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蜱叮咬的诊治

2010-04-04高明阳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口器若虫宿主

史 航,高明阳

蜱叮咬的诊治

史 航,高明阳

本文简要介绍了蜱的形态及生活史,并结合国内外近期文献及我科经验,对解除蜱叮咬的常用方法作以归纳评价,并给出了残余口器的处理意见和预防性给药的方案。

蜱叮咬;口器;预防性给药

史 航

图1 肩板硬蜱/黑腿硬蜱(转载自vroegevogels.vara.nl)

蜱叮咬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昆虫引起的皮肤病,参考书及文献报导内容亦较少,临床医生在处理这类病例时,往往不知选择何种方法祛除蜱虫,祛除后也难于判断是否取净口器,现就近期国内外文献及我科经验,对蜱叮咬的诊治内容,作一更新。

1 蜱的生活史

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一般分为硬蜱及软蜱两大类。蜱类分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陆地所有的自然地带,但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蜱种的分布因气候、植被而不同,如在我国全沟硬蜱多见于针阔混交林带,草原革蜱适宜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地带,软蜱栖息隐藏在鸟兽巢穴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蜱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约0.5mm)、若虫(约1mm~2mm)以及成虫(约2mm~3mm)4个时期(图1),幼蜱和若蜱均需吸血才能进行发育,雌蜱在宿主身上吸血后,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蜱前来交配(图2)。硬蜱幼虫一般需吸血2~5天,体重增长10~20倍;若虫则需吸血3~8天,体重增长20~100倍;雌成蜱吸血时间长达4~16天,体重增长80~120倍,雄成蜱则不吸血或吸血后体型无变化。软蜱各虫期的吸血时间长短不一致,自数分钟至数日不等,若虫和雌蜱吸血后体重增加6~12倍,雄软蜱一般不超过2~3倍。

2 蜱的形态

蜱类无胸腹之分,表皮革质,从外形上可分为假头和躯体两部分。

图2 雄蜱与饱血雌蜱交配(转载自www.eurospiders.com)

2.1 假头结构(图3)

2.1.1 假头基(颚基) 位于假头基部的一个分界明显的几丁质区,其形状因种属的不同,可呈矩形、六角形、三角形或梯形等。

2.1.2 须肢 位于假头基前方两侧,左右成对,长短与形状因种属不同而异。当蜱在宿主上吸血时,整个须肢起辅助口器、固定和支撑蜱体的作用。

2.1.3 鳌肢 位于假头正中向前伸出的一对杆状结构,末端有锯齿结构,为切割宿主皮肤之用。

2.1.4 口下板 位于鳌肢的腹面,与鳌肢合拢形成口腔。形状可呈剑状、矛状或压舌板状,顶端尖,腹面有纵列的逆齿,为吸血时穿刺与固着的器官。临床所谓的口器残留,即指此部分。

2.2 躯体结构(图4)

图3 蜱假头结构(转载自人体寄生虫学电子版)

图4 蜱躯体结构(转载自人体寄生虫学电子版)

硬蜱的背面及腹面均有几丁质板,故称硬蜱;而软蜱躯体均由弹性的革质表皮构成,无几丁质板。硬蜱的背部有明显的几丁质盾板。腹面分布有生殖孔、肛门等结构,气门孔位于第4对足基节的外后侧(硬蜱)或前外侧(软蜱),是蜱的换气通道[1]。临床所见的蓖麻子样的蜱叮咬病例,通常为饱血后的若虫及雌性成虫。若虫个体稍小,饱血后通体呈青白色;饱血的成年雌蜱个体较大,色较深,背面有甲板及花纹。

3 蜱媒疾病

蜱在人与多种动物之间吸血寄生,可传播各种病原微生物。蜱媒传播疾病的方式,多为自然带毒的蜱叮咬吸血时,病原体从涎液排出,注入到宿主体内;也可通过粪便、基节液或碎虫的体液,经皮肤粘膜伤口感染人体。蜱媒疾病临床较少见,地域性强,其表现及病程各异,常见的起病方式为突发高热,可伴有较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临床诊断需有疫区居留史和蜱叮咬史。如疑为某种蜱媒疾病,可行特异性血清抗体检查来确诊。目前我国已确认的蜱媒疾病及其流行特征见表1[2]。

4 祛除蜱虫的方法

4.1 错误或无效的方法

烧红的钉子或烟头灼烧蜱的身体、液氮冷冻虫体等强刺激会导致蜱的剧烈挣扎,将消化道内的涎液吐入宿主的皮肤内,增加蜱传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应避免使用。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3],蜱的呼吸孔位于第四对足的内后方,而且呼吸频率大约为每小时3~15次,所以这类方法通常难以达到目的,仍需拔除。乙醚等挥发性气体熏蜱虫,可令虫体失去活力,但不能令虫体自行脱落,仍需外力拔除。

4.2 有效的方法

Needham经对比实验,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确保完整取出蜱的口器,相对来说,使用中号弯钳或镊子,贴皮肤钳住蜱的假头部后,缓慢地沿与皮肤垂直的方向拔出即可,过程中应避免扭转,避免挤压到蜱的腹部[4](图5)。在Needham的拔出方法成为标准之后,有些作者陆续提出改良方法:如用刀片贴皮肤刮除蜱及口器[5],用线结绑紧假头根部后拔出,或先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后再拔出等[6],均有效,但无对比实验能证明哪一种方法优于其他方法,且均不能确保取净口器。

