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中动词及物性质的认知研究

2010-04-07王亚坤

关键词:及物动词构式物性

王亚坤

英语中动词及物性质的认知研究

王亚坤

英语中动构式中动词及物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传统语法无法解决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试图运用Hopper &Thompson概括的动词及物性原型特征的标准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理论揭示中动词及物性的实质。分析指出:英语的中动词属于及物动词的边缘成员,仍然具备及物动词的某些特征,但该动词的及物性的某些特征由于受到该构式的语义限制,或隐含或迁移,因而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不及物性。

中动词;及物性;认知分析

英语中动构式中动词及物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持中动词为及物动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Keyser & Roeper[1],其中他们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如果这些动词作为不及物动词出现在句子里,则应该允许运用多种时态,而中动句的时态是受限制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如:徐盛桓[2]基于Perlmutter[3]提出的非宾格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is),认为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本文试图运用Hopper &Thompson概括的动词及物性原型特征的标准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理论揭示中动词及物性的实质。分析指出:英语的中动词属于及物动词的边缘成员,仍然具备及物动词的某些特征,该动词的及物性的某些特征由于受到该构式的语义限制,或隐含或迁移,因而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不及物性。

一 传统语法的动词及物性简评

结构主义的传统语法简单地认为,动词的及物性是动词和宾语的一种语法搭配能力,与意义无关,与句子也无关;及物动词为带宾语的动词,而不及物动词则是不带宾语的动词。这种划分较好地区分了形式上完全不同的两类动词。然而,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及物性动词之间的及物性有着极大的差别,虽然典型的由及物性动词构成的及物句的句法特征是:“主语+及物动词+宾语”,但不是所有符合这一句法特征的句子都是及物性句子,都符合及物性语义特征——典型的及物性句子有三个核心要素;两个参与者,其中的一个(主语或施事)对另一个(宾语或受事)做出某种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完全受该行为的影响[4]。例如:

(1) He often beats his wife with a stick.

(2) I’ve known him from childhood.

从句子形式上看,这两个例句都符合传统的及物性句子形式特征SVO,但是其深层的语义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不可否认例(1)是一个典型的及物性句子,有两个参与者 (一个施事He和一个受事his wife),施动性和意志性,可以转换成被动语态;而例(2)虽然形式上也有两个参与者,但是两个参与者之间不是施事和受事的关系,其次,主语没有对宾语做出意志性的行为,宾语并不受主语的影响。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动词的及物性的高低是有区别的。

简单地从形式上把英语中动结构看作是不及物句,把中动词看作是不及物动词的做法值得重新考虑和论证。

二 英语中动词的及物性认知分析

1.英语中动词及物性之争。

简单的说,中动结构指下面这类结构。

(1) The car drives easily.这车开起来容易。

(2) The book sells well.这书好卖。

一般来说中动结构具有这样的句法特点, 其中充当主语的名词短语是事件过程的被动参与者, 谓语动词为简单主动形式[5]。现有研究中对英语中动词性质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动词属于及物动词,一种认为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持中动词为及物动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Keyser & Roeper,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如果出现在中动句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则应该允许运用多种时态,而中动句的时态是受限制的[1](381 - 416),如:

(3) The cloth washes easily.

(4) The car drives easily.

这种句子不能用于其它时态,而且该结构中的谓语动词需以简单主动的形态出现。显然中动动词为及物动词的论点在这一点上不具有说服力。因而有些学者们认为中动动词应该是不及物性的。

持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的学者也有许多,其中国内学者徐盛桓[2]基于Perlmutter[3]提出的非宾格假说( unaccusative hypothesis),提出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他认为中动动词是属于“涉及两个直接参与者,但是在表述时在句子中只出现所涉及的客体,而将施动者作为隐含的谓元 ( implicit argument),不在句中出现”的不及物动词一类。

可以看出,学界对于中动动词的及物/不及物性质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上述两种观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中动动词性质,各有其理据,但都难以对中动动词的特殊性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6]。而本文认为简单的从时态和句子结构来判断动词的及物性是不够的,判断动词的及物性应该把句法和语义因素结合起来。

2.动词及物性原型特征。

句子的句法行为不但受动词本身语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论元结构的影响[7]。影响及物性的因素发生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根据 Hopper &Thompson[8]的概括,及物性的原型特征包括以下方面:参与者、行为、体 、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方式、施动性、宾语受影响程度、宾语个体化程度。这10个特征构成判断及物性高低的标准。该标准的意义重大。其中之一就是,动词后接宾语与否不能成为我们判断及物与否的惟一标准,说不定某些接宾语的句子可能其及物性并不高,反其亦然。如:

(5) Smith likes swimming.

