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谚语中关键性语素的类型及解释

2010-04-04

辞书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语源关键性语素

付 乔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甘肃 741001)

谚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的一种。语汇学家温端政先生在《汉语语汇学》里给“语”下过这样的定义:“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1]谚语则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2]的“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3]。它具有语的共性,多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在汉语语汇研究中,我们通常把构成语的词又叫作语素,则谚语也可以换说成是由语素和语素组合而成的。因此,探讨语素尤其是关键性语素(有人又称作“重点语素”,这里沿用温端政先生的称法)的有关问题,这在谚语研究中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为此,笔者结合编写《简明谚语辞海》的实践,拟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一、何谓关键性语素

这得首先从语素谈起。语素就是“语的构成成分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4]如上所述,谚语和其他语类一样,都是由语素构成的,而且多数情况下,一个谚语都不会只含有一个语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构成某个谚语的各个语素在该谚语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不是一样的。研究表明,只有对谚语的构成及语义分析、语义描写起至关紧要的作用的语素才是关键性语素。在谚语中,这类语素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会和其他的语素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谚语的构成,并且要在其他语素的辅助下与它们一道来呈现谚语语义的知识性、行业性、民族性,体现谚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特征。

二、谚语语目中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

明白了什么是关键性语素,那么在具体的谚语语目中究竟哪些语素有可能成为关键性的语素呢?笔者在编写《简明谚语辞海》时发现,下列语素因为其特殊性或重要性经常需要单独解释,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可以作为我们确立关键性语素并对其加以解释的重要参考。兹归纳如下:

1.谚语语目中负载表意重点的语素。如“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中,“精”、“谋”就是这样的语素。分析表明,该条谚语的语义具有明显的组合性特点,这就意味着“精”和“谋”的语素义将直接参与整条谚语语义的组合,因此它们自然成为了正确理解该条谚语语义的关键性语素。故这里有必要先分注“精”和“谋”,则该条谚语可以解释为: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精:精悍,精明强悍。谋:谋略。士兵贵在精悍而不在于人多,将领要有谋略而不能光靠勇敢。(说明:本文例证中谚语的释义多参考了温端政先生主编的《新华谚语词典》,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注明。)

2.对语义分析有重大影响的疑难语素。如“珍馐百味,一饱便休”中,“馐(xiū)”不常用,是一个疑难语素。这里若不讲清“馐”的意思,显然会对整条谚语的释义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得先解释“馐”(指美味食物),这样才能进一步弄懂整条谚语的语义:指即便有再多的珍贵美味食物,吃饱了就别再吃。诫人不要贪食暴食。

3.方言色彩浓厚且直接影响到语义分析的语素。如“上马饽饽下马面”中,“饽饽”这个语素就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方〉②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显然,我们不先解释这一方言语素则将很难对该谚语的语义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描写,因此“饽饽”也应算是该语目中的关键性语素了。

4.行业特点鲜明且与语义分析有密切关联的语素。如“车船店脚牙”,它是由五个单音节语素并列起来,采用意合法构成的谚语,语义具有高度融合性的特点。虽然我们不能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语义,但知晓构成谚语的五个语素涉及旧时从事五种行业的人(“车”即车夫;“船”即船夫;“店”即店家;“脚”即脚夫;“牙”即牙子,牙行经纪人),这对探究谚语的深层语义显然有极大帮助。如此说来,它们理应被作为关键性语素来对待。该条谚语的语义为:旧时认为这五种人最难缠,常坑害人。

5.有特指意义的语素。在某些谚语中,有些语素在使用时可能会产生特指意义,对这些语素不先加以解释则必将严重制约整条谚语语义的分析和描写。如“出外做客,不要露白”中,“白”本是一种颜色,但在这儿却有了特指意义,指白银。显然,“白”就是该谚语中的关键性语素。此条谚语的语义是:出外旅居,不可在人前露出自己所带的钱财,以防不测。

6.多义语素或易引起歧义的语素。在有些谚语中,人们常会用到一些多义语素或易引起歧义的语素,若不作解释,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混乱,进而造成对谚语语义的误解。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中,成”、“人”、“自在”都是多义语素,容易产生歧义,若不将其视为关键性语素并加以解释,则极易致误。其实,这里的“成”指成为;“人”指人才;“自在”指自由,不受拘束。该条谚语的语义是:要想成为有作为的人才,就不能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要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就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才。

