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周恩来班”的创建与启示

2010-04-11张红安

关键词:梅园班队邓颖超

张红安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全国“周恩来班”的创建与启示

张红安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班”创建从1985年至今已走过25年历程,在江苏、浙江、重庆等地学校形成不同的创建模式,并呈现出群众性参与、切入点多样以及集中涌现在周恩来生前曾生活、战斗、工作过的地方等特色。“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对用周恩来精神培育青少年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周恩来班”;周恩来精神;青少年

周恩来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是周恩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根源所在。石仲泉指出:“相对来说,毛泽东的思想理论的影响比其精神风范的影响更加突出,周恩来的精神风范的影响比其思想理论的影响更加强烈。”[1]401

正因为周恩来精神风范的强烈影响,在周恩来去世以后,对周恩来精神的学习研究热潮不断掀起,更兴起了以“周恩来班”为重要平台的用周恩来精神培育青少年的广泛实践。限于篇幅,这里仅梳理“周恩来班”的创建历程,总结不同的创建模式与特色,以此作为进一步了解各地周恩来精神的育人实践、开展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课题研究的一个开端。

一、全国“周恩来班”创建历程

全国“周恩来班”的创建,缘起于南京梅园中学孙逸江老师的一个活动创意。1985年梅园中学掀起“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的活动,初一(3)班在孙老师带领下提出要争创“周恩来班”,这一创意得到了学校、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支持,认为这是以伟人风范为榜样、以伟人精神教育人的最好方式。活动开展以后,梅园中学的孩子们还给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写信汇报情况,李鹏同志于当年11月寄来亲笔信,肯定梅园中学的做法,并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李鹏同志的亲笔信极大鼓舞了梅园中学,梅园中学把创建“周恩来班”作为一项全校性的重要工作持久开展起来。1986年,初一(3)班被南京市教育局、团市委正式命名为“周恩来班”。

梅园中学首创“周恩来班”后,这一创建活动影响逐步扩展到南京以外的地区。其间出现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后。1996年上半年,在周恩来、邓颖超生前身边工作人员、亲属与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帮助下,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小学创建了“周恩来班”;1997年纪念周恩来逝世21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哲学系96级本科班在梅园新村纪念馆举行了创建“周恩来班”暨“南京大学精神文明教育基地”揭牌和设立“南京大学周恩来奖学基金”的仪式。同年6月1日南京考棚小学二年级三班被南京市教委命名为“周恩来班”。1998年,拉萨市第八中学、第一小学“周恩来班”诞生;1999年,上海市市西中学、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周恩来班”诞生。

第二次高潮是进入新世纪及周恩来110周年诞辰前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在中央文件精神指引下并随着周恩来同志110周年诞辰的到来,新一轮创建“周恩来班”热潮兴起。

2000年北京交大、中国传媒大学第一个“周恩来班”诞生;淮阴师范学院于2000年启动创建工作,2001年全校第一个“周恩来班”诞生;2001年南开大学、浙江上虞中学、嘉兴于城中学、春晖中学也正式命名了“周恩来班”;2002年福建漳州立人学校、九江一中“周恩来班”创建成功;2003年绍兴越秀中学创建了“周恩来班”;2004年到2005年福建晋江一中、石狮一中、泉州农业学校“周恩来班”正式挂牌;2006年,重庆各大中小学开始争创“周恩来班队”,同一年,扬州大学、邗江区实验学校、扬大附属小学、常州前黄中学举行了“周恩来班”命名仪式;云南则在丽江等3州市创建了60多个“周恩来班”、“邓颖超班”[2]。2008年,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山东淄博草地小学、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创建了第一届“周恩来班”,淮安则有46个班级被命名为“周恩来班”;2009年,南京实验学校、溧水云鹤小学、三江学院、扬州江海学院、无锡滨湖区河埒中学、东南大学、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武汉枫叶国际学校等一批学校均诞生了首届“周恩来班”。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至今,先后有上百所学校投入创建工作,100多个“周恩来班”遍及江苏、山东、浙江、江西、河南、福建、辽宁、云南、湖北、西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梅园中学初一(3)班为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小学创建了全国小学中的第一个“周恩来班”,南京大学哲学系96级为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周恩来班”,绍兴市越秀中学创建了周恩来祖居地的第一个“周恩来班”,福建漳州立人学校创建了福建省第一个“周恩来班”,石狮一中创建了中国侨乡第一个“周恩来班”,泉州农业学校创建了全国中专学校的第一个“周恩来班”,晋江一中的“周恩来班”是全国首个军民共建人格教育班,山东滨城一小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周恩来班”,东三省唯一被中央文献研究室命名的“周恩来班”在大连枫叶国际学校,九江一中成为江西省唯一参与创建“周恩来班”的学校。

