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山民俗中的鬼节文化与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

2010-04-07刘道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鬼节祭祖梅山

刘道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 417001)

梅山民俗中的鬼节文化与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

刘道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 417001)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盂兰盆节说”两种观点。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梅山民俗;鬼节文化;秋尝;祭祖

说起梅山,总共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地名,指梅山峒,即湖南中部的雪峰山东麓,包括新化县、冷水江市的全境以及安化县、隆回县、涟源市、新邵县的部分地区。二是族名,指梅山蛮或梅山僚,即今瑶族的一支。三是神名,指梅山神,即湘中地区广为传颂的以“双手撑地,两脚朝天”为特征的翻坛祖师张五郎。四是教名,指梅山教,即以地方神祗张五郎为信奉对象的一种巫术,其中融合了较多的道教成分。实际上,梅山的四个含义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所侧重而已。本文所说的梅山,是一个地域范畴。

一 梅山民俗中鬼节文化的内容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本地人也多称之为“接公公奶奶”(公公奶奶为祖先亡灵的泛称)或“七月半”,一般从七月初十开始,到七月十五结束,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接祖宗

七月初十晚上,家家户户到大路边烧纸钱,将已故祖先的亡灵接回家中。烧纸钱的时候要跪拜,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一路上不停地喊:“公公奶奶回家喽,公公奶奶回家喽。”所以,从七月初十开始,庄严肃穆的气氛开始笼罩整个乡村,家家户户都要把堂屋打扫干净,神龛前点好香柱,神龛上安置好先祖牌位,碗碟中备好酒肴果品连日供奉。不过,梅山地区的祖宗仅指父系一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祖宗”一词说:“一个家族的上辈,多指较早的。”[1]可是,在梅山地区,这个定义需要做些修订,“上辈”之前还须加上定语“父系”,即只有“一个家族的父系上辈”才能被接回家中享受供奉,母系上辈如“外祖父外祖母外太祖父外太祖母”等,是没有被划入“祖宗”之列的,这也许就是梅山地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仍很盛行的深层原因吧!

(二)下饭

将祖先亡灵接回家中后,祖先就要在家中暂住几天了,在这几天中,每餐都要举行祭饭仪式,本地人们称之为“下饭”。每餐的菜肴都比较丰盛,有鸡有肉。“下饭”的时候,要将筷子平放在盛好饭的饭碗上,并且喊念祖先:“请您老人家呷饭”,同时焚烧纸钱,过了三五分钟,才将筷子放下,并且喊念祖先:“请您老人家放下筷子。”此时,“下饭”仪式结束,全家人才可吃饭。在此过程中,据说可以看看碗底下有无湿印,如有,表明祖先已经享用过了。有人说,没有吃过狗肉的小孩,甚至于可以看到祖先的形象。

(三)送祖宗

送公公奶奶的仪式是十分隆重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有烧包和做糯米粑。

所谓“烧包”,是指燃点香烛、供奉祭品、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等一系列祭祀仪式。在梅山地区,每逢农历七月之初,在乡镇铺面上就会有各色各样的祭品如冥钱、冥衣、纸香和鞭炮等商品出售,琳琅满目的祭祀商品,加上川流不息的虔诚采购者,那场景煞是热闹。大多数祭品都是可以在市面上买到的,但是象“灵屋”那样较为大型的祭品则往往需要到专门的手艺人那里去订做。所要焚烧的冥衣、冥钱、灵屋等都要写上“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某某子孙敬具”的字样。

送祖宗走时,还要准备一些糯米粑,说是给祖宗路上吃的,这些糯米粑是通过手工精心制作的。制作糯米粑时,先要准备一定数量的上好糯米,然后用石磨把它磨成细粉。梅山地区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有一具石磨。磨糯米粉是一道细活,向石磨中喂米要均匀,推磨时用力也要匀,石磨的运转速度不能过快,这样磨出来的糯米粉才是合格的。然后把糯米粉兑上清水,慢慢搅拌,搅到一定程度,就把这样的糯米泥做成包子之形,里面放上少许芝麻和白糖,再用洗净的桐树叶包好,蒸熟,这样做出来的糯米粑真是香甜可口,而且,经过祖先享用过的糯米粑,即使在家里放上五天十天也不会发馊变质。

二 关于鬼节文化源由的传统观点

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盂兰盆节说”两种观点。

在道教中,有所谓“三元”之说,民间用字图简,常用“元”字代替“圆”字,“三元”实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夜。按照道教的说法,“三元”与“三官”相对应,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全称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帝君,地官全称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帝君,水官全称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洞阴帝君。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诞辰,其中,七月十五为地官诞辰。

据道教文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2]既然每年七月十五日,地官要来到凡间,考察核定人间的善恶,所以道教宫观要抓住机会向地神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按惯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大殿上设“太上中元七品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之神位,广陈供养。卯刻,众道士闻鼓上殿,讲诵老子《道德经》并做法事,以三牲五累普遍超度十方孤魂野鬼。民间信道之士,自然也在这一天到道观朝拜,并向道观赠送贡品和财物。