7.用生僻义且对语义分析有关键性影响的语素。在汉语中,有些谚语的构成语素可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的语素有时却可能使用一个生僻的意义,这时它们便成了分析和描写语义的障碍,成为关键性的语素,若不对其进行分注则将直接影响到对整条谚语的解释。如“吃一番苦,学一回乖”中,“乖”本算不上生僻的语素,通常情况下,它指“(小孩儿)不闹;听话”,但这里“乖”指机警、伶俐,显然应被视为关键性语素加以解释。整条谚语的语义是:人吃了一回苦头,接受教训之后会变得聪明起来。

8.古今语义有变化且直接涉及到语义分析的语素。在汉语史的长河里,有一些语素古今语义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语素一旦参与谚语的构成,通常会直接关涉到谚语的语义分析,并很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若不对其进行解释,将直接影响到谚语释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解释此类语素,注释者极易以今律古,忽略语素义的时代性。如“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中的“博士”就属于此种语素,它指“宋代茶坊酒肆里的伙计”,显然不能当作今天的“博士”来讲。另外,“花”旧时指色情。所以这条谚语的语义是:茶和酒是色情的媒介。

9.涉及用典或有语源背景,不释则语义不明的语素。构成谚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由词来充任的,而汉语中有些词涉及到用典或有深厚的语源文化背景,它们一旦成了谚语中的语素,必然会把汉语词汇的人文性、民族性及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入到谚语中。若不对这样的语素作解释,则会直接影响到对谚语语义的探究,造成语义描写失当。如“大意失荆州”中,“荆州”本是古九州之一,在今湖北荆山、衡山之间,三国时为蜀国政治、军事重镇。该语素就有深厚的语源文化背景(详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六、七十七回),只有解释清楚了其文化内涵,整条谚语的语义才易于理解:比喻如果疏忽大意,即使本领再大也会造成重大损失。

以上只是粗略地归纳,谚语中属于上述类型的语素都有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对于此类语素,我们在编写谚语类词典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识,认真分析,谨慎而有效地作出解释。

三、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

谚语释义,就是“对谚语语目进行语义分析和语义描写”。[5]实际释义中,对关键性语素的解释,有助于对谚语进行语义分析,进而能更有效地描写语义,所以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语目释义中是重要的。具体来说,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解释关键性语素,有利于正确分析谚语语义,避免误解。有许多谚语词典在释义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后导致误解谚语语义,其中很多都是因为对关键性语素没有解释或解释不清造成的。以“主雅客来勤”为例,笔者搜集到下面这种释义:

主雅客来勤 雅:高雅。主人的情趣高雅,声名会远播四方,那么他的客人就会源源不断地来拜访的。(安丽琴、何爱英主编《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

这里,“雅”和“勤”都是关键性语素,相比较而言,“勤”对正确理解该谚语的语义更为重要。但上述释义只有对“雅”的解释,“勤”却失注,显然这并不是因为“勤”比“雅”更容易理解。依据后半部分的串讲,“勤”似乎被理解为“源源不断地”,仔细推敲一下,其可信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并不符合语言实际。试看下面的材料:

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红楼梦》三十二回)

通过对该语料深层语义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勤”隐含有反复、多次之意,它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频度,而释文中“源源不断地”强调的却是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勤”有 5个义项,其中并没有“源源不断地”这个意思,唯第二个义项(“次数多;经常”)倒和我们的分析贴近。其实,该条谚语中“勤”应被解为次数多、经常。整条谚语的语义是:主人高雅,客人就会来得频繁。常用来称颂主人好客。可见,解释好关键性语素,的确有利于正确分析谚语语义,避免误解。

2.解释关键性语素,能使谚语的释义简明、透彻。所谓简明,指“释义文字要简洁,内容要明晰”。[6]透彻,指“释义要有深度,要能揭示出深层意义”。[7]一般来讲,简明和透彻通常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性质、要求会使谚语类辞书在释义的详略深浅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恰当地解释关键性语素,有效地将分注和通释结合起来,将极大地增强谚语释义的简明性和透彻性。分注,重点讲解关键性语素(若关键性语素不难理解也可从略);通释,或者从字面上串讲,或者直陈语义,以概括、抽象为主。这方面,温端政先生主编的《新华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功的范例。试以“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为例: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阿:前缀,用在亲属称谓前面。家(gū):通“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阿家翁:指婆婆和公公。不会装聋作哑,就不当公婆。指长辈对晚辈要宽容,不宜过于明察。也泛指对人要宽宏大量。