二、几种不同的创建模式

从1985年创建第一个“周恩来班”至今,创建已走过25年历程,“周恩来班”已成为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的最重要的实践平台,不同的创建模式也在创建中呈现出来:

(一)江苏模式。最大特色是政府为创建注入强大动力:一是政府部门为“周恩来班”命名。梅园中学第一个“周恩来班”由南京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命名,其后考棚小学等“周恩来班”也都由南京市教委命名,这在其他地方甚为少见;二是政府部门联合发文,统一部署并指导全省创建工作。2006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周恩来研究会等部门联合下发《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行动计划》文件,明确提出开展“周恩来班”创建工作是我省推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好形式,要求从2006年起在全省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创建工作,到2010年全省力争创建100个“周恩来班”。在统一部署下,各市、县、校积极行动起来。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江苏的创建由点到面已成为方兴未艾的一项广泛实践。

(二)春晖模式。最大特色是创建与学校人格教育传统有机结合,并在方式上寻求突破。春晖中学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具有“自动、自由、自治、自律”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春晖把创建“周恩来班”,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作为承载春晖人格教育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的一个全新生长点。春晖还在创建方式上寻求突破。春晖从2000年3月起在高中开展争创活动,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这种联动式、持续式创建方式避免了走过场式的短期行为,使创建活动成为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一项有力举措。此外,春晖“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由“全国‘周恩来班’、‘邓颖超班’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命名,命名主体也独树一帜。

(三)重庆模式。最大特色是升华“红岩精神”,由创“红岩班队”为创“周恩来班队”。重庆,因中共中央南方局驻足领导国统区斗争而成为一座英雄的城市,红岩精神则是这座城市的象征。1985年重庆中小学即成立了“红岩班队”。进入新世纪,有识之士认识到红岩精神是南方局群体的精神,而周恩来是南方局的领导者,周恩来精神辉映并升华着红岩精神。因此,从2006年起,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组织重庆各学校,开展争创“周恩来班队”活动,通过对参加创建班队在爱国教育、了解红岩事迹、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考核,于每年11月评选出5至10名班队为“周恩来班队”。重庆“周恩来班队”的创建使红岩精神随时代前进而升华。

(四)晋江一中模式。最大特色是军民共建和“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共建。晋江一中是一所创办于1952年的省级重点中学,一直以“诚、严、勤、毅”为校风,进入新世纪,晋江一中把创建“周恩来班”、“邓颖超班”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新途径。2003年12月,晋江一中与泉州军分区开始携手创建,并于2004年2月在邓颖超同志百年诞辰之际,由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正式予以授牌。晋江一中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军民共建人格教育班级。

(五)北京交大模式。最大特色是创建规格高且过程新颖。北京交大至今已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共创了十届十个“周恩来班”。北交大把创建“周恩来班”作为最高的班集体荣誉,规定只有上一学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的班级才能参加创建。此外,创建班级还必须在学校团学组织主持的公开答辩中,就班级上一学年在弘扬周恩来精神、班风学风建设、组织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今后努力方向等问题作出陈述,并击败其他班级,才能赢得最终荣誉。学校第十届“周恩来班”评选于2009年9月14日举行,11个2007—2008学年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的班级参加了公开答辩,最终理学院思源0601班争得了荣誉。

