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病毒病的症状、病原与药剂防治

2010-04-03王爱武皇甫自起

长江蔬菜 2010年3期
关键词:曲叶吗啉硫酸铜

王爱武 皇甫自起

病毒病是番茄的常发性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河南商丘市番茄种植面积大,重茬的比例高,病毒病的发生越来越重,在综合防治中,药剂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番茄病毒病症状

花叶: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叶脉透明(明脉),叶片皱缩,病株较健株略矮。根据花叶的轻重和叶片是否畸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轻花叶,在叶片上引起轻微花叶,表现出绿色深浅不匀的斑驳,叶片不变小,畸形,植株不矮化,对产量影响不大;二是重花叶,叶片黄绿,花叶明显,凹凸不平,新叶变小、细长、畸形、扭曲,叶脉变紫,植株矮化,花芽分化能力减退,大量落花落蕾,果小质劣呈花脸状,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0%~30%。

蕨叶:由顶部幼叶开始,叶片变细变长,叶肉组织退化,形似蕨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病株明显矮化。花冠加长增大,形成巨花。

条斑:可发生在叶、茎、果上。叶片上为茶褐色斑点或云纹;茎秆上先产生暗绿色略呈凹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条斑,并迅速蔓延扩大,叶片变黄,叶柄变黑,严重时整株萎蔫枯死;果实上产生不规则形褐色凹陷的油浸状坏死条斑,病果畸形、皲裂、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卷叶: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小叶呈球形,扭曲成螺旋状畸形。植株萎缩,有时丛生。发病早的,多不能开花结果。

黄顶:病株顶叶褪绿或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中部稍突起,边缘多向下或向上卷起,病株矮化,不定枝丛生。

坏死: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出现坏死褐斑,上部叶片出现卷叶,叶脉坏死,全叶逐渐枯死。中期叶柄和茎秆出现坏死条斑,枝条坏死,果实小,上面有坏死轮纹或条斑,严重畸形。重病田后期整株枯死。

丛枝:染病初期,病株顶部叶片黄化变小,花瓣变绿后迅速变成叶片状。往往在叶腋处长出大量腋芽,在腋芽上又长出许多纤弱的不定芽或纤细的腋芽,使病株呈丛枝状,明显矮化,不能结果。

巨芽:新长出的叶片变小,顶部枝梢呈淡紫色,肥大直立向上呈圆锥形,花柄肥大,花萼显著膨大,萼片连合成桶状,在叶腋处长出1个淡紫色粗短肥大的腋芽,在腋芽的顶上丛生若干个直立的不定芽,病株结果少,或仅结出坚硬的圆锥形小果实。

还有曲叶、曲顶、丛矮、斑驳等症状。丛枝和巨芽是由叶蝉传播的植原体病害,易与病毒病混淆,必须认真鉴别。

2 番茄病毒病病原

2.1 病毒种类

在我国已发现侵染番茄的病毒近30种,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 X 病毒(PVX)、马铃薯 Y 病毒(PVY),其他有烟草卷叶病毒(TLCV)、烟草蚀纹病毒(TEV)、番茄斑驳病毒(ToMoV)、烟草坏死病毒(TNV)、甜菜曲顶病毒(BCTV)、番茄丛矮病毒(ToBSV)、烟草环斑病毒(TRSV)、苜蓿花叶病毒(AMV)、番茄不孕病毒(TAV)、番茄斑萎病毒(TSWV)、番茄黑环病毒(To-BRV)、绒毛烟斑驳病毒(VTMoV)、蚕豆萎蔫病毒(BSWV)、番茄花叶病毒 (ToMV)、烟草曲叶病毒(TLC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烟草曲茎病毒(TCSV)、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 (AYVCNV)、一品红曲叶病毒(ELCV)、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LCuCNV)、云南烟草曲叶病毒(TbLCYNV)、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LCGDV)、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LCTWV)等。另有番茄巨芽病植原体和番茄丛枝病植原体。

2.2 传播与为害

①黄瓜花叶病毒分为轻花叶、重花叶、坏死和黄化4个株系,重花叶株系是各省市的优势株系。由多种蚜虫传毒和接触传毒,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不能传播。