(6) She has left here.

在上10 条标准中 , (6)符合 4 条及物性高的原则:行为、 完成的、 瞬时性和意志性,而(5)只符合一条:两个参与者。

在Hopper &Thompson提出的权威的判断动词及物性的10个标准中,没有出现Keyser & Roeper[1]认为的及物动词只能(为)简单主动语态。并且参与者出现的多少也不能成为判断动词及物性高低的重要标准。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和语法密不可分,语法是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法。因此可以这样说:判断动词及物性的高低不能简单地从其句子结构出发,必须要考虑句子语义因素。动词及句子的及物性的高低是句法结构和语义内容的结合体。

因此在考察英语中动句的及物性问题上,需要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动词后面是否接宾语的问题及其句子时态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整个句子结构及其句子的语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对中动句的及物性有一个完整全面的把握。

3. 中动词及物性的认知分析。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中的成员具备等级差异,每个成员在范畴中的地位由它所拥有的范畴特征来决定,拥有的原型范畴特征越少,离原型范畴成员的距离越远。[7]

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因素主要有句法结构和语篇情态。句法结构是诱发动词非范畴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试图将中动词所表达的词汇意义与中动构式的构式意义结合起来,以期揭示英语中动词及物性的实质。笔者认为用于英语中动构式的动词本身是及物性很高的动词,但在进入这个构式时由于受到该构式本身语义的压制,其及物性的某些特征受到限制而发生迁移或隐含,致使动词的及物性发生变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低及物或不及物,如:

(7) Smith painted the wall.

(8) The wall paints easily.

在及物动词的10大特征中,例句(7)中的动词paint具有动词及物高的绝大多数特征如:参与者、行为、 体、 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施动性、宾语受影响程度高,因此是及物性极高的动词。由于中动构式本身表述的是一个事件过程的被动参与者由于自身内在的特性,而对事件的发生发挥积极的作用,句子表述的是一种状态特征。因此在例(8)中,中动词本来的动作意义与中动构式的状态意义发生冲突,动词的动作语义受到限制而发生转移,但是中动词还是具备及物动词的一些特征如:行为、肯定性、施动性。再如:

(9) Sb. cuts the apple.

(10) This apple cuts easily.

例句(9)的动词cut具有及物动词高的7个特征:参与者、行为、 体、 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施动性。在例(10)中,动词cut是用在中动构式里,由于受到该构式本身的构式意义的限制失去了及物动词的一些典型特征,但是其仍然具备动词及物性的3个特征:行为、肯定性、施动性。

尽管中动词的典型及物动词的原型特征受到构式的限制而减少,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其及物性的地位,只能说用于中动构式的动词是低及物动词。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典型及物动词的动作性特征在中动词中不是消失而是发生了迁移。

4. 中动词动作意义的转喻迁移。

Goldberg[9]提出构式语法理论,她认为构式会对进入该构式的词汇意义进行修正和限制。如果词汇意义和构式意义发生冲突,这两种意义必须通过因果关系进行修正而使得冲突得到消除。

中动词原为具有较强动作意义、能造成某种结果的使役动词。Levin & Rappapport[10]认为,使役动词表达复杂事件的外因及结果。中动词表达的是事件的内因及结果。中动动词表示的是一种自然的,不须依赖外部使因的完全由内因主导的变化或结果[11]。中动构式表示状态意义,该状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Fagan[12]指出内因是“某事物具有某一特定的属性”,与之有关的中动词表达自然的,无须依赖外部使因的,完全由内因主导的变化或结果[11]。外因是施事,具体而言是与之有关的使役动作。中动构式强调事物属性对于中动状态所起的主导作用,施事的使役动作则发挥次要作用。如:

(11) Hamlet sells fast.