三、“周恩来班”创建特色与启示

“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历时25年之久,这25年中创建活动既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也对周恩来精神的育人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保持创建活动的群众性。“周恩来班”创建起始于班级的活动创意,这一活动之所以得以推广,除学校和政府支持外,还有三支重要的力量:一是梅园新村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二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福建漳州周恩来研究会等周恩来研究机构;三是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其贡献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指导创建工作,梅园中学、南京大学、南京考棚小学、上海市西中学等“周恩来班”的创建,都得到了梅园新村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指导;二是为“周恩来班”命名、授牌并捐赠周恩来图书音像资料,举行周恩来生平事迹报告会;三是在梅园中学等重点创建学校捐资设立“周恩来奖学基金”;四是在云南、西藏等边远地区将创建“周恩来班”与捐资助学有机结合。创建活动最终成为一项群众性参与的自我教育活动的启示在于: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创建在内的育人实践持久的动力源。

(二)发挥地域优势。“周恩来班”创建热潮主要在四类地区学校中出现:一类是周恩来的出生地、祖居地、母校,这以江苏淮安、浙江绍兴、天津为典型;一类是周恩来生前曾战斗、工作过的地方,这以武汉、重庆、南京、九江最明显;第三类是福建的漳州、泉州。漳州曾是中央苏区所在地,但漳州创建活动还与长期担任周恩来机要秘书的童小鹏的名字紧紧联在一起。泉州“周恩来班”的创建则与严雪经先生的推动密不可分。严智云夫妇在亚非会议期间,作为印尼华侨代表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并从此深为敬仰,严智云夫妇与周总理结下的不解之缘影响了其子严雪经先生的一生,严雪经先生竭力推动了石狮一中、晋江一中、泉州农校“周恩来班”的创建;第四类是云南、西藏地区。云南、西藏是周恩来生前牵挂萦怀的地方,去拉萨是周恩来一生未了的心愿,云南、拉萨“周恩来班”创建活动,是完成周恩来的遗愿。这四类地区都留下了周恩来的深深脚印,也留下了周恩来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班”创建活动成为把精神财富扩大、转化的一种内在要求。启示在于:发掘地方德育资源,是创建在内的育人实践富有张力吸力的关键。

(三)明确育人对象与目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话语至今振聋发聩。“周恩来班”首创于中学,继而延展到小学、大学,几乎遍及各类学校,这使得创建所指向的育人对象十分明确,即以广大青少年为主体,通过伟人精神、伟人风范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明确性还表现在创建的目的上。各校创建“周恩来班”都强调“知周学周”,这是创建目的性的最简要概括,即通过学习周恩来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让周恩来精神感染和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启示在于:明确的育人对象与育人目的,是创建在内的育人实践一路前行的路标。

(四)寻求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切入点多样。周恩来精神内涵十分丰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是创建的首要问题,各校结合实际选择而使切入点多样化:梅园中学号召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淮安中学、淄博草地小学号召“学总理,创三好”;南开大学则强化校史、校友等南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春晖中学把周恩来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通过周恩来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北京中关村中学以学习周恩来精神风范为主线,以传承民族文化、培养高尚情操为重点,带动全校师生精神面貌整体提高;九江一中将周恩来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通过树立“周恩来班”这面旗帜,使学生们懂得爱国主义就要报国、爱国主义就要从我做起等道理;重庆“周恩来班队”的创建评选,以“感受伟人形象、坚定理想信念”为宗旨,激励学生爱国、团结、奉献、奋斗,等等。多样性还表现在活动内容多样、推动主体多样等方面。启示在于:多样性是创建在内的育人实践内涵丰富和收实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创建“周恩来班”是在周恩来精神的感召下,由各方共同努力发起的一项旨在培育青少年的行之有效的实践,这一实践对用周恩来精神培育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启示。

[1] 石仲泉.我观党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

[2] 王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诞生宁蒗一中学[EB/OL].(2006-10-20)[2009-11-10].http://www.yndaily.com/html/20061020/news_91_143296.html.

A849

A

1007-8444(2010)02-0159-04

2010-01-21

张红安(1964-),女,江苏淮安人,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

猜你喜欢

梅园班队邓颖超
梅园春色渐显
实践体验让班队活动“实”起来
卜算子·游武汉东湖梅园
远方
梅园即景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班队课与微课程亲密“联姻”
邓颖超令周恩来勃然大怒的举动
让学生成为班队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