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0-04-04吴忠周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本科生能力研究

吴忠周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相对于此前中专、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需增加或补充哪些基本的知识,加强哪些能力?在能力上,尤其是科研能力上该有什么区别?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该怎样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就是本篇论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我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2001年至今,我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基本成熟、从草创到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历程。但相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研究能力与学历层次不同步

我们的教学计划重视本科层次的理论和知识的教学,研究能力则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除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外,没有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计划和措施。学生四年大学,该拿的证书拿到了,比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和普通话证书,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技能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这样既不适应未来小学教育教学岗位的要求,也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二)操作技能与知识教学不同步

就科研能力培养而言,存在理论知识教学实、操作技能训练虚的弊端。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虽说课时不少,但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科研能力,特别是操作技能的训练。如学生搜集信息,分析、消化、吸收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就连写文献综述都成了学生头痛的事,更不要说谋篇布局、广征博引了。

(三)过程训练与强化训练不同步

应当说,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次对本科四年教与学质量的综合验收和检阅。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固然与指导教师的水平和撰写过程中是否有效指导分不开,更是四年本科教学的过程训练的直接结果。以往的教学,忽视了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环节,没有很好地把小学教育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科研能力分解成细的关节点,并把它有机分解到四年的课程教学中去,也就不可能收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丰硕果实。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认识到位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观念陈旧、落后,认识不到位,即使开展某些“改革”,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绝不可能收到治本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能是愿望。实践证明,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深刻的认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我们对本科生的教育观念如何,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该怎么做,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否则,有可能从根本上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那些研究型的大学,不仅要完成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项历史使命,而且还应该树立这样的雄心壮志:努力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和推广应用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查尔斯·维斯特所写的“MIT成为科技知识与实践的源头,并成为富于创造性的场所。其具有独特性和事业心的教师造就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并在语言结构和学习本质的认识方面引发了革命。”[1]4马丁·路德·金多次警告:“我们的存在确实有赖于我们持久清醒、适应新观念、保持警惕和直面变革挑战的能力。”[2]171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适应21世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更高要求的新观念,才能真正做到改革有方向、行动有指南、措施有保障、质量有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几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大学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至于研究或者学生参与某些科学研究则是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在这种陈旧观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没有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既符合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3]7的本科教育标准,又能较好地与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接轨。

(二)教学渗透 夯实基础

“教学”是由教师所引起、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能否生存的生命线。“伟大的导师传导并激发学生从事智力活动的热情、兴致和美感”[1]1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仅仅“授业、解惑”是不够的,关注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与之相应的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学必须突破的难点,才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力抓手。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的表现却不能令人满意。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彭杜宏、刘电芝的《大学课堂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的教学以‘讲授’及‘讲授+一般性提问’为主,两者比例之和达92.7%。课堂有启发性提问的极少,如公共课上‘讲授+启发性提问’为零现象,专业课仅10%的课堂教学是‘讲授+一般性提问’方式;课堂也少有讨论”[4]4。笔者自己的有关调查也反映大学课堂基本被教师主宰,且多以讲授和板书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沉闷。与上述研究同步进行的问卷调查反映,“72.1%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以下,其中‘不满’占36.6%。访谈调查中,学生反映‘教师教学方法刻板,不关心学生、缺乏与学生的沟通’”[4]4。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是最重要的,学生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养成、获取、熟练和提高是在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得到耳濡目染的,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强化的。那么,教师该怎样把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呢?首先,必须改变以教师、教法、教材、目标为中心的备课模式,代之以学生、学法为中心和能力、智慧为导向的新备课模式。其次,必须改变课堂上教师包场的局面,尊重并保障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启迪智慧,尝试以问题或课题为纽带的探究性学习。再次,教师要率先垂范,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5]。第四,教学中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通过学习者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使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6]7。最后,应该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研究性和合作性的课外“作业”,扩大教学的课后推动力、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发展和提高。

(三)参与科研 渠道畅通

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两个关键的环节必须引起重视: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及基本的研究技能(如文献综述的写法、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统计等)可以在课堂上传授、指导和讨论,而科研能力的获得、发展和提高则必须通过参与研究活动,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研究的理解、激发研究兴趣并不断熟练研究的技能和技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该校有“‘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实验学习小组、综合学习项目”等[1]59。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某些研究项目或课题,可以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增强信心,坚定信念。

小学教育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有条件,有动力,更是可行的。他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都有了相当的储备,对社会、对人生、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参与研究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个很好的验证自己想法、见解和判断的机会,因而,参与积极性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指导教师在提供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时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研究课题分解出二级或三级子课题,或是学生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的的情况下,自行确定题目,而后,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并决定写作的框架和步骤。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布置有挑战性的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带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思考对小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可以是个体,更提倡自主组成调查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只要学校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并搭建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提供适当有效的指导,到撰写毕业论文,乃至日后有可能进行的研究时就轻车熟路了。

(四)悉心指导 保驾护航

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和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师悉心指导是科研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结合近年来的做法,我认为要使科研能力培养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做到:(1)全员指导。及时给本科生配备德才兼备的指导教师,2008年下学期起,我们尝试为2006级的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规定导师的责任、措施和检查验收,务必抓出实效[7],并计划从2009年下学期起,为每个学生配齐指导教师;(2)全面指导。我们理解的导师制不局限于学业、科研能力方面的指导,还包括了对学生生活、品德、生涯设计、人生意义以及感情等的全方位指导;(3)全程指导。这有两个含义: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学生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等每一个环节的到位指导[7]。

在提高指导有效性和质量上,努力发挥每个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研究兴趣、研究方向结合任教学科,初步拟定论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进行选择,师生再进行沟通,基本确定论文题目;最后,还要经过一次教师集体讨论才最终敲定论文题目。这样,既保证了论文的意义,又明确了写作的思路,从而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程加了多重保险。

(五)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从学校层面讲,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教学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以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也涉及教学系统外部的各种资源及其有机整合。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发展和提高,仅得到教师方面的帮助是不够的,它还有赖于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那么,学校究竟有哪些部门或单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影响呢?首先,学生处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尊重国家颁布的各项大学生管理规定和条例的前提下,会同院系的相关部门,统一认识,尽可能在学生综合测评、学生评优、奖助学金的评定等方面强化科研能力的导向功能。其次,学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资料、信息和查询快捷等的优势,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独特的贡献。再次,各级学生社团可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舞台。如组织一些有针对性、又为学生乐于从事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的专题性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全员参与,力戒只抓极少数尖子生的作秀。最后,就是校园资源的延伸了,见习、实习基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协调好与见习、实习单位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布置科研方面的任务,如带着问题去观察、访谈、做调查问卷、验证自己先前的某些想法、假设等。

上述各方面工作应遵循统一认识、服务学生、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原则,形成培养思想品德好、基础知识广、专业知识实、科研能力强的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强大合力。

[1]查尔斯·维斯特.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Martin Luther King Jr.Where DoWeGo From Here:Chaosor Community?[M].Boston:Beacon Press,19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陈时见.大学教学改革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开展研究性教学探讨[EB/OL]. http://rwx.cslg.cn/ReadNews.asp?NewsID=1773.

[6]姜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启动[EB/ OL].http://rwx.cslg.cn/ReadNews.asp?NewsID=1773.

猜你喜欢

本科生能力研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