佛教则认为,鬼节来源于盂兰盆节。佛教在七月十五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或者也称作盂兰盆供。“盂兰”是梵语的音译词,意为“救倒悬”。根据《佛说盂兰盆经》所载,如来佛弟子目连的母亲青提因为偷了供佛的财宝被打入地狱。目连修成正果后,到地狱里寻找母亲。在阿鼻地狱看见母亲受倒悬之苦,于是恳求如来佛救母。佛祖说其母罪蘖深重,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方可使其母解脱。目连遵照佛祖的意旨做了盂兰盆供养,把母亲从苦海中救了出来。后来推广开来,孝顺子孙都要做盂兰盆会,以祭祀祖先,这一习俗早在《颜氏家训》中就有记载。《颜氏家训·终制篇》云:“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这里已经言及,借助盂兰盆供佛,可以使祖先于冥间免受冻馁之苦。可见,在六朝齐梁年间,盂兰盆节已发其端。

三 梅山民俗中的鬼节文化是古代秋尝祭祖仪式的遗存

一种民俗现象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源头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否认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是梅山地区鬼节文化的源头之一,但是,我们认为鬼节文化更重要的源头也许是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先对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作一简单介绍。古人的祭祀活动,有两个核心的内容:祭祖与祭天。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讲究血统的纯正与延续,所以祭祖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后代子孙,其最大的责任就是祭祀祖先,使香火不绝。《老子·五十四章》:“子孙以祭祀不辍。”汉代著名的道家学者河上公注解说:“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不绝。”[3]据记载,祭祖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祭法》:“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根据《史记》记载,周代是十分看重香火的延续的,周武王灭纣以后,对以前历代王朝的后裔,都要封以食邑以延续其祭祀的香火。如《陈杞世家》:“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宋微子世家》:“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由此可见,在秦以前,一个王朝灭亡后,其后裔还会有一块容身之地,目的就是让他们还可以世世代代祭祀祖先,使祭祀的香火绵延不绝,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制度,其实质也是古人祭祖传统深入人心的反映。秦汉以降,这个好的传统丢失了。汉代统治者,只看重祭祀自己的祖先,并没有采取措施让已覆灭的秦王朝延续其香火。降至六朝之宋齐梁陈,甚至于残酷到将前代帝王世系灭种灭族的地步,那就更不得人心了。

根据文献记载,“尝”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祭祖仪式。《史记 ·封禅书 》:“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有尝禾。”对于句中的“尝 ”,《史记集解 》引孟康曰:“以新谷祭”[4]。这个注释清楚地告诉我们,“尝”是“以新谷祭祀祖先”。新谷一般是在秋季成熟,所以“尝”祭的时间是在秋季,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礼记·郊特牲》:“故春禘而秋尝”;《礼记 ·祭义 》:“春禘秋尝 ”;《礼记 ·明堂位 》:“是故夏礿、秋尝、冬蒸 ”;《礼记 ·祭统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春秋公羊传》:“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尔雅 ·释天 》:“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上述材料均可证明,“尝”是在秋季举行的祭祖仪式。《春秋繁露·四祭》:“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祖先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祶,秋曰尝,冬曰烝……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汉书·艺文志》:“仲尼曰:‘礼失而求诸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人类社会其实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层级装置,越到下层人数越多,越到上层人数越少;上层为贵族,下层为平民。上层由于政权更迭,变化较快,如秦灭周,汉取秦,魏代汉等皆是;下层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为稳固。古代贵族灭亡之后,他们所奉行的礼仪会象碎片一样散落民间,在平民中部分地得到传承。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梅山地区的鬼节文化与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在以下两点上是相通的:一是祭祀时间都是在秋季,二是祭祀物资是以食物为主体。而且,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的,即大多数农作物是在秋季成熟的。由此,我们可以说,梅山地区的鬼节文化是古代秋尝祭祖仪式的碎片式遗存,反过来,也就是说,古代秋尝祭祖仪式是梅山地区鬼节文化的重要源头。

余论

梅山地区的鬼节文化是一种民俗现象,其中浓缩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以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为主要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吸纳了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相关内容,最终定形而成了今天梅山地区的鬼节文化模板。今天,它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仍在不断吸纳时代新信息,有论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化的复苏,民间艺人重新捡起纸扎这门手艺,纸扎灵屋时出现了“别墅”形式,别墅内有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沙发等现代生活用品,更为洋气的还配置了豪华的“宝马”车[5]!唯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才可以不断吐故纳新,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80.

[2]马福贞.“七月望”节俗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2008(3):154.

[3]道藏:第 12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15.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74.

[5]孙文辉.鬼节·湖南民俗·目连文化[J].艺海,2007(2):28.

Ghost Festival Culture of Meishan Folk Custom and the Autumn Ceremon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 Ancestor in Ancient Times

LIU Dao-feng
(Chinese 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417001,China)

The people of Meishan area are very superstitious indeed.They advocate destiny and always think that everything depends on the spirits and destiny,and so the sacrificial rites are more frequent,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seek the blessing of spirits and remove the disasters.In Meishan area,the most popular and concentrated sacrificial rites of a year are nor mally holded in the seventh lunar month,commonly known as ghost festival.It is said and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ghost festival is related to the taoism festival“zhongyuanjie”and the Buddhist festival“yulanpengjie”,however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hold that the ghost festival mainly originates from autumn rites of ancient times.

Meishan folk customs;ghost festival culture;autumn rites;offer sacrifies to an ancestor

(责任编校:文中)

B989.2

A

1673-0712(2010)01-0036-03

2009-11-22.

刘道锋 (1968-),男,湖南隆回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词汇学。

猜你喜欢

鬼节祭祖梅山
CLOSE TOHEAVEN
洪洞祭祖
梅山
游梅山龙宫
祭祖
梅山情
中元节“冷”知识
鬼节
从《诗经》祭祖诗看“周德”的建构
梅山钢铁公司高炉助燃风机节能改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