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探析

2010-04-07周永卫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周永卫

(湖南科技学院 土建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探析

周永卫

(湖南科技学院 土建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原则;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双主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误区的根本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务实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探析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作用于客体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主体性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个原动力,才能够保证其它素质的正常发展。在教育领域主体性发展所指的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有主体性的人是主体性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弘扬,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 坚持“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原则

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回归,这就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追求自我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从本质上就是一个教育目的问题,就是要把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2 、树立“双主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误区的根本前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看作是被动的、被加工的对象,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强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受教育者完全成了任凭教育者随意“塑造”的客体,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的解体和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质疑,这也意味着强迫性灌输、单向注入、命令主义、强制压服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弊端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由此,受教育者能否获得和确立主体性,是教育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教育主体的判断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当教育者必须把受教育者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时,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当受教育者需要把教育者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时,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当二者在认识和实践其它教育客体时,他们则分别在不同主客体关系中充当主体。”[2]

在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过程中,一些人主张“唯受教育者主体观”,视受教育者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忽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结果又放松了教育。实际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里,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收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是并行不悖、辩证统一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尤其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并达到预期目标。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说到底也就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受教育者主体观,牢固树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双主体观。

树立“双主体观”,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元对立,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使受教育者真正实现自教自律,使他们在掌握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最终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3 、务实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途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主体地位,从实施过程方面看,教育者是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接受的主体。双方间的影响和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成互为主体指向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因此,为提高教育有效性,就必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务实创新,充分发挥双主体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

首先,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义务劳动,促使受教育者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否则,在教育管理中无视受教育者平等权力的存在就会转入教育的误区,其主体地位的确立也就变得夸夸其谈。

其次,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树立主体的“隐性权威”。“为人师表,学识渊博”是教育者素质的应有之义。现代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年轻人善于运用高科技来学习和生活,因此,教育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积蓄“教书育人”的“势”能,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传递能量,使受教育者兴趣盎然。否则,就会丧失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另外,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通过介入、影响的方式来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一种“隐性权威”,这种权威不是指教育者凌驾于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和要求之上,而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发挥“威信效应”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教育者的人格威信而令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对教育者尊重和信服的感召力量,一种对教育者的认同和归依的情感指向。

第三,树立服务理念,实现双主体间积极、共鸣、互动的和谐关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从纯粹管理型的工作模式向教育型、服务型的工作模式转变,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容让和关爱等方式搭建师生交际平台,夯实师生沟通的基础,才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感和所求。教育者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认同,从单一的施教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转为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要以“服务”为切入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双主体间协力、合作与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实现双主体间心理共鸣,让受教育者身心得以充分健康地发展,从而形成互动和谐的教育关系。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熊洁,尕峰盘山.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和特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责任编校:何俊华)

D64

A

1673-2219(2010)12-0115-02

2010-09-22

周永卫(1963-),湖南道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