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心身疾病的综合干预

2010-04-04周建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心身疾病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姜 锋,周建华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医务室,南京 210042)

随着高校中独生子女大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干预作用,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对心理干预的作用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未能很好地将医学治疗方法与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身疾病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将大学生心身疾病治疗和心理干预手段更好地结合,让校医对大学生心身疾病治疗走出纯生物医学观念,积极利用心理干预手段,及时发现治疗大学生心身疾病,减少高校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发生。

一、心身疾病

“心身”(mind body)概念最早由德国精神病学家Heinroth于1818年提出,法国精神病学家Jacobi于1844年用“心身的”(psychosomatic)一词强调疾病发病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主要地位,1873年英国精神病学家Tukeb的《在健康与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的解释》一书出版为心身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①转引自朱志先、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版,第3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是一种由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受到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不良刺激,导致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产生了心身疾病,表现出身体各个系统的症状。因为每个人对压力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表现为愤怒,有些人表现为压抑,还有一些人表现为悲伤。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则还包括由此而引发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大学生常见心身疾病依次为痛经、月经异常、眩晕及闭经,其次是心律失常及消化不良,再次为高血压病及溃疡病;血管性头痛、关节痛亦不少见。据一项调查表明:月经周期紊乱362例,其中闭经83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28例,严重两例每年需输血1-2次;失眠、多汗、嗜睡152例;反复发作的紧张性头痛103例,严重者伴剧烈呕吐;神经性厌食、胃痉挛、神经性腹痛、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消化道出血94例;阵发性心悸、心律不齐、心动过速84例;胸闷、胸痛、气短过度换气、支气管哮喘78例;久治不愈的神经性皮炎、脱发、反复发作的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75例;尿频、尿急1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7例;反复晕厥3例。[1]1635

二、大学生心身疾病的原因及存在问题

心身疾病既是一种医学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社会现象。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1)对环境、气候、教师的授课方法、学习课程突然变化产生的不适应心理;(2)学习成绩与以往相差甚远,对未来要求目标过高,由此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理;(3)贫困生自卑心理;(4)攀比消费、崇尚金钱,不能处理好学业、打工、经商关系的盲目攀比心理;(5)陷入父母离异、亲人突然生病死亡、失恋、婚前性行为所致不良后果中不能自拔的悲观消极心理;(6)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对就业、择业产生的过分担忧心理;(7)因迷恋上网、游戏,饮食、睡眠极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而引起的焦躁不安心理;(8)对某一事物过度兴奋与失落、过分夸大与缩小、任意推断、绝对化要求,对他人和周围事物要求过高,由此产生悲观失望心理;(9)争强好胜、易激易怒易躁、强迫固执、嫉妒心强、多思多虑、寂寞孤寂、缺乏自信、好幻想、被动依赖、多愁善感等个性心理;(10)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与不正之风等产生的不平衡心理。[1]1635

由于大学生心理防线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羞于开口、不擅表达及外露等原因,在消极情绪、负面心理负荷过大或持续过久,超出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活动机能失调,从而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目前,大学生心身疾病患者绝大多数就诊于高校医院非精神科及非心理科,由于大部分校医对大学生心身疾病治疗还滞留在纯生物医学中,对大学生心身疾病往往实施单纯的躯体治疗方案,致使大学生心身疾病的医治中存在发病率高、复诊率高、治愈率低、临床信息多样化、复杂化、疗效差、费用高等特点;而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更是随处可见,由此又造成医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更加重了学生和公费医疗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这既影响了大学生对医生的信任和依从性,医患关系趋于紧张;也往往因此而延误大学生心身疾患的治疗,导致更大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综合干预的两种模式

(一)教育模式

我国教育模式的心理咨询以学校心理咨询为代表,起步于80年代中期,以高校最多。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模式的心理咨询可谓是举步艰难,其发展和影响不如医学模式心理咨询。除了部分设立心理系或心理学教研室的高校以外,从业人员大多为教师、干部、校医、思想工作者等多专业背景人员。

教育模式又分为三种[2]74:第一,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来实施心理干预。以大学具有的教学条件为平台,通过专门开设的课程来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发展和优化其心理素质。有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树立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是实施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其心理干预研究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其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干预措施有机结合,在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通过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来实施心理干预。近年来有关体育锻炼对心理干预作用的研究均表明,通过开展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减缓学生心理应激非常有益,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和强迫症状,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还有的研究认为,采用小组或结伴的体育锻炼方式,显著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敏感状况,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同时,这些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自尊自信等方面效果显著。第三,以心理咨询为主的干预途径。心理咨询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两种。个别咨询是心理干预中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侧重于解决个体问题,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个别咨询由学生主动提出或研究者根据测查结果建议,采用面对面、电话或网络咨询等形式。从已有研究来看,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或药物干预相结合使用,是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常规心理干预模式。