表1 我国主要蜱媒疾病及流行特征

图5 正确的拔除蜱方法

图6 除蜱工具

图7 蜱口下板的倒刺与蜱胶

4.3 市售除蜱工具

市场上有“Tick off”、“Tick key”、“Tick remover”等简易的除蜱工具,其形状虽各异,但主要结构都是一端开口的带有细长裂缝的薄片,贴皮肤将蜱滑入该缝隙就可锁紧蜱的假头将其拔除(图6)。有文章评价市售除蜱工具的效果,认为它对若虫的清除效果好,但对成虫的清除效果不如传统的弯钳[7]。

蜱叮咬宿主之后,会分泌一种胶样的涎液,增强与宿主的连接。口下板的倒刺与蜱胶(图7),确保了蜱虫与宿主皮肤的牢固结合,一般程度的搔抓均不能使其分离。蜱虫饱血或受刺激后,需再次吐出涎液才能摆脱蜱胶的束缚,借宿主搔扒而脱落。可见临床拔除蜱虫时,需较大力气。除蜱时,可视条件采用上述任一种有效的方法,钳紧假头后将蜱缓慢用力拔出即可。

5 残留口器的处理

经显微镜检查虫体后,未能取净口器者,可以用针头或消毒的竹签,在蜱叮咬处反复搔刮。口下板残余物较硬,而皮肤质软,耐心搔刮多能将其挑出。有时在残留口器的部位不断有血溢出,将残端取净后,血即止。一般不需手术切除。部分患者可能对蜱胶产生异物反应,导致局部的肉芽肿形成[8],有作者建议拔除口器后,再用打孔式皮肤活检器取出部分组织,以减少蜱胶的残留。

6 预防性给药

取净口器后,应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常规消毒患处。为预防以莱姆病为代表的蜱传疾病的发生,有作者建议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9],但多数观点认为只要取出方法正确就不需要抗生素治疗[10]。预防莱姆病(伯氏螺旋体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口服,有学者认为在蜱叮咬后72小时之内给予多西环素200mg顿服可有效预防莱姆病的发生[11]。防治其他微生物如立克次体感染、Q热、布鲁杆菌病可选用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喹诺酮等,Zeidner等[12]认为肌注长效多西环素对阻断多重感染效果较好。病毒感染无特异性用药,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可使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

[1] 李朝品. 医学蜱螨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2-47.

[2] 曹务春, 张习坦, 许荣满. 蜱类及蜱媒疾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J]. 中国公共卫生, 1999, 15(3):221-222.

[3] 赵辩. 临床皮肤病学 [M]. 3版.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94.

[4] Needham GR. Evaluation of five popular methods of tick removal [J]. Pediatrics, 1985, 75(6):997-1002.

[5] Moehrle M, Rassner G. How to remove ticks? [J]. Dermatology, 2002, 204(4):303-304.

[6] 龙彬, 郑静晨, 刘亚华, 等. 头面部蜱叮咬6例报告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6):366-367.

[7] Stewart RL, Burgdorfer W, Needham GR. Evaluation of three commercial tick removal tools [J]. Wilderness Environ Med, 1998, 9(3):137-142.

[8] Habif TP. Infestations and bites. Clinical dermatology [M]. 3d ed. St. Louis: Mosby, 1996:463-475.

[9] Oteo JA, Martinez de Artolav, Gömez-Cadinanos R, et al. Evaluation of methods of tick removal in human ixodidiasis [J]. Rev Clin Esp, 1996, 196(9):584-587.

[10] Fingerle V, Wilske B. Ticks, tick bites and how best to remove the tick [J]. MMW Fortschr Med, 2006,148(25):30-32.

[11] Nadelman RB, Nowakowski J, Fisk D, et al. Prophylaxis with Single-dose doxycyc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Lyme disease after an Ixodes scapularis tick bite [J]. N Eng J Med, 2001, 345(2):79-84.

[12] Zeidner NS, Massung RF, Dolan MC, et al.A sustainedrelease formulation of doxycycline hyclate (Atridox) prevents simultaneous infection of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and Borrelia burgdorferi transmitted by tick bite [J]. J Med Microbiol, 2008, 57(pt4):463-468.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ick bite

SHI Hang,GAO Ming-ya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First Aff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11, China

Tick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life history were introduced briefly, with a review of recent relative articles an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s. Different methods advocated for tick removal were evaluated respectively.Methodsof treating the mouthpart residue and prophylatic medication were discussed besides.

Tick bite;Mouthpart;Prophylatic medication [J Pract Dermatol, 2010, 3(3):148-151]

R757.9

A

1674-1293(2010)03-0148-04

2009-09-11

2010-01-12)

(本文编辑 敖俊红)

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性病科(史航,高明阳)

史航,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性传播疾病、损伤修复,E-mail: shihang626@sohu.com

猜你喜欢

口器若虫宿主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想不到吧?我会咬人
去蜱虫小妙招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脱口而出战队谁家“变形”更高怪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不同日龄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