业结构:现状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6(6).

[3]徐平华.资源约束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J].桂海论丛,2007(1).

[4]黄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现状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1).

[5]邓晓益,屈大磊.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7).

[6]高煜,刘志彪.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现实问题:1978-2006[J].改革,2008(1).

[7]禹晋卿.河南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策略研究[J].企业活力,2008(4).

[8]李秋香.河南农村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

F121

A

1000-2359(2010)02-0154-04

郑云(1972-),女,河南信阳人,经济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CJL021);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082400440270);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资助(B13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9FJJ039)

2010-02-02

[责任编辑 迪 尔]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