团体咨询或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心理干预途径,团体咨询的内容侧重于对团体成员的认知训练、情绪训练、意志锻炼、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通过干预,变革认知、改善心境、加强自信、增加人际交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在改善大学生的强迫、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方面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75

(二)医学模式

这种模式在社会上居多,按用药情况又分为用神经科药物和用非神经科药物两种。医学模式心理咨询是新中国起步最早、最先得到政府认可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迄今为止,无论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社会影响方面,我国的医学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中占有主导地位,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心理咨询模式。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以医学作为专业背景的占大多数。早有调查表明,在从业人员中,原来属于心理学(包括教育学)的只占2.3%-8.3%,属于临床医学的占76.3%-87.5%。[3]7医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社会人群,而不是大学生。其主要特点是:(1)主要存在于医疗机构;(2)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患者;(3)从业人员多数为医学专业出身,然后通过心理咨询培训;(4)心理咨询师多有处方权,常常使用药物;(5)咨询形式带有较浓的医学临床色彩。

四、大学生心身疾病综合干预

我们认为教育模式和医学模式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就高校而言,应该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一)药物干预

现代药理学认为,药物治疗的效应并非完全是药物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药理效应、非特异性药物效应、非特异性医疗效应和疾病的自然恢复等多个因素。其中,心理效应是导致药物治疗发生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促使药物取得更好的疗效,加速疾病的康复,为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药物的心理效应是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心理体验,其中包含治疗时外界暗示所引起的心理变化。医生的威信、患者对药物的认同感、接受药物治疗的评价及药物的广告效应等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是影响药物治疗效应的重要因素。

药物的药理作用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础,而药物的心理效应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协同”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尤其是在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中更为显著。药物心理效应正是通过心理暗示来调整人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治愈或缓解了原有的症状。大学生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科学知识的信任胜过对于心理治疗的信任。利用药物的心理效应,比单一的心理咨询效果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属于一般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心身疾病多为躯体功能性障碍,可以仅用安慰剂的药物心理效应和暗示疗法。主要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同时通过心理暗示作用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机体的生理机能,进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针对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方可用抗焦虑药,如苯二氮类,以消除焦虑、紧张,促进疾病的恢复。

(二)心理干预

首先是环境治疗。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学习和生活环境作适当的调整,了解引起大学生心身疾病的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及时与有关学生工作的老师沟通,通过解释、指导以消除矛盾、协调关系,必要时更换环境,保证解除患者的疑虑。

还应根据具体病情使用以下方法:(1)行为治疗:这是以学习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训练患者控制自己的行为,让患者学会和适应新的反应方式,消除或克服旧的病态的反应,以纠正、克服或消除病态症状。其主要方法有条件的消退和条件的对抗;(2)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于仪器,让患者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矫正内脏的反应。具体方法为应用生物反馈装置,把躯体生理信息转变成易于理解的信号或计数。提示患者有意识地去控制病理过程,通过不断的反馈,促使功能恢复;(3)自我训练:内容有自我矫正、自我中和。自我矫正是一种自我训练的方法,是以自我功能去平衡失调。在治疗心身疾病时,尚有训练特定器官的方法。自我中和是解除受压抑的心身症状。治疗时采取自我释放、自我疏泄和自我言语表达的方法,在进行疏泄时,一旦在自我训练后感到有所改善,可引导患者更主动地发泄或讲出心理和躯体的症状。

当前,高校医院的临床医生必须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致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功能失调,最后发展为躯体疾病的心身疾病规律。高校校医在诊治大学生的心身疾病时,要确定躯体症状是否有心理-社会因素存在;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是否有密切关系;病情改变是否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格和易感性是否有某些关系等等。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及早帮助和指导患者恢复失衡的心理,及早调整患者的功能失调,阻断病情向躯体疾病方向转化。

[1]许亚平,王晓晖.977例女大学生心身疾病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12).

[2]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

[3]龚耀先.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

猜你喜欢

心身疾病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 宜先治心
您了解心身疾病吗?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老年心身疾病诊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