②烟草花叶病毒分为0,1,2和1.2四个株系。通过摩擦由汁液接触传播,种子带毒,不能通过蚜虫传播。

③马铃薯X病毒主要靠病株汁液接触传播,马铃薯Y病毒由桃蚜等多种蚜虫传播。

④烟草卷叶病毒靠粉虱传毒,叶液接触不传播,侵染后引起卷叶。

⑤甜菜曲顶病毒由叶蝉半持久性传播。侵染后产生明脉、卷叶、叶脉增厚、叶背产生耳突等症状。

⑥番茄斑萎病毒主要由蓟马传毒,同时容易通过机械摩擦传染,无性繁殖材料通过种苗带毒传播。侵染后植株矮化和黄化,叶片出现线纹或花叶并伴有坏死斑,茎上坏死条纹从茎部延至枝端。成熟果实产生黄化,伴有同心环或坏死条纹。

⑦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由烟粉虱传播。侵染后叶片边缘呈鲜黄色,卷曲,叶脉墨绿,叶肉变厚,叶片变小;植株矮化萎缩,严重减产。

⑧番茄巨芽病植原体由网室叶蝉传播,番茄丛枝病植原体由黄白斑叶蝉传播。

3 番茄病毒病药剂防治

我国目前已登记用于番茄病毒病防治的药剂有26种,其中病毒抑制剂13种,病毒钝化剂9种(有些品种是抑制剂和钝化剂混配),植物增抗剂4种。

病毒抑制剂:5%盐酸吗啉胍(攻毒等)可溶性粉剂(300~375 g/hm2,有效成分,下同)、10%盐酸吗啉胍(科克)可溶性粉剂(500~750 g/hm2)、10%盐酸吗啉胍(独行侠)水剂(180~225 g/hm2)、20%盐酸吗啉胍(速退病毒宝)可湿性粉剂(703~1 406 g/hm2)、20%盐酸吗啉胍(毒枯)可湿性粉剂(500~750 g/hm2)、20%吗啉胍·乙铜(病毒清等)可湿性粉剂(500~750 g/hm2)、20%吗啉胍·乙酸铜(病毒净)可溶性粉剂 (450~600 g/hm2)、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 (降毒)可湿性粉剂(333.3~500 mg/kg)、60%吗啉胍·乙铜(康润Ⅱ号)片剂(504~750 g/hm2)、1.5%吗胍·硫酸铜(小叶敌灵)水剂(90~112 g/hm2)、20%吗啉胍·锌(病毒灵)可溶性粉剂(400~600 g/hm2)、25%吗啉胍·硫酸锌 (病毒特杀)可溶性粉剂(703~1 406 g/hm2)、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499.5~750 g/hm2)、20%盐酸吗啉双胍·胶铜 (病毒灵)可溶性粉剂(450~750 g/hm2)、20%唑·铜·吗啉胍(凯尔)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10%羟烯·吗啉胍(稼泰) 水剂(375~562.5 g/hm2)、40%羟烯·吗啉胍(毒卫克)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克毒宝)可溶性粉剂(600~900 g/hm2)、31%氮苷·吗啉胍(病毒康)可溶性粉剂(291~388 g/hm2)、1.05%氮苷·硫酸铜(病叶毒消)水剂(57.4~76.5 g/hm2)、1.35%三氮唑核苷·铜(毒畏)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35%氮苷·硫酸铜(病毒立清)水乳剂(54~67.5 g/hm2)、3.85%三氮唑核苷·铜·锌 (病毒毖克等)水乳剂 (54~67.5 g/hm2)、1.45%氮苷·铜·烷醇(诺保)可湿性粉剂(40.78~54.38 g/hm2)、4%嘧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2%,8%宁南霉素(菌克毒克)水剂(90~120 g/hm2)。

病毒钝化剂:5%菌毒清水剂 (175~262.5 g/hm2)、7.5%菌毒清·吗啉胍(病毒宁)水剂(150~210 g/hm2)、6%菌毒·烷醇(病毒克)可湿性粉剂(78.8~126 g/hm2)、18%腐殖酸·吗啉胍(禾无毒)可湿性粉剂(405~675 g/hm2)、20%琥铜·吗啉胍(病毒 1号)可湿性粉剂 (450~750 g/hm2)、25%琥铜·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99.5~750 g/hm2)、1.5%烷醇·硫酸铜 (植病灵)水乳剂(18~27 g/hm2)、1.5%烷醇·硫酸铜(植病灵)水剂(11.25~16.8 g/hm2)、2.5%烷醇·硫酸铜(植病灵)可湿性粉剂 (18.8~28.2 g/hm2)、6%烷醇·硫酸铜(病刷)可湿性粉剂(112.5~140.6 g/hm2)、2.1%铜·烷醇(促丰)可湿性粉剂(37.5~56.25 g/hm2)、2.1%铜·烷醇(邦康)水剂(37.5~56.25 g/hm2),0.55%铜·烷醇(快生同)微乳剂(17.44~21.8 g/hm2)、3%甲酚·创愈木酚(消毒立逃)可溶性粉剂(51~72 g/hm2)、25%络铵铜(菌焦)水剂(1 000~1 500 g/hm2)。