(12) The window opens easily.

在例(11)中,内因是哈姆雷特这本小说的自身特点使得书销售得快的属性,暗含谁卖这种书都会买得快。例(12)中,内因是窗户容易打开,暗含谁开都一样。从而验证了徐盛桓[2](439)指出的“施事是一个隐含的谓元,它是一个任指的人(你,我)”。虽然使役动作对于中动结果的发生只是发挥次要作用,然而使役动作必不可少[13]。因为不论是书好卖还是窗户容易开,都离不来“买”“开”的动作。可见,中动词原有的动作意义与中动构式所表达的状态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中一种极为普遍存在的联系,人们在认知世界时总会受到事物间因果关联的影响,动作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转喻代指关系。[14]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动词从表述动作意义的构式变到表达状态的中动构式,或由使役动词变为中动词,从而消除冲突的过程就是一个转喻迁移的过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因为中动词的动作(意)义只是隐含而并非消失,因此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用于中动句中的动词不能是感知、心理情感的动词。因为这些动词不具备动作性。

在中动句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中使得中动词已经消失了及物动词的典型特征。中动词的及物性的“边缘化”,还指其语法结构为非及物性而其概念结构为及物性。概念结构的及物性和语法结构的及物性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作为一个动作概念结构,它是否及物是指动作有否相应的对象。及物动词本身应该有动作对象,在中动句中,主语在深层的句法结构上,是谓语动词的动作对象,而谓语动词的宾语(受事)可以前移到主语(施事)的句法位置,是因为在中动结构中,施事只是部分参与行为的发生。该结构中的主语具有促进或妨碍谓语所表达的事情发生的内在特征。

三 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和语法密不可分,动词及物性问题不能孤立地从结构出发,必须考虑句子的语义因素。因此本文利用Hopper &Thompson概括的及物动词的原型范畴特征及构式语法理论,较为深刻全面地分析了中动词低及物性的本质。研究表明,英语中动词属于及物动词的边缘成员,仍然具备及物动词的某些特征,该动词的及物性的典型特征由于受到构式的语义限制发生隐含或迁移,因而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不及物性。但是某些分析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1]Keyser, S. J. & T. Roeper.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J].Linguistic Inquiry, 1984 ,(15): 381 - 416.

[2]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 436 - 443.

[3]Permutter, David M. Impersonal Passives and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J].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 1978 ,(4) : 157 - 189 .

[4]Givón, T. Syntax: 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 I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何文忠. 中动结构的界定 [J]. 外语教学,2005,(4):13.

[1]蓝红军.中动动词“间及物性”假说 [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版),2008, (1) : 136.

[6]刘正光, 崔刚.语法原型与及物性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1): 9.

[7]Hopper, P. & Thompson, S. A.: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J]. Language, 1980, (56) : 251 - 299.

[8]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9]Levin & Rappapport. Unaccusativity: 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M] .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5.

[10]Levin, B: 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11]Fagan, S. The English Middle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8 (19):181 - 203.

[12] 许艾明.中动构式的转喻阐释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 :16.

[13]李勇忠.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6):433 - 437.

CognitiveStudyontheNatureoftheMiddle-verb’sTransitivity

Wang Yakun

It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problem for the transitivity of middle verb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in fact, this problem can not be solved in tradi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will try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transitivity of middle verb with the parameters of transitivity listed Hopper &Thompson and the construction grammar. A tentative conclusion is thereby obtained that the mid-verb still belongs to category of transitive verb and has certain features of this category, but owing to the semantic coerc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the transitivity is reduced or made implicit and therefore assumes the form of low transitivity or intransitivity.

middle-verb; transitivity; cognitive analysis

ClassNo.:H314.2DocumentMark:A

黄其辉 郑英玲)

王亚坤,硕士,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语法。邮政编码::310018

1672-6758(2010)05-0131-3

H314.2

A

猜你喜欢

及物动词构式物性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