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班集体建设

2010-04-07谭小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班集体班干部班级

谭小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论高职院校班集体建设

谭小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班集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班集体则是一个随实践发展变化而更故常新的研究课题。文章基于当代高职学生所具有的双重心理特征、个体意识较强、集体情感弱化、价值观多维性等特点,着重从班文化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班集体建设进行了全面地论述。

高职生;学生特点;班集体建设

一 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双重心理特性

长期以来,在“高分高能、低分低能”等传统思维观念支配下和就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过分注重文凭证书高位效应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对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总是带有某种偏见,武断地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差等学生的“集中营”,高职生便被人为地扭曲为低分、低智、低能的弱智群体。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偏见,饱受高考失利痛苦的高职学生表现出自卑、自闭、孤独、寂寞、烦躁等消极心理特性;同时又不甘心被他人视为差等生,急于冲破世俗偏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理,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身实力,渴望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

(二)个体意识较强

目前,在校高职生都属于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据有关资料统计,近两年高校学生群体中,有 70-80%的学生是独生子女。[1]这些学生长期在家长及亲人的百般呵护下,个体意识极强,非常注重强调自我价值,讲求物质利益、大多团体意识淡化。他们想问题、做事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与己有利的事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做,对己不利的事情就消极懈怠尽量少做,甚至千方百计找借口推脱不做;在班级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竞争与参与,却缺乏合作精神;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强调自我感受,罔顾老师、同学及身边周围人的感受与看法。这些体现在独生子女身上的个体主义因子严重影响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集体情感弱化

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不同省份、地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言语行为等差异,以至于将学生融合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班级缺乏固定教室,开展集体活动缺乏固定场所,班级所属成员在空间上的流动性较大,相聚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大大减少。于是,地缘环境相同、兴趣爱好相近、性格特征相吸的学生就会自发地聚集一团,组成众多非正式群体。据有关学者调查统计,大学生参加文学社、笔友会、老乡会、网友会、学生社团、各种协会等非正式群体的比例高达67.2%。[2]这些娱乐兴趣爱好型、亲缘型、理论信仰型、科研学术型、志愿实践型、网络虚拟群体等非正式群体[3]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的集体情感,弱化了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价值观多维性

当代大学生是属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数字化信息时代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踏入校园的思想活跃、观念超前的新生代。他们通过新闻广播媒体、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接触、吸纳大量纷繁的信息流。于是,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激荡与冲击下,学生不再沉寂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一价值取向的治学理想境界,而是呈现出较强的社会群体特征,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色彩,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识。

二 高职院校班集体建设

根据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高职院校班集体建设,从根本上在于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形成集体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积极参与班级民主管理,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此,我们认为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班集体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构建团结和谐的班文化

当前,学术界对于班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概念。班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软力量,具有教育性、团体性、潜隐性等特点,起着调整学生思想行为,同化集体成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等功能[4]。它通过“自律”式的内控力来激励和约束班级所属成员,使其从内心上产生对班级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个优秀的班文化系统,可以帮助所属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出健康良好的行为观;也可以提高所属成员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加强班文化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首要因素、基本前提。而构建团结、和谐的班文化需要做到:1.求同存异。大学班集体是一个随意组建的结合体,学生成员个体来自于不同省份、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经历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个体文化的差异性,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为此,要正视学生个体文化的差异性,在不违背班集体整体文化走势的大原则下,求同存异,大力倡导学生个体文化的展示与发展,形成班文化和而不同的良好局面。2.自主自觉。班文化作为根植于班级成员内心深处有别于他物的独特视觉识别系统,是一个班集体的“窗口”和“名片”,体现出一个班级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这就要求学生应自觉地由“管教型”向“自主型”转变,主动地发挥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班文化建设。一是自主地设计制作诸如班徽、班刊、班级网络及管理制度等体现班级特色价值的文化符号;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自主自觉地打造班级博客、QQ群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三是自主设计、组织、协调、管理各种班级活动,如学习讨论、互帮互督活动,班级演讲竞赛活动,班级社会实践及团队拓展训练活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5]3.开放求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班文化建设除要立足于学校,将其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外,还要有开放求新的思想与境界。所谓“开放”,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态,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扩大他们观察事物的视野与维度,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所谓“求新”,就是指主动放眼于社会,积极引入社会上最新正确观念,如科学发展观、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等思想观点,内化为班级成员的深层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4.共同认知。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使不同学生个体达成共同认识、形成共同理念,以此规范、引导他们的行为方式。21世纪的人才观就是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做事的本领与技巧,还要有做人的品德与操守。由是,我们要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五种理念作为班文化建设的主线,以此开展各种文化设计与制度创新活动,最终使其成为学生的共同理念,实现学生自我提升与班集体健康发展。