植物增抗剂:8%,24%混合脂肪酸·硫酸铜 (东旺毒消,东旺杀毒)水剂(300~450 g/hm2)、10%混合脂肪酸(抑病灵)水剂(900~1 500 g/hm2)、2%氨基寡糖素(葡聚寡糖素,好普)水剂(48~80 g/hm2)、0.5%葡聚烯糖粉剂 (0.75~0.94 g/hm2)、0.5%菇类蛋白多糖(抗毒丰等)水剂(12.45~18.75 g/hm2)。

含有病毒抑制剂的药剂才具有治疗作用,其他药剂都必须在发病前使用,病毒抑制剂也需尽早使用。对水量为750 kg/hm2,轮换用药,7~10天1次,连喷3~4次,或直到症状消失。施药前必须彻底杀灭传毒昆虫,追施速效氮肥,浇透水。

植原体病害防治:发病初期喷洒医用四环素或土霉素4 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喷洒1~2次。也可用7.5%菌毒清·吗啉胍 (病毒宁)水剂(150~210 g/hm2)、6%菌毒·烷醇(病毒克)可湿性粉剂(78.8~126 g/hm2)、18%腐殖酸·吗啉胍(禾无毒)可湿性粉剂(405~675 g/hm2)、20%琥铜·吗啉胍(病毒 1号)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25%琥铜·吗啉胍可湿性粉剂 (499.5~750 g/hm2)、1.5%烷醇·硫酸铜(植病灵)水乳剂(18~27 g/hm2)、1.5%烷醇·硫酸铜(植病灵)水剂(11.25~16.8 g/hm2)、2.5%烷醇·硫酸铜(植病灵)可湿性粉剂 (18.8~28.2 g/hm2)、6%烷醇·硫酸铜(病刷)可湿性粉剂(112.5~140.6 g/hm2)、2.1%铜·烷醇(促丰)可湿性粉剂(37.5~56.25 g/hm2)、2.1%铜·烷醇(邦康)水剂(37.5~56.25 g/hm2),0.55%铜·烷醇(快生同)微乳剂(17.44~21.8 g/hm2)、3%甲酚·创愈木酚(消毒立逃)可溶性粉剂(51~72 g/hm2)、25%络铵铜(菌焦) 水剂(1 000~1 500 g/hm2)防治或植物增抗剂:8%,24%混合脂肪酸·硫酸铜 (东旺毒消,东旺杀毒)水剂(300~450 g/hm2)、10%混合脂肪酸(抑病灵)水剂(900~1 500 g/hm2)、2%氨基寡糖素(葡聚寡糖素,好普)水剂(48~80 g/hm2)、0.5%葡聚烯糖粉剂 (0.75~0.94 g/hm2)、0.5%菇类蛋白多糖(抗毒丰等)水剂 (12.45~18.75 g/hm2)等防治,交替用药。

[1]程宁辉,濮祖芹,方中达.引起番茄坏死病的黄瓜花叶病毒 TN 分离物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1994,9(2):143-150.

[2]冯兰香,田如燕,杨翠荣.中国北方番茄主要病毒种类普查及 TMV,CMV株系鉴定 [J].植物保护学报,1996,23(1):51-55.

猜你喜欢

曲叶吗啉硫酸铜
气相色谱法测定羟乙基吗啉中吗啉含量的研究
侵染番茄的曲叶病毒检测及遗传变异分析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菌增效作用及田间防效
泼了硫酸铜死鱼,是有人投毒,还是用药不对呢?
浅析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
五水硫酸铜催化合成乙酸正丙酯的研究
高感度活性稀释剂丙烯酰吗啉的合成研究
以硫酸铜为原料制备碱式碳酸铜的工艺条件研究
吐鲁番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控技术