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2010-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社团毕业生

谢 欢

(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谢 欢

(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永州 425100)

通过对湖南省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在面对择业、就业时,普遍出现紧张、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有的甚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是现代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之一,然而,当前运用体育手段来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非常欠缺的。体育社团是当前高等院校学校体育教育中广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具有体育性和社团性特点,它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信心,磨练意志力,促进个性发展,特别是对创业精神的培养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社团;就业;心理素质;毕业生

1 前 言

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除了社会就业环境的客观因素外,毕业生自身相关素质也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对部分应届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工作人员的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许多毕业生在面对择业、就业问题时,显得慌乱、不知所措,表现出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在求职过程中,许多毕业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的消极逃避,不愿意参与竞争;有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有的缺乏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团队协作意识。[1]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某些心理问题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功能。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国内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的研究比较欠缺,对运用体育手段对就业心理素质进行干预的研究更非常有限,文章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良心理现象

通过对湖南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访谈和与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交流,笔者发现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盲目自信与自卑

有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严重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看不到自己的亮点与优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当面对竞争时,他们不是勇于接受挑战,而是自卑地低下头,选择了消极逃避。相反,有部分大学生却是盲目的自信。他们不切实际地自我幻想,对自身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存在狂妄自大的自负心理。

2.2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

有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的个性和思考能力,说话做事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或不敢表达自己的倾向,容易受到别人的鼓动和暗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当遇到新问题时,不善于积极分析,更不能创造性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思考,缺乏决策能力。[2]

2.3 不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有部分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具有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却不善于表达,很难展示出自己的优势;有的交际能力非常欠缺,人际关系紧张,从不主动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有自闭倾向;还有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与团队中其他人员难以和谐相处。

2.4 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的毕业生意志力薄弱,在面对困难和矛盾的时候立刻变得慌乱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但遇到挫折马上就像变了个人,出现严重的消极心理表现,缺乏斗志,自暴自弃,对挫折与失败的承受力差,意志力薄弱。访谈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长沙某高校有位在校成绩非常优秀的女生,因为一次就业面试失败,回到家后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数月,最后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

3 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主参与的,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3]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这些特点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得其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方面将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

3.1 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自信心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高校课外体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立的,是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的,因此,具有新颖性、时代性、流行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体育社团能在高校校园引起了大学生的浓厚兴趣。[4]一方面,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能为大学生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健身平台,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内在气质;另一方面,如果能较好的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形成特色与特长,不仅能拓展就业渠道,更能提升就业时的自信心。

3.2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角色责任意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不同的体育社团为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尽情地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同时,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的。社团的规章制度、活动计划都由学生自己制定和实施。在体育社团的活动中,学生担当着双重角色: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者;活动的组织与参与者。在这种角色的不断转换中,大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另外,每一个体育社团的内部都有其角色分工,如宣传组、竞赛组、后勤服务组等等,每个成员只有充当好自身的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遵守竞赛规则、群体规范等的过程中,社团成员将获得不同的实践体验,并能把这些规范逐渐内化为社会角色的心理内容,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能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爱岗敬业,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起到重要作用。

3.3 磨练意志,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是在顺境中表现出好的心理状态去完成各项任务,而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情绪状态。体育社团开展的各种活动虽不像竞技体育比赛那样紧张、激烈,具有强烈的胜负观念,但由于是在一个人数较多、人员构成较复杂、心态各异的集体中,所以相当一部分社团成员经常会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心理障碍。社团开展诸多体育活动的过程,就是反复磨练意志,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过程。同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中的竞争和评选,使他们明白: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竞争迫使每个人都得面临着成功和失败的选择,挫折注定与人的成长相伴随;使他们明白:要想在就业中胜出,就必须克服焦虑、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等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敢于面对竞争,大胆地与对手一比高低;使他们明白:只要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即使失败了也并不是世界末日,努力提高自己,积极迎接下一次挑战。

3.4 培养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水平发展迅猛,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依然离不开艰苦奋斗这一根本途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把是否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具有直接参与的特点。他们有时必须在比较艰苦的,如炎炎烈日,凛冽寒风等外部环境下,身体力行的参与具有一定强度的身体运动项目。这些活动能磨练学生的意志, 培养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难、胜不骄、败不馁的性格;对于终点和目标的追求,培养出了他们坚决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信念。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在无数次反复的体育动作磨练, 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运动实践过程中得到挖掘与加强。

同时,体育社团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一些竞争激烈的比赛,他们在对抗与交流中习得技能,合理运用技术动作,各展所能,奋力追赶。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学生逐渐消除怕苦、懦弱、犹豫、胆怯等一些不良品质与心理现象。在比赛中,学生团结协作、灵活机智、勇猛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和能力得到体现和锻炼,这有利于他们在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中积极面对困境,拼搏进取,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克服和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3.5 挖掘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再次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5]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主要目标。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还是非常欠缺的,有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很不完善。

对体育社团的组织者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社团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通过研究表明:一个好的体育社团,从创建到发展到成熟,雷同于一个小型企业的创业过程。组织者必须要经过精心策划,长期而有计划地安排活动和大力宣传,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让自身的社团充满活力和吸引力。[6]所有这些,对每一个社团成员来说,是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全新领域,因此需要他们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在组织体育社团的各种活动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和提高。有调查显示:一部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后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其中大部分的人都参加过社团或者本身就是某社团的组织者或负责人。

4 结论与建议

4.1 通过对湖南部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许多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较为典型的不良心理现象,如缺乏自信、缺乏吃苦和团队精神、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意志力薄弱等,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后果,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这也提醒了我们,在关注就业问题的同时,更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一方面,社会和个人要多渠道拓展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科学系统地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进行指导与培训。然而,目前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和手段非常欠缺。

4.2 体育社团是当前高等院校学校体育教育中广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具有体育性和社团性的特点。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体育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信心,磨练意志力,促进个性发展,特别是对创业精神的培养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使其拥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择业、就业中去,体育社团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4.3 高等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社团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重视体育社团的建设和投入,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委派有心理辅导经验的专业教师对社团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指导;积极创造交流与实践机会,对社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设计;鼓励社团成员在允许的范围内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培养和鼓励创新思维。

[1]吴恒晔.利用体育教学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35-36.

[2]李浦豪.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9):43-44.

[3]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4]李晓克.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8):40-4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的使命——面向 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徐林川,黄维轩.浅论体育社团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J].四川体育科学,2008,(9):135-136.

(责任编校:何俊华)

G80-3

A

1673-2219(2010)12-0202-03

2010-04-23

湖南省教育厅研究课题,(09C461)

谢欢(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运动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社团毕业生
缤纷社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