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考阅读题原作者只得一分”的解读
———兼谈非逻辑思维

2010-04-04湖北大学吕渭源

成才 2010年8期
关键词:格调阿Q参考答案

■湖北大学 吕渭源

对“高考阅读题原作者只得一分”的解读
———兼谈非逻辑思维

■湖北大学 吕渭源

《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8日报道:近日,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引起了人们对高考的抨击。

《寂静钱钟书》被2009年福建省选为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南(化名)试做了一下,总分15分只得了1分。而且被作者认为说出了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荒谬?

《寂静钱钟书》一文倒数第二段:“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考题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单分析。”对此,作者说:“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哪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作者都“没有想”的,读者能想出“丰富的内涵”吗?又是一个荒谬?

此事,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是人言人殊。问题聚焦于题目的答案和作者意愿相违,说明题目以及题目的答案有问题,进而衍生出出题、高考有问题。

就事说事,我认为题目、答案(参考答案)、作者等都没有出格的问题。问题出在思维方式上,是同仁们用逻辑思维方式判定非逻辑思维内容使然!

逻辑思维(概念思维、对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概念准确、推理严谨、结论必然,一般多用于自然科学。

和逻辑思维相对应的是非逻辑思维(非概念思维、非对象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不借助概念,是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合二为一,接近、融入事物,体认事物。非概念思维使思维主体从概念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原生态的、真情实感地认识事物,是文学、艺术等学科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非概念思维不同于非此即彼、非A即B的逻辑思维,它可以做多值的、模糊的判断,不需要,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它是思维方式研究的深化、丰富,和逻辑思维相互补充,并行不悖,升华了人们的思维,使认识更真实、更深入、更全面。非逻辑思维有以下特点:

其一,多值性。多值性是事物多质性的反应。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事物的中间状态、过渡状态、矛盾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对有些事物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逻辑思维去判定,可以有亦此亦彼多样性的感受,允许进行多值判断(思维),使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真。如:《卢沟桥的狮子》(《语文》,三年级上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的第二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在睡觉;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背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按在地上”是对小狮子的憎、还是爱?是对它的压抑、控制,还是至爱,一种大爱无疆的表达?这些是可以进行多值思考的。

其二,模糊性。模糊性是事物距离性的反应。有些事物本来就是模糊的,是一种模糊的美。如,戏剧舞台的灯光布景、美术作品的油画等是模糊美——距离美。如果把舞台去掉灯光等设施赤裸裸地放在光天化日下,人贴近油画,将画放在眼下,它们就不美了!模糊是一种真实、一种美,越模糊越清楚、越美。在这里可以借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来理解,名言的关键不在糊涂,而在“难得”,能得到者聪明,得不到者糊涂,所以,糊涂即聪明,聪明即糊涂。也就是说,模糊(糊涂)是一些事物的属性、境界,就不必用逻辑思维方式把它讲清楚,不然,是越清楚,越糊涂。

其三,非定性。非定性是事物无序性的反应。有些事物有序、有规律可循,有些则背反。因此,对有些事物允许做不确定、或永远不作确定的判断。

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它“构成一种特殊的知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760页),是研究人性、教养等人本身文化现象的学科,它突出事物的独特性、意外性和不确定性,如宗教、神学、文学、艺术等,它们不具有统一、必然的属性,不需要确定性的判断。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的形象,“阿Q”什么样,是美是丑,是褒是贬,“阿Q”说明什么,引导人做什么……也存在其难以确定性。

就此来看,“高考阅读题原作者仅得一分”就不足为怪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具体讲,“加点词语‘格调’”(详看前引文),作者说:“……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我相信作者说的是真话,也符合作家、诗人的思维习惯。作家、诗人知识积累、沉淀、贯通达到一定的程度,一旦某种因素诱发,就会情感燃烧,灵感来潮,本能地进入一种创作状态——诗如泉涌,下笔如神,用什么词是“顺手”拈来,为什么这样写,词“丰富的内涵”是什么,他们自己也很少细致考量。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了!有一次陈毅元帅求教毛主席,问主席写的诗,当时的历史背景、原义是什么?应如何理解?主席回答:当时是战争年代,天天在打仗,人能活几天都不知道,哪有时间考虑那么多,诗兴一来就写了,背景、原义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中国有句古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颇有哲理。“书不尽言”是想的多、说的少:知识=显性知识+缄默知识,所以,知识>显性知识,言语不可能穷尽作者的思想。“言不尽意”是说的和想的不是数学的等于(相等):概念(言、词)只是对事物一个大概、接近的表述,没有绝对合适的言语,所以,言语可以帮助思维,也可以混沌思维。作者也不可能穷尽言语(格调)的词义。

那么,这个题如何判定成绩呢?我的意见,判定这个题不需要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用非逻辑思维的理念去思考,主要是识别考生的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如跟阅读能力有关的知识面(含思维方法的知识)、阅读的方式、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格调阿Q参考答案
阿Q和老A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如何打造高格调的农产品
一盏台灯如何提升格调?FLOW LAMP阐释何为极简与优雅
法式新格调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