这里先重点分注“阿”、“家”、“翁”三个关键性语素,然后再通释整条语目的意义,如此注释既有层次感,又简明、透彻。

3.解释关键性语素,有助于辨别同义谚语。据温端政先生所云:“两个或两个以上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谚语叫做同义谚语。同义谚语要兼有两个条件,一是所传授的知识的内容基本相同,二是取材不同。”[8]为了更准确地解释谚语语义,有时还得辨析同义谚语,而解释关键性语素,恰能辨别同义谚语的异同。试以谚语“当家就是戴枷”和“当家人是恶水缸”为例:

①云小姐,你不知道,俗话说,“当家就是戴枷”,戴了这面枷,油盐柴米,压得透不过气来。(夏衍《芳草天涯》二幕)

②大妗子在旁劝道:“姑娘罢了,都看在孩儿的分上罢。自古宰相肚里好行船。当家人是恶水缸儿,好的也放在你心里,歹的也放在心里。”(《金瓶梅词话》五一回)

这两条谚语从字面上看基本意义相当(都是讲当家难,容易招来埋怨或怨恨),但取材不同,如上所述,它们可以看作是同义谚语。不过,二者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这通过对各自关键性语素的解释便能知晓。前一谚语,关键性语素是“戴枷”,“枷”是“旧时套在罪犯脖子上的木制刑具”。后一谚语,关键性语素是“恶水缸”,它是指“盛淘米、洗菜、洗刷锅碗等用过的水的缸,又称作`泔水缸'”。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两个关键性语素的深层语素义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戴枷”强调是一种负担;“恶水缸”强调会被人埋怨、怨恨。显然,这两个谚语是同中有异。可见,解释关键性语素的确有助于辨别同义谚语,进而提高语义描写的准确性。

4.解释关键性语素,有助于探究语源(这里指语的源流,非“语源学”上的“语源”)。汉语中有些谚语源远流长,通常情况下,这些谚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语义往往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和民族性,所以在为这些谚语释义的时候,有必要寻绎其源流,揭示其深层语义。语言事实表明,利用语源分析法从意义的角度穷源溯流,历史地考察语义的产生和变化轨迹,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可以以关键性语素的解释为契机,有效进行文献梳理、系联,力求找到探究语源的突破口,进而为正确理解语义,尤其是揭示深层语义打开通路。如“恶贯不可满,强壮不可恃”的第一个语节中,“贯”就是一个关键性语素,它对我们正确分析和描写谚语语义至关重要,所以有必要先对其进行注解。《说文》 :“贯 ,钱贝之贯。”[9]《王力古汉语字典》 :“贯,穿钱的绳索。”[10]但是“钱贝之贯”怎么会和“恶”相联系呢?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系联,我们终于发现其语义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

《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唐·孔颖达疏:“纣之为恶,如物之在绳索之贯,一以贯之,其恶贯已满矣。”[11]

显然,“钱贝之贯”与“恶”产生联系最早当源于此。基于这种溯源,我们不难发现“贯”在此形容“恶”之多,则该条谚语的字面意义就是:作恶不可太多,一时强大不能长久倚仗。依此,可以进一步探究其深层语义(指作恶太多或恃强纵欲过度,死神就会降临)。可见,解释关键性语素,确实能帮助探究语源,进而更深刻地分析和描写谚语语义。

综上所述,在谚语语目释义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关键性语素的辨识和分析,努力作好对它(们)的解释。事实证明,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对我们正确分析谚语语义进而恰当描写语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语义具有组合性特点的谚语来说,这种作用自不言而喻。对于语义具有融合性特点的谚语来说,这种作用也不容忽视,虽然我们不能仅从语素义上来分析其融为一体的语义,但融合常是“关键性语素带有`意会'性的组合”[12],关键性语素的意义常能成为我们分析、探究整条谚语语义的基础和桥梁,所以解释关键性语素尤显重要。

附 注

[1][3][8][1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温端政.谚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6][7]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范瑞婷.关于谚语释义的几点思考.∥温端政主编.俗语研究与探索.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9]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 李学勤.尚书正义(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语源关键性语素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关于汽车经销商DMS系统实施的关键性
写作过程中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莎鸡”音辨
淮海战役中我所知道的蒋军关键性决策(下)
淮海战役中我所知道的蒋军关键性决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