(二)打造精干的班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是班级群体的榜样,是班级管理的中坚骨干和执行力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思想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组织建设中的凝聚作用,学风建设中的感召作用,制度建设中的管理作用,作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可以说,学生干部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因此,打造一支结构精干、素质优良、工作高效的班干部队伍,是班集体建设的关键因素。这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考虑:1.民主选拔。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领头雁,是学校与广大同学取得联系、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他们的这种特殊角色与作用,决定了我们在选拔任用他们时需保持慎重认真的态度。这最好的办法途径就是要遵循“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策略。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自荐或推荐的方式产生出候选人;随后采取竞职演说的形式,由候选人向班级同学详细阐述自己的竞选纲领与主张,班级同学根据候选人的竞选演说和平时表现,结合自己的评判标准,选出1:2的拟当选人数;最后班主任对这些拟当选人通过档案摸底、学生访谈、实践考察等方式进行综合考量后,确定正式当选人。2.指导培养。班干部一旦产生后,班主任或辅导员就要对他们的管理素养与能力进行悉心指导:一是要求班干部单个自学或集中学习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培养他们的大局意识、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班干部分析讨论日常管理个案,指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三是多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演讲比赛、篮球、排球等体育赛事、才艺展示大赛、团队拓展训练、“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班干部的组织、协调、指挥、统筹等能力。3.权力下放。学生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理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而不是“配角”。这就要求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充分相信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由过去的“主管人”转变为“协调人”,将班级事务的管理权限尽最大可能下放给班干部,放手让他们行使,对学生能够自己管理的事情坚决不予干涉。当然,尽量放权并不意味着任其自流、撒手不管。一旦班干部在管理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困难,班主任或辅导员就要帮助他们出点子、想法子、指路子、定盘子,协调解决问题,统筹他们的工作。4.严格考评。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需建立干部绩效量化考评机制,对他们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客观地考核。这要求每位班干部在每月底应对自己分管的学生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全体同学述职,同学们根据他的工作述职及平时表现,对其进行满意或是不满意测评。班主任或辅导员对班干部的工作述职及民意测评建立月工作绩效考评档案。每个学期末对班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价。对考核优秀者,可以在评优、评奖和入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考核较差者,要及时与其沟通,帮助他查找分析问题结症,并加以正确引导,以利于他改进工作。

(三)创新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伴随着时代的变革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当代高职学生的民主观念和意识日趋活跃,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监督意识。如何对高职生因势利导,推行班级民主管理成为了一个现实课题。笔者认为,班级民主管理作为一种让学生以班级制度为行为准则,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班集体会议或其他形式对班集体各项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和谐氛围,实现班集体成员全面健康发展的管理方式[6],其运作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与运用。这主要包括:1.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评价、监督机制。一是构建群体民主决策机制,即对有关班文化建设、班干部选拔、奖助学金的评定、党团组织的发展、优秀团干的评选等一切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班级事务都要让全体同学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完成。二是推行学生民主评价机制,即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制度,对他们的考勤情况、学习成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参与班级建设情况、奖惩情况、入党情况等各方面进行完整且有条理地跟踪记录,以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7]三是完善班级管理监督机制。首先,监管班长的权力使用,凡是出现有一半的班委会成员或三分之一的同学对班长处理解决班级事务提出不信任或异议,就可以弹劾班长,重新进行班长竞选。其次,实行班干部任用与学习成绩挂钩,即任一班干部在期末考试中出现舞弊或者有两门学科成绩不及格的情况,下学期就要自动停职,重新改选。最后,实行“阳光”班级财务制度,即规定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对上学期班费的开支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全体同学的共同监督。2.建立班干部分批定期轮换任用机制。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管理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与激情,实施班干部分批定期轮换使用制,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举措。具体做法是:以一学期为限,依据每届班委和团支委全体成员的绩效考核结果,按优劣排序情况,将2/3的班干部和团干部实行轮换,由其他同学竞选上岗。其中班长和团支书职位,若需轮换,应尽可能从本届班委和团支委的留任成员中竞选产生。实施这种机制,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班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3.建立基于信息网络的反映表达机制。针对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利用网络与人交流,阐述观点,发表见解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QQ群、BBS、网络“通讯录”等方式,建立班级网络平台。班级学生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可以与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也可以据实反映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对策等。班上每周轮流确定2-3名学生作为班级信息管理员,及时向同学们发布诸如会议通知、时事要闻、学习资料等班级信息;适时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表达,有针对性地加以整理归纳,及时向班委会反映。班委会每周对信息管理员整理反映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研究讨论,形成分析报告,由值班干部向班主任和辅导员汇报。

[1]刘志刚.新形势下大学生特点及班主任工作思考[J].教育科学,2009,(2):165-166.

[2]张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34.

[3]牟德刚,潘从义.新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教育——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 (2):98-100.

[4]刘磊.浅论大学班集体文化[J].理论研究,2010,(2):202-203.

[5]方国娟等.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特征及构建措施研究[J].高教论坛,2009,(10):86-87.

[6]邓世平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班级民主管理[J].文教资料,2009,(5中):164-166.

[7]赵楠.班级管理:高校学生民主管理的微观考量[J].辅导员工作研究,2009,(3):84-87.

(责任编校:张京华)

G718

A

1673-2219(2010)12-0150-03

2010-09-01

谭小雄(1976-),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班集体班干部班级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我爱我的班集体
竞选班干部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