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资料剔除工作的思考

2010-04-04万幸

成才 2010年8期
关键词:书库图书资料藏书

■万幸

图书资料剔除工作的思考

■万幸

加强馆藏建设不仅要根据本单位的专业结构、科研项目及读者的需要不断的积累、发展馆藏、逐步地完善馆藏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学科学的发展、科研任务的变化、读者的需求转移等情况,对藏书的品种和复本定期进行审查,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剔除,从而达到提高藏书质量的目的。

一、图书资料剔除工作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图书资料剔除工作中存在着“败家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思想,致使这项工作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虽然图书资料馆藏量在逐步在增长,但是藏书的质量却逐步下降,使书库陷入“书满为患”的境地。

由于文献老化规律的作用,40%~50%的科技文献,其寿命仅有3年时间,且92%的读者所需要的是近20年内的出版物。然而在不少图书馆的书库中,上世纪60~70年代乃至更早期的出版物虽无人所问津,仍大量地占据书架,致使书库拥挤不堪,读者查找困难。

二、剔除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图书资料剔除的原则和方法,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决定着剔除工作的成败。剔除工作既要积极大胆,又要慎重稳妥。在剔除工作进行之前要确定剔除的原则、范围、标准以及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制定剔除的原则和方法:

1.查重复出版物,剔除旧版本或单行本。一是有些作者的同一著作,先以单行本出版,后有收入文集或汇编本,图书馆采购时两种都购进。对于这类图书,应剔除单行本,保留文集或汇编本。二是同一部著作新版本代替旧版本,我们认为新版本本身就是对旧版本的一种纠正,因此,旧版本应该纳入剔除之列。

2.查流通记录,剔除流通量低的图书。流通记录可以作为藏书的参考依据。一种情况是图书编目入库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流通记录低或为空白,此书应视为利用价值低或无价值,可剔除。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图书虽然在某段时间内流通率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其流通率明显下降或完全停止了流通不再具有收藏价值,应当剔除。所以,对图书的流通记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3.查其内容是否具有保存价值。图书资料的内容是确定藏书价值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剔除工作中,准确把握好这一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藏书尽管内容有错误,但仍具有保存价值。例如,“十年动乱”时期出版的一些书,带有明显的错误观点,但这类书仍然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因为它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能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政策水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甚至有的还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因此,我们认为这类图书仍具有收藏价值,不宜剔除。否则,今后我们在研究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时就缺乏资料。

4.复本过多的藏书。复本一般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读者对某一类图书需求量大而有意购买的,另一个原则是采购中的失误。这是因为采购人员对库藏情况不熟悉或别的原因,多次购进同类版的图书而造成的复本。对复本的剔除,我们要参考此类书的流通率和利用率,对流通率和利用率高的复本应保留,反之则应予以剔除。

5.确已破损、不能修复投入再流通的图书,应剔除。

6.与本馆性质、任务不符的藏书,应剔除。

7.内容不健康或者有严重错误倾向的图书,应剔除。

三、搞好剔除工作的建议

1.剔除图书的分流处理。有些藏书被剔出之后,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如复本的剔除,是在一定范围内读者需求量的意义上来确定的。如果将剔除的复本分流到另一范围的读者群中,价值又重新体现出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对剔除的图书再做分流处理,对仍有价值的图书,一是调往本单位的有关部门;二是折价处理。对于完全失去价值的图书,才可做报废处理。

2.所有剔除的藏书,均应保存一册资料。

责任编辑向保秀

作者单位:(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书库图书资料藏书
“人梯书库”丛书
关于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的分析与研究
近代杜定友图书资料管理思想的思考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珍惜每一本藏书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途径和实践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